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篇第十八

共十一則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跡、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

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18·1 微子①去之,箕子為之奴②,比幹諫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譯文

(紂王昏亂殘暴)微子便離開了他,箕子成了他的奴隸,比幹因諫勸而被殺。孔子說:“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注釋

①微子,名啟,紂王的同母兄,不過當他出生時,他的母親尚為帝乙之妾,其後才立為妻,然後生了紂,所以帝乙死後,紂得嗣立,而微子不得立。微子多次親諫帝辛,見“紂終不可諫”,便與太師箕子、少師比幹商量。箕子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周武王滅商後,微子持祭器造訪武王軍門,膝行而前,向武王說明自己遠離帝辛的情況。周武王很受感動,乃釋其縛,複其位如故,仍為卿士。

②箕子為之奴,紂王無道,箕子曾進諫而不聽,便披發佯狂,降為奴隸。箕子,名胥餘,殷商末期人,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於箕,在商周政權交替時,因道不得行,誌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朝鮮,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

③比幹諫而死,比幹也是紂的叔父,多次強諫紂王,紂王借說聽聞聖人的心有七個孔,便剖開他的心。比幹、箕子與微子,在殷商末年齊名,並稱“殷末三仁”。

18·2 柳下惠為士師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譯文

柳下惠當典獄官,多次被撤職罷免。有人說:“你為什麽不離開魯國呢?”柳下惠說:“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裏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又為何一定要離開祖國呢?”

◎注釋

①士師,典獄官,掌管刑獄。見《周禮·秋官·士師》:“士師之職,掌國之五禁之灋,以左右刑罰:一曰宮禁,二曰官禁,三曰國禁,四曰野禁,五曰軍禁。”

②黜,chù,降職或罷免。

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譯文

齊景公講到對待孔子的禮節時說:“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對待孔子,我做不到;我要用介於季氏和孟氏之間的待遇來對待他。”不久,又說道:“我老了,沒有什麽作為了。”孔子離開了齊國。

18·4 齊人歸女樂①,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譯文

齊國送了許多歌姬舞女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問政事,孔子於是離開了。

◎注釋

①歸,同“饋”,贈送。

②季桓子,即季孫斯,春秋魯國大夫,季平子季孫意如之子。公元前505年,季孫意如死後,其家臣陽虎囚禁季桓子,並執魯政達三年之久。陽虎逃走後,季桓子想用孔子幫助三桓打擊當權的家臣,但孔子不從,於是被逼周遊列國。魯哀公三年,季桓子去世,其子季康子繼位。

18·5 楚狂接輿①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②。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從孔子的車旁走過時,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麽這麽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將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現在的執政諸公危乎其危!”

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注釋

①接輿,jiē yú,春秋時楚國著名隱士。今湖南省桃江縣人。姓陸,名通,字接輿。平時“躬耕以食”,因不滿時政,剪發佯狂不仕,故稱“楚狂接輿”。另又有一說,曹之升《四書摭餘說》中雲:“《論語》所記隱士皆以其事名之。門者謂之‘晨門’,杖者謂之‘丈人’,津者謂之‘沮’、‘溺’,接孔子之輿者謂之‘接輿’,非名亦非字也。”但此種說法未為可信,若此,接輿何必避開孔子呢。

②猶可追,趕得上、來得及的意思。

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②焉。

長沮曰:“夫執輿③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

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④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⑤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⑥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譯文

長沮、桀溺兩人一同耕田,孔子從那兒經過,讓子路去詢問渡口在哪兒。

長沮問子路:“那位拉著韁繩的人是誰?”

子路道:“是孔丘。”

他又道:“是魯國的那位孔丘嗎?”

子路道:“是的。”

他便道:“是他的話,早已知道渡口在哪兒了。”

子路再去問桀溺。

桀溺道:“您是誰?”

子路道:“我是仲由。”

桀溺道:“您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

答道:“是的。”

他便道:“像洪水一樣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和誰去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孔丘那樣逃避壞人,為什麽不跟著我們一樣避世呢?”說完,仍舊在做田裏的農活。

子路回來把情況報告給孔子。

孔子失望地道:“我們既然不可以和飛禽走獸合群共處,若是不和人打交道,又能和什麽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需要和你們一起來希冀變革了。”

◎注釋

①長沮、桀溺,是兩位隱士,身份和姓名不可考。耦(ǒu)而耕,兩人並耕。耦耕是古代耕田的一種方法,春秋時已經用牛耕田,但此處未必是執耒,也許隻是二人在做莊稼活。

②問津,詢問渡口在何處。津,渡口。

③執輿,即執轡,拉住馬的韁繩。因子路已下車,所以孔子代為駕禦。

④辟,同“避”,躲避。

⑤耰,yōu,原意指古代的一種農具,弄碎土塊,平整土地用;後指用耰鬆土並使土塊細碎,播種之後,再以土覆之。見《孟子》:“播種而耰之。”

