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篇第五

共二十八則

(主要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5·1 子謂公冶長①,“可妻②也。雖在縲絏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④妻之。

◎譯文

孔子說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曾被關在監獄之中,但不是他的罪過”。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注釋

①公冶長,又稱公冶氏,名為長,字為子長、子為芝。春秋時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

②妻,以……為妻,嫁給。

③縲,léi,引申為捆綁,拘禁。絏,xiè,拴,繩索,係牲口的韁繩。縲絏,拴罪人的繩索,這裏指代監獄。

④子,兒女,此處指的是女兒。

5·2 子謂南容①,“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②。

◎譯文

孔子說南容,“國家政治清明時,(有官做)不會被廢棄;國家政治黑暗時,也不致被刑罰”。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他。

◎注釋

①南容,即南宮適,字子容,孔子的學生。

②兄之子,孔子之兄叫孟皮,見《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引《家語》。這時孟皮應該已死,所以孔子替他女兒主婚。

5·3 子謂子賤①,“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譯文

孔子評論宓子賤道:“這個人是君子呀!魯國要是沒有君子的話,那這個人何以有如此德行呢?”

◎注釋

①子賤(前521或502—前445),即宓不齊,字子賤,孔子的學生。漢族,春秋末年魯國人(一說是宋國人)。他注意修養,有君子之德,《公冶長》載孔子稱讚他為“君子哉若人”。

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①也。”

◎譯文

子貢問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孔子道:“你,好似一個器皿。”子貢道:“什麽器皿?”孔子道:“宗廟裏盛黍稷的瑚璉。”

◎注釋

①瑚璉,hú niǎn,即簠簋fǔ guǐ,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相當尊貴。方形的叫簠,圓形的叫簋。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沒有口才。”孔子道:“何必要口才呢?伶牙俐齒地和人家爭辯,往往被人厭惡。你不知仁(不要緊),但也不要用口才來衡量人!”

◎注釋

①雍,孔子學生冉雍(前522—?),字仲弓。華夏族,中國春秋末期魯國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②佞,nìng,能言善說,有口才。

③給,足也。“口給”猶如後來所說言詞不窮,辯才無礙。

④不知其仁,孔子說不知,並非真的不知,隻是否定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說冉雍還未能達到“仁”的水平。

5·6 子使漆雕開①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說。

◎譯文

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他答道:“我對這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注釋

①漆雕開(公元前540-前489),字子開,又字子若,又說作子修。漢族,東周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漆雕氏之儒的創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②吾斯之未能信,“吾未能信斯”的倒裝形式,“之”是用於倒裝的詞。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③。”④

◎譯文

孔子道:“主張行不通了,我想坐個木簰到海外去,跟隨我的恐怕隻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是高興。孔子說:“仲由這個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過了我,這就沒有什麽可取的了!”

◎注釋

①桴,fú,古代把竹子或者木頭編成簰,當作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也就是現在的木簰。

②從,動詞,跟隨。

③材,同“哉”,古時有些通用。

④春秋時期,沒有高明的國君任用孔子施行仁政,所以孔子感慨。子路勇武過人,忠義之士,故能臨險不避,所以孔子認為弟子中和自己一樣勇猛的人,肯定是子路。子路聽了,以為孔子沒挑別人,單單選了自己隨夫子出海,就很高興。這說明他隻知道勇往直前,而不會審時度勢,不經思考就做決定。孔子教導子路的話,說明孔子雖然也有心灰意冷的時候,但是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不會遁世以求自保。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⑤言也,不知其仁也。”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問子路有沒有仁德。孔子道:“不知道。”他又問。孔子道:“仲由啊,如果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負責兵役和軍政的工作。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不知道。”

孟武伯繼續問:“冉求又怎麽樣呢?”孔子道:“冉求啊,千戶人口的私邑,可以讓他當縣長;百輛兵車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總管。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不知道。”

“公西赤又怎麽樣呢?”孔子道:“公西赤啊,穿著禮服,立於朝廷之中,可以讓他接待外來使者,辦理交涉事務。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不知道。”

