鄉黨篇第十

共二十七則

(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10·1 孔子於鄉黨,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②言,唯謹爾。

◎譯文

孔子在本鄉非常恭順,好像不能說話的樣子。

他在宗廟裏、朝廷上,有話便明白而流暢地說出,隻是說得很少。

◎注釋

①恂恂,xún,恭順的樣子。

②便便,pián pián,明白曉暢的樣子。

1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①如也。君在,踧踖②如也,與與③如也。

◎譯文

在朝堂上,和下大夫說話,安詳從容;和上大夫說話,和悅地辯論(國家大事)。國君在時,恭敬而和順,舉止得體。

◎注釋

①訚訚,和悅地爭辯。訚,yín。

②踧踖,cù jí,恭敬和順的樣子。也有注家譯為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③與與,舉止得體。

10·3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①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②,襜③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

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麵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兩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一俯一仰,卻整齊不亂。快步向前,好像鳥兒舒展了翅膀。貴賓辭別後一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了。”

◎注釋

①躩,jué,跳躍或快步走的意思。皇侃《義疏》引江熙雲:“不暇閑步,躩,速貌也。”

②前後,身體前後俯仰的意思。

③襜,chān,整齊的樣子。

10·4 入公門,鞠躬如①也,如不容。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過位②,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③升堂,鞠躬如也,屏氣④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沒階,趨進,翼如也。

複其位,踧躇如也。

◎譯文

進入朝堂的大門,像鞠躬一樣地彎著腰,害怕而謹慎,好像不能容身一樣。

站立時不擋在門中間,行走時不踩門檻。

走過君主的座位時,麵色變得莊重起來,腳步快速,說話也輕言細語,不大聲喧嘩。

提起下擺向堂上走時,恭敬謹慎,盡量屏住呼吸。

退下時,每走下一級台階,麵色便舒展一些。

走完台階,便快速地走路,像鳥兒舒展開翅膀一般。

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仍然是恭敬和順的樣子。

◎注釋

①鞠躬如,此處“鞠躬”兩字不能當“曲身”講,用以形容謹慎恭敬的樣子。《論語》中“……如”的用法,即指“……的樣子”。清人盧文弨《龍城劄記》說:“……且曲身乃實事,而雲曲身如,更無此文法。”

②位,人君的座位。過位,經過時君主並不在,座位是空的。

③齊,zī,衣裳縫了邊的下擺。攝,提起。

④屏氣,即屏息,壓抑呼吸。屏,bǐng。

10·5 執圭①,鞠躬如也,如不勝②。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③。

享禮③,有容色⑤。

私覿⑤,愉愉如也。

◎譯文

(孔子出使到外國,舉行典禮時,)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擔心自己不勝其任一般。向上舉宛如作揖一樣恭敬,向下拿時宛如授人東西一樣謹慎。麵色矜莊好像在作戰。腳步也很緊湊,像是遵循著什麽標記似的。

獻禮物的時候,滿臉莊重的神色。

私下和外國君臣會見,顯得輕鬆愉快。

◎注釋

①圭,一種玉器,上圓下方,或者作劍頭形,舉行典禮的時候,君臣都拿著。

②勝,shēng,擔負得了。

③蹜蹜,sù sù,腳步密而狹的樣子。如有循,所沿循的應當是很窄狹的東西。

④享禮,即為享獻禮,使臣進獻禮物。古代出使外國,初到所聘問的國家,便行聘問禮。“執圭”一段所寫的正是行聘問禮時孔子的表現。聘問之後,便行享獻之禮。

⑤有容色,發氣焉盈容。《儀禮·聘禮》中雲:“及享,發氣焉盈容。”

⑥覿,dí,相見。

10·6 君子不以紺緅飾①,紅紫不以為褻服②。

當暑,袗絺綌③,必表而出之。

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④。

褻裘長⑤,短右袂⑥。

必有寢衣⑦,長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⑧,必殺之⑨。

羔裘玄冠不以吊j。

吉月k,必朝服而朝。

◎譯文

君子不用天青色和鐵灰色作鑲邊,不用淺紅色和紫色來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著粗的或者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穿著襯衫,讓它露在外麵。

