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教育的變革

學校是家庭的延伸。如果父母都能肩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並解決他們生活的各種問題,就沒有學校存在的必要了。在其他文明中,孩子的教育幾乎都是由父母完成的。工匠會教給孩子自己的手藝,這些技藝是祖傳的或者自己在實踐中總結的。但是,我們的文化給我們提出了更複雜的要求。所以,學校用來減輕父母的負擔,並繼續推進他們的工作。社會生活要求孩子接受比家庭教育更高級的教育。

雖然美國的學校並沒有經曆歐洲學校所有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們仍能窺見一些傳統權力的影子。最初,隻有歐洲的王子和貴族才能接受教育,他們才是社會中被賦予權利的成員。而其他人則隻能老老實實幹活,不能有任何奢望。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被宗教接管了。少數人可以經過推舉去學習宗教、科學知識和接受專業訓練。

當工業技術開始發展時,教育的形式非常落後。教育的普及經曆了漫長的過程。以前,鄉村裏的校長經常隻是鞋匠或裁縫出身,他們上課手持棍棒,常常體罰學生,但是效果並不理想。那時,隻有宗教學校和大學才教授宗教和科學方麵的知識,甚至連國王也目不識丁。但是,近代社會對人類的要求越來越高,即使工人也需要讀書、寫字、計算、畫圖。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公立學校才有了雛形。

然而,這些學校都是按照政府的理念設立的。當時,政府的目的都在於培養出順從的人,教導他們維護上層階級的利益,並保證隨時投筆從戎。學校的課程都是按照這個目標設定的。我還記得,有一段時間,奧地利仍然部分地保留了這部分內容。當時,對平民階層的教育就是要讓他們服從,並安排他們從事與其地位相適應的工作。慢慢地,這類教育的缺點暴露出來了。自由的思想開始萌芽,工人階級逐漸茁壯成長,他們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公立學校順應了他們的要求。現在流行的教育理想是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給予他們學習文學、藝術和科學的機會,讓他們分享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並積極作為。我們不願看到,孩子的教育僅僅是為了掙錢或者在工業體係中謀個營生。我們需要的是誌同道合的人,需要平等、獨立和有責任感的同事,以及為了人類文明而奮鬥不息的人。

教師的角色

不管他們知道與否,所有呼籲學校改革的人,都在努力增加社會生活的合作程度。例如,性格教育就是如此。如果我們這樣想的話,這個要求就是適當的。但是,一般說來,我們還不能全麵認識教育宗旨和教育技術。我們必須發掘那些不是隻想掙錢,而是更想為人類服務的教師,必須讓他們體會到這份工作的重要性。此外,他們還必須要訓練有素。性格教育目前還處在試驗階段。我們必須把教條排除在外——目前,性格教育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方法。即使在學校,它的結果也不令人十分滿意。

有的孩子開始上學時,已經在家庭生活中一敗塗地了。盡管老師悉心教育、勤於誡勉,他們依然我行我素。然而,教師除了在學校加大教育力度之外,別無他法。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這方麵的工作。我相信,維也納的許多學校在這方麵的教育都處於領先位置。在其他地方,雖然也有精神病學家在檢查孩子,並對他們提出忠告,但是如果老師並不認同其建議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操作,那又有什麽用呢?雖然精神病學家一個星期和孩子見一兩次,最多不過是一天一次麵,但他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以及在學校所受到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他隻寫張便條,說這個孩子應該改善營養,或應該接受甲狀腺治療。也許他還會給老師一些暗示,說這個孩子該接受個別指導。但是,老師既不知道這種處方的目的,也不知道該如何避免錯誤。除非他了解孩子的性格,否則他就會不知所措。

精神病學家和教師之間需要最密切的合作,教師必須與精神病學家心有靈犀。這樣,在討論完孩子的問題之後,他才能獨立開展自己的工作。如果發生了什麽意外,他應該知道如何處理,正如精神病學家所做的一樣。最實用的方法可能就是我們在維也納設立的顧問委員會(Advisory Council)。這種方法我將在本章末尾詳加描述。

