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青春期

青春期的特點

關於青春期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且幾乎所有的書籍都認為青春期是形成人格的關鍵時期,充滿突變的危險。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長中要麵對新環境,迎接新的考驗。生活好像離自己越來越近,一直隱藏的錯誤生活方式也逐漸顯現出來。雖然事實上它們早就存在,然而它們現在會更加明顯,我們再也不能熟視無睹了。

幾乎對每個孩子而言,青春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必須證明自己已經不是個孩子了。我們也許可以設法讓他相信,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就能消除許多緊張的氣氛。假如他覺得—定要證明,他就會過分強調自己的立場。青春期的許多行為都是各種期望的表現:人格獨立、人人平等、男子氣概或女性氣質等。這些表現取決於兒童對“成長”意義的理解。如果在他們心中“成長”就是不受約束,他們就會為所欲為——這是青春期的一個常見現象。還有很多孩子會學著抽煙、罵人或夜不歸宿。有的人會出人意料地與父母為敵,致使父母對自己一向順從的孩子感到疑惑。其實並非孩子對父母有了另一種態度,而是孩子心中一直在和父母作對,隻是在他們有了對抗能力的時候才表現出來。有一個平時經常被父親打罵的男孩,看似很順從,其實內心一直在等待報複的機會,等到他認為自己羽翼豐滿的時候,就會公然與父親作對,痛打了父親,然後離家出走了。

大多數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會享有較多的自由和獨立。父母不再覺得他們有權時刻監督孩子。如果父母親想再繼續監督孩子,他必定會更努力地擺脫控製。父母越想證明他還是個孩子,他的反抗就會越激烈。這種爭鬥會形成對抗的態度,結果便構成“青春叛逆”的典型場景。

我們並不能確定青春期的時間範圍,大約是從十四歲開始,到二十歲左右結束。在此期間,身體各個器官迅速發育,有時候,它們的功能並不協調。孩子變高,手腳變大,可能他們會變得消極、笨拙。孩子們需要訓練自己的協調能力,但是如果受到批評或者嘲笑,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笨手笨腳。內分泌腺對兒童的發展也有影響,它們會促進其功能的發展。然而,這並不是突然的完全改變,內分泌腺在出生之前便已經開始起作用了,現在它們的分泌增多,第二性征也更為明顯。男孩子開始長胡子, 聲音也變得粗啞。女孩子的體形逐漸豐滿,變得更女性化了。這些都是常常使青少年感到疑惑的事情。

自我挑戰

如果孩子還沒有準備好應對成年生活,當遇到交友、愛情和事業的問題時,他們就會變得不知所措。他們認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對於社會,他變得靦腆矜持、與世隔絕,把自己禁錮起來。在工作方麵,他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也不認為自己會成功。在愛情和婚姻方麵,他與異性相處就會忸怩不安或者不敢麵對。在與人交談時,他會麵紅耳赤,無言以對。這樣,他就會日漸絕望。最後,他會對生活問題徹底絕望,以至於無人理解。他對別人不聞不問,整日無所事事。他終日幻想,隻會做一些令人作嘔的**行為。這就是一種精神錯亂,被稱為“早發性癡呆”。但是這個病症也隻是一個錯誤。如果這時我們對他進行鼓勵,指出他的錯誤,並讓他走上正確的道路,他的病就會痊愈。但是,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因為整個生活方式及其教育必須予以改正,必須以科學的視角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而不能以個人猜測妄加評論。

青春期的所有危險,都是由於缺乏對生活的三大問題的訓練和準備所造成的。如果孩子對未來心懷畏懼,他們自然會以最省力氣的方法來應付它。然而,這種簡單的方法卻是沒有效果的。

孩子們受到的命令、告誡和批評越嚴厲,他們越會覺得被逼到了懸崖上。我們越把他向前推,他就越往後退。

除非我們鼓勵他,否則便無法幫助他,甚至會傷害他。他悲觀膽小,我們不能期望他砥礪前行。這個時期的少數孩子不願意長大,他們奶聲奶氣地說話,跟小孩子一起玩耍,假裝自己永遠也長不大。但是,絕大多數人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