黑色的衣配羔裘,白色的衣配麂裘,黃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襖身材較長,可是右邊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覺一定有小被,長度為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墊。

喪服滿了以後,什麽東西都可以佩帶。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衣服,若是用整幅布做,多餘的布一定要裁去,不要浪費。

紫羔和黑色禮帽都不穿戴著去吊喪。

大年初一,一定穿著上朝的禮服去朝賀。

◎注釋

①紺,gàn,深青中透紅的顏色,即天青色。緅,zōu,青多紅少,顏色更接近於鐵灰色。飾,指滾邊,鑲邊。黑色是古代正式禮服的顏色,紺、緅二色都接近黑色,所以不用來鑲邊,為別的顏色做裝飾。

②紅紫不以為褻服,古代大紅色叫“朱”,是很貴重的顏色。“紅”和“紫”都屬此類,也連帶地被重視,平常家居衣服不用該類顏色。褻服,常服。

③袗,zhěn,即為“單”。此處用作動詞。絺,chī,細葛布。絡,xì,粗葛布。

④緇衣羔裘等三句,表示衣服裏外的顏色應該相稱。《說文》中有雲:“古者衣裘以毛為表。”古代穿皮衣,獸毛外露,不好看,貴族在朝拜、祭禮或待客時要罩上一件衣服,稱為裼衣。這裏“緇衣”、“素衣”、“黃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緇,黑色。古代所謂“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的。

⑤褻裘長,為著保暖。古代男子上衣下裳不相連。因此孔子在家的皮襖就做得比較長。

⑥袂,mèi,即袖子。右袖較短,為著做事方便。

⑦寢衣,即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⑧帷裳,即禮服。上朝和祭祀時穿,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餘的布作褶疊。褶疊古代叫作襞積。

⑨殺,shài,即減少、裁去。殺之,指縫製前先裁去多餘的布,不用褶疊,省工省料。

j玄冠,是華夏衣冠中首服的一種,士階層的常用冠帽。玄冠,以玄色帛為冠衣,夏稱“毋追”,殷稱“章甫”,周稱“委貌”。“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喪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著去吊喪。

k吉月,應為大年初一。從程樹德《論語集釋》。其他有兩種解釋:舊時注釋多為每月初一;另有一釋為“吉”字有誤,應為“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曆者以下月初一告之於君(見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群經平議》)。此兩種說法都不可信。

10·7 齊①,必有明衣,布②。

齊必變食③,居必遷坐④。

◎譯文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穿用布做的浴衣。

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要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釋

①齊,同“齋”,齋戒。同前文注釋。

②布,現在的布一般是用棉花紡織的,但古代沒有棉花,布的質料一般都是絲麻。王夫之《四書稗疏》中雲:“古之言布者,兼絲麻枲葛而言之。練絲為帛,未練為布,蓋今之生絲絹也。趙翼《陔餘叢考》中雲:“古時未有棉布,凡布皆麻為之。《記》曰‘治其絲麻,以為布帛’是也。”

③變食,改變平時飲食的內容。《論語·鄉黨》中雲:“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關於改變飲食的內容,古人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莊子·人間世篇》雲:“顏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齊乎?’曰:‘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有人據此,便用“不飲酒,不茹葷”來解釋“變食”。葷是指有濃厚氣味的蔬菜,如蒜、韭、蔥之類。第二種,《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王齊,日三舉。”意思是王每天雖然吃三頓飯,卻隻在第一頓飯時殺牲,其餘兩頓隻把第一頓的剩菜回鍋罷了。天子如此,其他人更不會頓頓吃鮮食。若在齋戒時頓頓都吃新鮮的,不吃剩菜,取其潔淨,也是“變食”。第三種,清夏炘《學禮管釋·釋齋》中雲:“古人齋必變食,謂不食五葷,非不飲酒、食肉。”變食不但不飲酒、不食蔥蒜等,也不食魚肉。