◎注釋

①賦,兵賦,古代的兵役製度。這裏應該也包括軍政工作。

②邑,古代庶民聚居之所,有些地方有部分田地。《左傳》莊公二十八年雲:“凡邑,有宗廟先王之主曰都,無曰邑。”又《公羊傳》桓公元年雲:“田多邑少稱田,邑多田少稱邑。”

③家,古代的卿大夫由國家分封土地,卿大夫派人治理,並且收取當地租稅,這地方便叫采地或者采邑。

④宰,古代一縣的縣長,或大夫家的總管,均叫作“宰”。所以“原思為之宰”的宰為“總管”,而“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的“宰”是“縣長”。

⑤賓客,二者本非一詞。一般貴客為賓,天子諸侯的客人也叫賓;一般客人叫客。這裏則把“賓客”合為一詞了。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①?”對曰:“賜也何敢望②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③女弗如也。”

◎譯文

孔子對子貢道:“你和顏回,哪一個強些?”子貢答道:“我怎敢和回相比?他呀,聽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而我呢,聽到一件事,隻能推知兩件事。”孔子道:“我同意你的話,連我也比不上他。”

◎注釋

①愈,較好。

②望,比。

③與,動詞,同意、讚同。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①也;於予與何誅②?”子曰③:“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譯文

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了的木頭沒法雕刻,糞土似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麽,不值得責備呀。”又說:“最初,我對別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而現在,我對別人,聽到他的話,還要考察他的行為。從宰予的事件以後,我改變了態度。”

◎注釋

①柯,wū,泥工抹牆的工具叫柯,把牆壁抹平也叫柯。此處意譯為“粉刷”。

②何誅,責備什麽呢。此處為意譯。

③子曰之後的話雖然也是針對“宰予晝寢”說的,卻是孔子在其他場合說的,所以又加上“子曰”二字以示區別。古人有這種修辭條例,可參閱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二“一人之辭而加曰字例”,曾有詳細闡述。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①。”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譯文

孔子道:“我沒見過剛毅不屈的人。”有人答道:“申棖就是這樣的人。”孔子道:“申棖啊,他欲望太多,哪能做到剛毅不屈?”

◎注釋

①棖,chéng,同“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申黨,古音“黨”“棖”相近,“申棖”就是“申黨”。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

子貢道:“我不想別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別人。”孔子說:“賜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注釋

①加,駕淩,淩辱。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②與天道③,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

子貢說:“老師關於文獻方麵的學問,我們聽得到;老師關於天性和天道的言論,我們聽不到。”

◎注釋

①文章,指有關古代文獻的學問。在《論語》中,包括詩、書、史、禮等等。

②性,人的本性。古代沒有現今的階級觀念,因而是指人的自然的性。對此,孟子、荀子都有所主張,孔子曾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③天道,古代一般是指自然和人類社會吉凶禍福的關係。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注》中說:《左傳》昭公十八年鄭國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是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吉凶有必然關係的否認。而昭公二十六年晏嬰雲:“天道不謟。”雖然是用人類的美德來衡量自然之神,反對禳災,也是對當時迷信習慣的破除。這兩人都為孔子所稱道。孔子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關係采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不知道是否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5·14 子路有聞①,未之能行②,唯恐有聞③。④

◎譯文

子路很有名望。而沒有做到的,隻怕也有聲望。

◎注釋

①有聞,指很有名氣,聞達於諸侯。

②未之能行,還沒有做到的。

③唯恐有聞,隻怕有名聲。

④傳統譯注認為:子路聽到一種說法,而未能施行時,唯恐又聽到另一種說法。此種說法大略有誤,若子路處事如此沒有頭腦,隻怕難列賢弟子中。且子路之所以聲名顯赫,是因為他是在真心做事,做出成就自然會有聲望。一些人總是求名,往往適得其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不立自立,不達自達,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名聲,也會強加於已。當然,也有些人“未之能行也,唯恐有聞”,也有的人“未之能行也,唯恐不聞”。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麽諡號‘文’呢?”孔子道:“他聰敏靈活,愛好學習,又不恥下問,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諡號。”