如果他們不真勇敢,他們就會諷刺性地模仿成年人。他們模仿大人的手勢,喜歡大把花錢,調戲異性並陷入愛情。在一些反麵例子中,男孩子如果不知道如何麵對這些問題,並且行為要張弛有度,那麽他就會踏上犯罪的道路。尤其是在少年時犯過罪,卻沒有暴露,這個人便會自作聰明,想一直掩人耳目,這種情況下,犯罪最易發生。犯罪是逃避生活問題的簡單方法之一,特別是金錢方麵的窘境。因此,在十四歲至二十歲之間的少年罪犯有急劇增加的趨勢。在此,我們麵臨的並不是一種新的情境,而是兒童本身的缺點逐漸顯現的巨大壓力。

一個人在兒童時期,他的活動範圍較小,也容易飽受功能疾病和神經失調的危害。每種神經病症都是為了逃避生活問題的借口,因為它不用降低自我優越感。當一個人麵對社會問題時,如果無法用社會方式解決,他便會出現神經病症。社會問題會造成精神極度緊張。在青春期,身體對於神經刺激非常敏感,所有的器官都高度緊張,進而影響整個神經係統。

身體器官的刺激也可能會被當作猶豫和失敗的借口。這樣,這個人就可以用痛苦作為借口,來逃避責任。神經功能症的結構是完美的,每個患者都會誇大壓力。他也非常明白社會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必要,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才不用負責。他的借口就是神經功能症。他的態度就是“我很想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很不幸,我正病著呢。”這一點就是他和罪犯的不同之處。後者經常毫不掩飾自己的惡意,他的社會感已經拋至腦後了。神經病症患者的動機雖然善良,但是撇開他的動機不談,他的行動卻是居心叵測、自私自利,有意要妨害別人。罪犯的敵意雖然明目張膽,卻為了壓抑自己的社會感而努力百倍。我們很難確認他們哪一類對人類的損害更大。

青春期的問題

在青春期遭受失敗的孩子,大部分是寵壞的兒童。對於那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兒童來說,成年人的責任是一種特殊的負擔。他們仍然希望得到寵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發現自己不再是眾人矚目的焦點了。因此,他們對生活吹毛求疵。他們成長的溫暖環境是人工的,所以會感到外部的氣氛冷酷異常。這時,就會出現成長的倒退。這類孩子大都會在學習方麵失敗,以前看起來天資沒有他們高的兒童,會趕過他們並展現出不容置疑的能力。這和他們以前的曆史並不相衝突。也許一直被人看好的孩子,很害怕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隻要他繼續受到幫助和讚賞,他便能奮勇前進;但是當環境需要他獨立奮鬥時,他卻失去勇氣,向後退卻。而其他人則被這種新的自由所激勵,他們看到了麵前的坦途大道,心中充滿了新的構想和規劃,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富有創造性,他們的興趣變得更加清晰、強烈。這些都是勇於擔當的孩子,對他們而言,獨立並不意味著麵臨困難和失敗的風險,而是成就自我、奉獻社會的良機。

隨著交際範圍的擴大,受到冷落或者忽視的孩子可能會希望得到讚賞,很多人對此如著了魔一般。如果一個男孩隻想得到讚美,那是很危險的。女孩們經常缺乏自信,別人的讚美往往成了她們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這些女孩會輕易地被花言巧語的男人俘獲。我經常發現在家裏不受喜愛的女孩子開始跟別人發生性關係,其目的不僅僅是證明自己長大了,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到欣賞,並成為他人注意的中心。

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中,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哥哥,母親的心思基本上都用在了哥哥身上。當她出生時,也沒能得到好的照顧。更為不幸的是,在她童年時期,父親也臥病在床,這樣母親就更沒有時間去照顧她了。

這個小女孩很早就知道被照顧有多麽幸福,因此她一直想得到這樣的待遇,但是在家裏卻找不到。此時,小妹妹出生了,父親也痊愈了,母親自然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小妹妹身上。

因此,這個女孩覺得隻有自己沒有得到關愛和溫暖。她並沒有放棄,她在家裏表現良好,在學校裏也是最優異的學生。因為她很出色,所以得以繼續自己的學業。她進入了一所高中,但是老師們都不了解她。起初,她理解不了新學校的教學方法,她的功課開始落下了,老師批評了她,她變得越來越沮喪。她太需要別人的欣賞了。當在家裏和學校都無法獲得欣賞時,去哪裏能得到呢?