④遷坐,移居臥室。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寢”;齋戒時則居於“外寢”(也叫“正寢”),不與妻妾同房。此法沿用很久,如唐朝律法規定舉行大祭,齋戒之時官吏不得宿於正寢,若犯,每晚打五十竹板。

10·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①,魚餒而肉敗②,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③,不食。割不正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⑤。

唯酒無量,不及亂⑥。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薑食,不多食。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糧食黴爛發臭,魚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該當吃的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割的肉,不吃。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吃。

席上肉雖然多,吃它不超過主食。

酒不限量,卻不至於醉。

買來的酒和肉幹不吃。

吃完了,薑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注釋

①饐,yì,意為食物腐敗發臭;餲,ài,食物經久而變味。

②餒,něi,敗。魚腐爛叫“餒”,肉腐爛叫“敗”。

③不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不當時令,冬天在溫室種菜蔬,《漢書·循吏·召信臣傳》中稱為“不時之物”。在漢朝,供奉極少,也隻有皇上和富貴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時,此種溫室種菜技術未必有,而且即便有,以孔子地位也不能享受。另一種指不是該當吃食的時候。《呂氏春秋·盡數篇》:“食能以時,身必無災。”此處應為第二種意思。

④割不正,不按固定方法分解的。“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殺豬牛羊時肢體的分解。

⑤食氣,即飯料。食,sì。氣,《說文》引作“既”。“既”、“氣”、“餼”三字古書通用。

⑥亂,混亂,引申為:超過度。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雲:“亂者神誌昏亂也。《論語·鄉黨篇》中雲:“唯酒無量不及亂。”

10·9 祭於公,不宿肉①。祭肉②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譯文

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別的祭肉留存不超過三天。若是存放超過三天,便不吃了。

◎注釋

①不宿肉,肉不能過夜存放。天子諸侯的祭禮,當天清早宰殺牲畜,然後舉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繹祭”。古代的大夫、士都助君行祭祀之禮。繹祭之後令各人將帶來助祭的肉帶回去,或者又依貴賤等級頒賜祭肉。這樣,祭祀的肉在頒賜之前,至少已經放了一兩晚了,因此不能再存放。

②祭肉,可指自己家中的,也可指朋友送來的。

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10·11 雖疏食菜羹,瓜祭①,必齊如也。

◎譯文

雖然是糙米飯小菜湯,也一定要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時候要恭恭敬敬,就像齋戒了一樣。

◎注釋

①瓜祭,有些版本作“必祭”。“瓜”恐為錯字。意為食前將席上各種食品拿出少許,放在食器之間,祭最初發明飲食的人。《左傳》中稱為泛祭。

10·12 席不正①,不坐。

◎譯文

坐席擺的方向不合禮製,不坐。

◎注釋

①席不正,坐席擺的方向不合禮製。古代沒有椅和凳,都是在地麵上鋪席子,跪坐在上麵。席子的材質一般是以蒲葦、蒯草、竹篾或禾穰。《墨子·非儒篇》中雲:“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此處是指坐席不端正。而《漢書·王尊傳》中,“衡與中二千石大鴻臚賞等會坐殿門下,衡南鄉,賞等西鄉。衡更為賞布東鄉席,起立延賞坐……而設不正之席,使下坐上。”此處“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禮製之意。與《論語》中此句意同。

10·13 鄉人飲酒①,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

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注釋

①鄉人飲酒,即行鄉飲酒禮。據《禮記·鄉飲酒義》中“少長以齒”。《王製》也說:“習鄉尚齒。”既按年齡大小,必須讓執杖者(即老者)先出。

10·14 鄉人儺①,朝服而立於阼階②。

◎譯文

鄉人迎神驅鬼,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注釋

①儺,nuó,古代的一種風俗,迎神以驅逐疫鬼。解放前有些風俗較陳舊的地方,如果家中有病人,還要雇請巫師以驅逐疫鬼,叫作“衝儺”。

②阼,zuò,東麵的台階,主人所立之地。

10·15 問①人於他邦,再拜②而送之。

◎譯文

托人給在外邦的朋友問好並致送禮物,向受托者拜謝兩次送行。

◎注釋

①問,問訊,問好。古代問好,一般也送禮物以表示情意,如《詩經·鄭風·女日雞鳴》中“雜佩以問之”,因此譯文加了“送禮”兩字。

②拜,拱手並彎腰。

10·16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①,不敢嚐。”