◎注釋

①孔文子,衛國的大夫孔圉。據說孔文子死於魯哀公十五年,或在此稍前一段時間。

5·16 子謂子產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具備君子的四種道德:自己行為莊重,侍奉君主恭敬,養護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法度。”

◎注釋

①子產,即公孫僑,字子產,鄭穆公之孫,為春秋時鄭國的賢相,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執政二十二年。其時,晉楚兩國爭強,戰爭不息,鄭國地處要衝,而子產卻能周旋於這兩大強國之間,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尊大,保全國家,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對子產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當具有子產的這四種道德。

5·17 子曰:“晏平仲①善與人交,久而敬之②。”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和別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別人對他越發恭敬。”

◎注釋

①晏平仲(公元前578年—前500年),名嬰,字仲,諡號“平”,夷維(今山東省萊州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

②久而敬之,《魏著作郎韓顯宗墓誌》中“善與人交,人亦久而敬焉”,與其他版本《論語》作“久而人敬之”者義同。“之”字,指晏平仲自己。

5·18 子曰:“臧文仲①居蔡②,山節藻棁③,何如其知也?”

◎譯文

孔子說:“藏文仲收藏占卜用的大龜,並把它們供養在豪華的屋子裏,這人聰明嗎?”

◎注釋

①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臧哀伯次子,諡文,故死後又稱臧文仲。春秋時魯大夫,世襲司寇,執禮以護公室。

②居,收藏。蔡,大龜,用於占卜。《淮南子·說山訓》中雲:“大蔡神龜,出於溝壑。”古代人迷信卜筮,卜卦用龜,筮用蓍草。認為龜越大,卜卦越靈。

③節,柱上鬥拱。山節,在房屋的柱頭鬥拱上雕刻山水。棁,zhuō,梁上短柱。藻棁,在梁上的短柱上雕刻水草。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①三仕②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③;焉得仁?”④

“崔子弑齊君⑤,陳文子⑥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⑦

◎譯文

子張問道:“楚國的子文三次擔任令尹之職,並未喜形於色;三次被罷免,臉上也沒有怨恨的神色。每次臨走前,一定會把自己的政令全都告訴接任者。這個人怎麽樣?”孔子道:“可以算是盡忠於國家了。”子張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他還沒明白什麽是仁,又怎麽能稱得上仁呢?”

子張又問:“崔杼無理地殺掉齊莊公,陳文子舍棄了四十匹馬,離開齊國。到了一個國家,說道:‘這裏的執政者同崔子差不多。’於是離開。到了另一國,又說道:‘這裏的執政者同崔子差不多。’於是又離開。這個人怎麽樣?”孔子道:“很清白。”子張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他還沒明白什麽是仁,又怎麽能稱得上仁呢?”

◎注釋

①尹子文,若敖族人,鬥氏,名豰於菟,字子文。據《左傳》,子文於魯莊公三十年開始做令尹(楚國的宰相),到僖公二十三年讓位給子玉,中間足有二十八年,應有數次被罷免又起複。《國語·楚語》中雲:“昔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也可佐證。

②三仕,與下文“三已”的“三”不一定是實數,可能隻是表示次數之多。

③未知,和上文第五章“不知其仁”,第八章“不知也”的“不知”相同,不是真的“不知”,隻是否定的另一方式。

④如前文所述,孔子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該得到的或不是通過正常渠道得來的不能苟且,反之應該去爭取的,可以利用正常渠道爭取的也不應偷生。令尹子文隻是盡忠,卻沒去爭取應得的正當利益,不考慮自己若將相位拱手讓於小人,將給國家、社會、人民帶來多大的災難,不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因此孔子說他“未知,焉得仁。”當然,孔子對其做法還是給予肯定,認為他算得上是一個忠臣。

⑤崔子弑齊君,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崔子,齊國的大夫崔杼。齊君,齊莊公,名光。古代下位者殺掉上位者叫做弑。

⑥陳文子,也是齊國的大夫,名須無。《左傳》沒有記載他離開的事,卻記載了他以後在齊國的行為,可能是一度離開,最終又回到本國。

⑦崔文子雖然清高,卻距仁甚遠。士人往往識見中肯,批評深刻,卻很難身體力行。亂世大多隻顧自己,隻是避亂、避禍、避世而已,不符合孔子見危授命、見義勇為的“仁”的精神。