她四處尋找欣賞她的男人。有過幾次經曆之後,她離家出走了,跟一個男的待了十四天。家人非常擔心她,到處去找她。我們也能預料到會發生什麽。不久,她就被找到了,但是她仍然得不到欣賞,也開始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她這次又想到了自殺,她向家裏寄了一封信,“別擔心,我喝了毒藥。

我很開心。”其實,她並沒有服毒。因為她心裏很清楚,父母仍然愛著她,她還可以贏得他們的關注,所以她沒有做傻事,隻是等著母親來找她,然後把她帶回家。假如當初女孩明白自己的一切行為隻不過是想得到他人的欣賞,也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如果她的高中老師也了解這一點,也許就可以避免所有的事情。之前,女孩的成績一直很優異,如果她的高中老師知道她是一個對成績極為敏感的人,需要細心的照顧,也不會讓她對生活失去希望。

在另一個案例中,一個女孩子出生在一個父母性格都很柔弱的家庭裏。她的母親一直想要個男孩,對這個女孩子的出生自然是大失所望。母親一直很瞧不起女性的地位,她的女兒肯定能感覺到。她不止一次地聽見母親對父親說:“這個女孩子一點都不討人喜歡,長大後,一定不會有人喜歡她。”或“她長大後,我們該拿她怎麽辦呢?”在這種不良的氣氛下度過十幾年後,她看到了母親的一個朋友的來信,因為隻有一個女兒,朋友在信中安慰她說,她還年輕,將來總會有男孩子的。

我們可以想象這個女孩子會有什麽感覺。幾個月以後,她到鄉下去訪問一位叔叔。在那裏,她遇見了一個智力低下的男孩,並且變成了他的情人。後來,他甩掉了她,但是她依舊對他一往情深。當我看到她時,她已經交過了一堆男朋友,可是卻沒有哪段感情能令她稱心如意。她來找我,是因為她現在患有焦慮性神經病,不能單獨一個人出門了。當對獲取別人欣賞的方法不滿意時,她就會嚐試另外一種。現在,她是以自己身體的痛苦來謀求家人的關注。除非她自己願意,否則別人都無法給她提供幫助。

她號啕大哭,以自殺相威脅,把家裏鬧得雞犬不寧。我們很難讓這個女孩子看清青春期的種種狀況,也很難讓她相信,自己把別人的欣賞看得太重了。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青春期的孩子們都會過分重視或大肆渲染性關係。他們希望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結果卻過猶不及。例如,假使一個女孩子認為自己一直受母親的壓迫,而企圖反抗,她就很可能和遇上的任何男人發生性關係。她根本不在乎母親知不知道,其實,要是能讓母親為她擔心的話,她才高興呢!因此,我經常發現,有些女孩子在和父母爭吵過後,便跑到街上和遇見的第一個男人發生關係。這些女孩子以前一直都是很乖的,她們的教養很好,任何人都不會料到她們會做出這種行為。我們能夠了解,這些女孩子並不是真的罪惡深重。她們隻是想法錯誤,她們覺得自己處於卑下的地位,而這是她們能想到的變得強大的唯一方法。

許多被寵慣的女孩發現自己很難適應女性的角色。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認為男性總比女性優越。結果她們便不喜歡身為女性,而表現出我所謂的“男性傾慕”。男性傾慕的表現多種多樣。有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對男人的厭惡或回避。有時候,她們雖然喜歡男人,可是和他們在一起時卻忸怩不安,說不出話來。她們不願意參加有男性的集會,當麵臨性的問題時,十分別扭。當她們年歲漸增時,她們雖然也說自己著急結婚,但是卻從不接近異性,也不和他們交朋友。有時,我們發現對女性角色的厭惡在青春期會表現得更為激烈。女孩的舉止比以往更帶有男孩的特征。她們喜歡模仿男孩子,並且發現模仿他們的惡習簡直易如反掌,比方說,抽煙、喝酒、罵人、加入流氓團夥以及**等。

她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是,假如她們不這樣做的話,男孩子們就不會對她們感興趣了。對女性角色的厭惡進一步發展的話,我們就會發現賣**或其他墮落行為。幾乎所有的妓女從生活的早期,就認為沒有人喜歡她們,這種想法是根深蒂固的。她們相信自己是天生要扮演低賤角色的,她們永遠無法贏得任何男人的真情和興趣。我們不難了解,在這種環境下,她們是多麽容易自暴自棄,並輕視自己的性別角色,認為隻不過是一種賺錢的工具而已。對女性角色的厭惡並不是在青春期才產生的,我們發現這種女孩從兒童時期,便討厭自己的性別。隻是在小時候,她們沒有表現出這種厭惡的需要或機會而已。