◎譯文

季康子給孔子送藥,孔子拜謝接受,卻說道:“我對這藥性不很了解,不敢試服。”

◎注釋

①達,即通達。此處意譯為知曉、了解。

10·17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孔子的馬棚失了火。孔子從朝廷回來,卻問:“傷了人嗎?”而不問馬的情況。

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①之。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譯文

國君賜以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位先嚐一嚐。國君賜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進供。國君賜以活物,一定要豢養起來。

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時,先吃米飯。

◎注釋

①薦,進奉。這裏進奉的對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並非專門的祭祀。

10·19 疾,君視之,東首①,加朝服,拖紳②。

◎譯文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問,他便腦袋朝東,把上朝的禮服披在身上,腰間的束帶垂地。

◎注釋

①東首,指孔子病中仍舊臥床而言。古人臥榻一般設在南窗的西麵,國君從東邊台階上來,所以孔子麵朝東迎接。前文中有說明,東階就是阼階,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國君是天下之主,即便到了臣子家中,仍從阼階上下。

②加朝服,孔子臥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隻能蓋在身上。紳是束在腰間的大帶。因過長,有一節垂下來。

10·20 君命召,不俟①駕行矣。

◎譯文

國君呼喚,孔子不待車駕備好,立即先步行。

◎注釋

①俟,等候。

10·21 入太廟,每事問。①

◎注釋

①見《八佾篇》。

10·22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①。”

◎譯文

朋友死亡,沒有負責收殮的人,孔子便道:“喪葬由我來料理。”

◎注釋

①殯,這裏指一切喪葬事務,包括停放靈柩及埋葬事宜。

10·23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

朋友饋贈的東西,即便是車馬,隻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時候都不行禮。

10·24 寢不屍,居不客①。

◎譯文

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直躺著,平日坐著,也不像接見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樣跪坐在席上。

◎注釋

①居,坐。客,賓客。古人的坐法有幾種,恭敬的是曲著兩膝,膝蓋著地,而足跟承著臀部。做客和見客時必須如此。不過這樣難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一般采用腳板著地,兩膝聳起的省力坐法。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說文》中雲:“居,蹲也。”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姿應是那種省力的坐法。

10·25 見齊衰者,雖狎①,必變。見冕者與瞽②者,雖褻③,必以貌。

凶服者式④之。式負版⑤者。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迅雷風烈必變。

◎譯文

孔子看見穿孝服的人,即便是關係很親密的,也一定改變態度(表示同情)。看見戴著禮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經常相見,也一定要有禮貌。

在車中遇著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體微微向前俯,手伏著車前的橫木(表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手伏車前橫木(以示敬意)。

(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一定神色變動,並站起來致謝。

遇見疾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注釋

①狎,xiá,親近的意思。

②瞽者,盲人,指樂師。瞽,gǔ。

③褻,xiè,常見、熟悉。

④式,同“軾”,古代車輛前的橫木叫“軾”,這裏作動詞用,用手伏軾的意思。

⑤版,國家圖籍。

10·26 升車,必正立,執綏①。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

孔子上車,一定要先端正地站好,拉著扶手帶登車。

在車中,不回頭看,不高聲說話,不用手指指點點。

◎注釋

①綏,上車時扶手用的索帶。

10·27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①。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②!”子路共③之,三嗅④而作。

◎譯文

(孔子在山穀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孔子的臉色一動,野雞便飛向天空,盤旋一陣,然後落到樹上。孔子道:“這些山梁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又振振翅膀飛走了。

◎注釋

①集,鳥群停在樹上。

②時哉時哉,指得其時呀。是指野雞時運好,能自由飛翔,自由落下。

③共,同“拱”。

④嗅,應為狊字之誤。狊,jù,鳥張開兩翅。一本作“戛”字,為鳥的長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