5·20 季文子①三思②而後行。子聞之,曰:“再③。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聞後,說:“想兩次也就可以了。”

◎注釋

①季文子(?—公元前568年),魯國的大夫季孫行父,曆仕魯國文公、宣公等數代。孔子生於寰公二十二年,文子死於襄公五年。孔子說這話的時候,文子已經過世很久了。

②三思,其中的“三”字非實指,而是指多次。

③再,後麵省去了動詞“思”字。唐《石經》作“再思”。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麽孔子卻說季文子太過呢?宦懋庸《論語稽》中雲,“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雲雲。依《左傳》所載文子先後行事,即明白孔子所言之理。

5·21 子曰:“寧武子①,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③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在國家太平時節,就聰明;在國家混亂時,就裝傻。他那聰明,別人學得來;那裝傻的本事,別人就趕不上了。”

◎注釋

①寧武子,衛國的大夫,姓寧,名俞。經曆衛國兩代的變動,由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代完全不同,寧武子卻安然地做衛國的兩朝元老。

②愚,孔安國以為這“愚”是“佯愚似實”,故譯為“裝傻”。

③本句意為:世道清明,就展示自己的才華,成為一名智者;世道混亂,就裝傻,做一個愚者。做智者是簡單的,幾乎大家都能做到,但裝傻卻很少人能做到。

5·22 子在陳①,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②狂簡③,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②之。”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裏的學生們誌向高遠得很,文彩又都斐然,出口成章,我還不知道回去該怎麽指導他們呢。”

◎注釋

①陳,國名。都於宛丘,即今天的河南淮陽縣。周武王滅殷以後,求得舜的後代媯滿封於陳。春秋時擁有現在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一帶地方。春秋末為楚所滅。

②吾黨,即我的故鄉。古代以五百家一為黨。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③狂簡,誌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④裁,剪裁。以剪裁布譬如人要教育才能成才,故譯作“指導”。

5·23 子曰:“伯夷、叔齊①不念舊惡②,怨是用希。”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兩兄弟不記念過去的仇恨,別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就很少。”

◎注釋

①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繼位,先後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攔馬諫阻。周統一天下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為食,終餓死在首陽山。

②惡,此處為名詞,嫌隙,仇恨。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很率直?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說自己沒有,卻到鄰人那裏轉討一點給人。”

◎注釋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弟子。當時人認為他為人爽直、坦率。有一說認為是尾生高。《莊子》、《戰國策》等書載有尾生高守信的故事,說其和一位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麵。女子未至,他一直在等,河水漲高都不走,最後被淹死。“微”、“尾”古音相近,因此很多人認為微生高就是尾生高。

②醯,xī,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容貌,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過分恭敬,(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內心藏著怨恨,表麵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這種行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注釋

①足恭,一說是兩隻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裏采用後說。足,zù。

②左丘明,曆來相傳左丘明為《左傳》的作者,又因為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又說他是《國語》的作者。

5·26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爾誌?”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③。”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④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誌。”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

孔子坐著,顏淵、季路兩人站在孔子身邊。孔子道:“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誌向?”

子路道:“願把我的車馬衣服與朋友共享,弄壞了也沒有不滿。”

顏淵道:“願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路向孔子道:“希望聽到您的誌向。”

孔子道:“(我的誌向是)讓老者安逸,讓朋友信任我,讓年輕人懷念我。”

◎注釋

①侍,《論語》用法很多,有“侍”“侍側”“侍坐”。若單用“侍”字,便是孔子坐著,弟子站著。若用“侍坐”,便是孔子和弟子都坐著。至於“侍側”,則弟子或坐或立,無法確定。

②盍,hé,何不,表示反問或疑問。

③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這句的“輕”字是後人加上去的,劉寶楠《論語正義》中列舉了諸多證據,可證明唐以前的本子並無“輕”字。

④施,說出,表白。《淮南子·詮言訓》中雲:“功蓋天下,不施其美。”這兩個“施”字意義相同。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譯文

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看見過看到自己的錯誤便會自我責備的人哩。”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即使隻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