並非隻有女孩才受“男性傾慕”之害,所有過分看重男性化特征的孩子都懷疑自己是否強壯,是否有男人味。我們的文化對男性過於重視,會給男孩和女孩都造成困擾,尤其是當他們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沒有自信時。很多孩子長大時,還會抱有改變自己性別的幻想。在兒童兩歲的時候,他們就應該明確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長相比較女性化的男孩,也會遇到很多困惑。陌生人常常會弄錯他的性別,即使是家人的朋友也可能對他說:“你要是個女孩子就好了。”這種孩子很可能把自己的外表當作是一大缺憾,並且認為愛情和婚姻是對自己的嚴酷考驗。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沒有信心的男孩子,在青春期時會有模仿女孩子的傾向,他會變得帶有脂粉氣,並伴有被寵壞的女孩子的惡習,如搔首弄姿、裝腔作勢、亂發小姐脾氣等。

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對異性的基本看法。這種性的驅動力在幾周大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但是沒有適當的時機,我們無須去觸動它,所以這時他們的表現都是極其自然的,我們無須感到驚訝。比如,孩子在一歲之前,他們也許會觀察或撫摸自己的身體,為此我們不用太擔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不再關注自己的身體,而去關注周圍的環境。

如果他們的這種行為總是發生,我們可以確認孩子的這種舉動並不是性的驅使,而是他想利用這種方法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這時,那就要另想辦法了。比如,他觸摸自己的時候看到父母很擔憂,容易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所以他就常常利用這種方法吸引父母的目光。如果他們的這種行為並不能吸引別人,他就不會再繼續了。

我曾經說過不應給予孩子們身體上的刺激。通常,父母們非常疼愛他們的孩子,孩子也十分喜歡他們。為了增進情感,父母總是摟抱他們或親吻他們。他們知道這是不適當的,他們也不應該如此殘忍,孩子們在心靈上也不應該受刺激。孩子們和成年人在回憶童年時,都經常告訴我,當他們在父親的書房中看到某些色情圖片或此類影片時,而引起了某種感覺。他們實在不宜觀看這種圖畫或影片。如果我們不去刺激他們,就不會惹出麻煩。

至於另外一種形式的刺激,就是給孩子們提供不必要和不適宜的性知識,我們在前麵已經提過了。許多成年人似乎有一種散播性知識的狂熱,他們生怕孩子長大後,仍然對這方麵一無所知。假設我們回顧自己或別人的經曆,我們看不出有他們預期的那種災難。我們最好等好奇的孩子們主動提問時,再告訴他們。

如果父母對孩子相當留意的話,即使孩子不開口,父母也會了解他的好奇心。假若孩子把父母當作密友,他就會向父母發問。此時,父母應該化繁就簡、深入淺出地給孩子解釋。

還有,父母在孩子麵前,最好也避免過分親密的表現。如果可能的話,孩子不要和父母親睡在同一個房間裏或同一張**。

更理想的是,他也不要和哥哥或姐姐睡同一個房間。父母對其子女的發展應該密切注意,不能掉以輕心。如果他們對孩子的性格和目標沒有認識,他們就不知道孩子在哪些方麵或以什麽方式正在接受他人的影響。

幾乎所有人都迷信地認為青春期是一段隱秘的特殊時期。在這一時期,人的發展階段被賦予了高度的私人意義,變化也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同樣,人們對於更年期的看法也如出一轍。但是,這些階段的變化談不上大相徑庭,它們隻是生活的延續,其現象也沒有什麽重要意義。重要的是個人在這一階段期待什麽,他又賦予這一階段什麽意義,以及麵對它的方式。人們對青春期的到來常常會驚慌失措,仿佛見了鬼怪一般。如果我們準確地了解這些事情,我們就會知道,孩子們並沒有受青春期的影響,隻不過社會要求他們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些調整。然而,年輕人卻相信,青春期是一切事物的終點,他們的價值和尊嚴都失去了。他們已經不再有合作和奉獻的權利,因為,他們相信人們不再需要他們了。青春期的所有問題都是從這些感覺發展而來的。

如果這個孩子已經知道了自己與他人互相平等,並了解了要奉獻社會,尤其是他要學會將異性看作是平等的夥伴,那麽,青春期隻是給他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開始對成年人的生活問題做出獨立而有創造性的解答。如果他的認知能力比別人低,如果他對環境抱有錯誤的看法,就好像他沒有準備好享受青春期的自由。如果有人強迫他去做自己分內的工作,他也能夠完成。如果讓他自己處理的話,他就會膽小如鼠,一事無成。這種孩子很適應奴隸般的生活,但是一旦獲得自由,他就不知所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