⑥憮,wǔ,悵惘失意之意。

18·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①。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②。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③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④

◎譯文

子路跟隨著孔子出行,卻遠落在後麵,碰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用的工具。

子路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

老頭道:“你這人,四肢不勤,五穀不識,誰知道你的老師是什麽人?”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鋤草。

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在他家住宿,殺了雞、做小米飯給子路吃,又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

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告知了他這件事。

孔子道:“這是位隱士。”讓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裏後,發現老丈已經走了。

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係,怎麽能不管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君臣間根本的倫理關係。君子出來做官,隻是盡應盡之責。至於政治主張行不通,內心早已知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注釋

①蓧,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說文》中作“蓧”。

②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一說這是丈人自指。如宋呂本中《紫微雜說》以至清朱彬《經傳考證》,都說是老丈說自己。意為:我忙於播種五穀,沒有閑暇,怎知你夫子是誰?另一說是丈人責備子路,說他手腳不勤,五穀不分。按前後句意思來說,譯文從第二種說法。

③黍,即黃米,黏小米。它比當時的主要食糧稷(小米)的收獲量小,因此算是比較珍貴的主食。殺雞做菜,為黍做飯,在當時應是極高的招待。

④本篇重點在於子路最終所說,隱居山林保證自身清白,卻拋棄了君臣之倫,這是不對的。在儒家而言,此種行為向來都不值得提倡。

18·8 逸①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②。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誌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③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譯文

古今被遺落的人才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道:“不動搖自己意誌,不辱沒自己身份,是伯夷、叔齊罷!”又說:“柳下惠、少連降低自己意誌,辱沒自己的身份,可是言語合乎法度,行為合乎人心,那也不過如此罷了。”又說:“虞仲、夷逸逃世隱居,放肆直言,能潔身自愛,放棄官位也合乎權宜。我卻和他們不同,沒有什麽可以,也沒有什麽不可以。”

◎注釋

①逸,同“佚”,散失、遺棄。

②虞仲、夷逸、朱張、少連,四人言行多已不可考。虞仲,一說為周文王的二伯父。夷逸見《屍子》中雲:“夷逸,夷詭諸之裔。或勸其仕,曰:吾譬則牛,寧服軛以耕於野,不忍被繡入廟而為犧”。一說,本名夷佚,誤為夷逸。少連,為女真族人蜚廉,過去多不詳。少連曾見《禮記·雜記》,孔子說他善於守孝。“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食,三月不解。日月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也。”朱張,有一說為陶朱公(範蠡),他是越國的大夫,幫助越王勾踐戰敗吳王夫差,然後隱退。王弼注《論語》說:“朱張,字仲弓,荀卿以比孔子”。但是仲弓是孔子以後的人,並且沒有突出事跡,故此語不可信。

③放,放置,不再談論世事。

18·9 大師摯①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②,鼓方叔③入於河,播鞀④武入於漢,少師⑤陽、擊磬⑥襄入於海。

◎譯文

太師摯逃到了齊國,亞樂師幹逃到了楚國,三飯樂師繚逃到了蔡國,四飯樂師缺逃到了秦國,打鼓的方叔到了黃河邊,敲小鼓的武到了漢水邊,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到了海邊。

◎注釋

①大,同“太”。太師是魯國樂官之長,摯是人名。

②亞飯,古代天子諸侯用飯都得奏樂,所以樂官有“亞飯”、“三飯”、“四飯”之名。但這些究竟是何人,現在已無法肯定。

③鼓方叔,擊鼓的樂師名方叔。

④鞀,táo,小鼓。

⑤少師,樂官名,副樂師。

⑥擊磬襄,擊磬的樂師,名襄。

18·10 周公謂魯公①曰:“君子不施②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譯文

周公對魯公說道:“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會讓大臣抱怨不用他們。故友老臣沒出現嚴重過失,就不會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

◎注釋

①周公,即周公旦,孔子心目中的聖人。魯公是他的兒子伯禽,是周朝諸侯國魯國第一任國君。

②施,同“弛”,疏遠、怠慢。有些本子即作“弛”。

18·11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①。

◎譯文

周代有八個有教養的人: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注釋

①伯達等八人,已無可考。楊伯峻《論語譯注》中雲:“前人看見此八人兩人一列,依伯、仲、叔、季排列,而且各自押韻(達適一韻,突忽一韻,夜夏一韻,隨弱一韻),便說這是四對雙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