一個剛剛踏入校門的孩子,會麵臨全新的生活考驗。在這裏,他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缺點會暴露無遺。他需要在更為廣闊的領域中與人合作。如果他在家中已經習慣了被人寵愛,那麽他必定不想離開家人的嗬護,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所以,我們發現,對那些剛剛入校的嬌娃娃來說,社會情感極其有限。他很可能大哭大鬧,想回到父母身邊。他對學習和老師沒有任何興趣,也不想聽老師的話,因為他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可想而知,如果他眼裏隻有自己,學習成績一定不會好。我常常聽到父母這樣說,自己的孩子在家裏原本好好的,可是一進學校就會變得很調皮難纏,各種問題紛至遝來。我想,這個孩子在家裏絕對地位很高。在家裏沒有受到考驗,所以成長中的錯誤也不會顯現。由於在學校裏不再受寵,他就覺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打擊。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自從第一天入校,就無所事事,總是嘲笑老師說過的話。他對學習毫不關心,別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弱智兒童。我看見他時,曾問他:“你為什麽總是嘲笑老師所說的話呢?”他說:“學校是父母編造出來,看我們笑話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為了愚弄我們。”因為他在家中常常遭受別人的戲弄,所以進入學校後,他依然覺得別人在捉弄他。我讓他認識到,他過於看重自尊,也沒有人整天想捉弄他。後來,在我的指導下,他開始喜歡學習,成績也開始上升。

學校教師的工作就是關注兒童的困難,並糾正父母的錯誤。

他們會發現,有些兒童已經準備好要接受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他們在家裏已經學會了關注他人;而有些還沒有做好這種準備。當一個人對某一問題沒有準備時,他就會舉棋不定,或畏懼退縮。

落於人後並不一定是智力低下,有可能是兒童在麵對社會生活時,不知道該如何去適應,該如何與人交往。教師是最適合幫助他應付新挑戰的人選了。

但是,要怎麽幫助他呢?教師要做的事情和母親應該做的事一樣,就是緊密聯係學生,關愛學生。對學生的愛心會深刻地影響孩子的適應過程。學生絕不喜歡嚴厲的規定和懲罰。假使一個孩子到學校後,發現自己很難和老師或同學溝通來往,那麽最壞的對待方法就是批評他或者責備他。這種方法隻是讓他為討厭學校找到了充分的借口。我必須承認,假如我是個在學校裏經常受到冷嘲熱諷的孩子,我也會對老師們敬而遠之。我會四處尋找別的環境,然後逃離學校。

頑劣難管的學生,大多把學校視為令人不快的場所,因而時時想逃學。他們並不是真的愚笨,在編造請假的理由或模仿家長的簽字時,他們經常表現出很高的天分。在學校之外,他們會找到誌同道合的逃學孩子。從這些同伴口中,他們獲得了在學校裏無法得到的讚賞。他們所向往的,並且能證明自己價值的圈子,不是學校而是流氓團夥。在這種情境裏,我們可以看到無法融入班級的兒童,是如何踏上犯罪道路的。

如果老師想要吸引兒童的注意,他必須先了解這個兒童以前的興趣是什麽,並設法使他相信,他在各種興趣上都能獲得成功。當兒童對某一方麵有自信時,要在其他方麵給他刺激就會容易得多。因此,從開始起,我們便應該注意孩子有什麽樣的世界觀,以及哪種感官最為敏感,功能最為發達。有些孩子善於觀察,有些喜歡聆聽,有些則愛好運動。視覺型的兒童對運用眼睛的學科,比較容易感興趣,例如地理或繪畫等。老師講課時,他們可能不聽,因為他們不習慣於聽覺引起的注意。這種孩子如果沒有用眼睛學習的機會,他們就會落下。大家可能認為他們是能力不足或缺乏才智,而歸咎於遺傳。其實,老師和家長責任更大,因為他們沒有找出引起孩子興趣的正確方法。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對這些兒童施以特殊教育,但是我們應該利用他某種強烈的興趣,鼓勵他在其他方麵拓展自己的興趣。現在已經有些學校施行視聽教學,同時給予各種感官多種刺激的方式,把知識教給兒童。

例如,把雕塑和繪畫的課程合並在一起等等。這種做法值得鼓勵和推廣。教授課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生活保持一致,使孩子們能夠看出其教學目標和他們所學的價值。也許有人會問,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孩子或者教他們自己思考,兩種方法哪種更好?依照我的看法,這個問題中的對立觀念太極端了。這兩種方法是可以結合起來的。例如,教孩子把建造房子和數學聯係在一起,讓他算出需要多少木材,裏麵可以住多少人等等。有些課程很容易就能放在一起,而我們都極具創造性,能把生活中的各個方麵聯係起來。例如,老師可以和學生們一起散步,找出他們最感興趣的東西是什麽。同時,他還可以教他們了解動物和植物的構造,植物的進化和利用,氣候的影響,國家的地理形態,人類的曆史等等,幾乎包含了生活的每個方麵。當然,我們必須先要求這位老師對他所教的學生真正感興趣,如果不能滿足這個先決條件,孩子的教育也就無從談起了。

課堂上的合作與競爭

在我們現行的教育製度下,通常我們都會發現,當孩子開始上學時,他們競爭有餘,而合作不足。這種競爭在孩子上學期間持續不斷,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如果那些優秀的孩子超過了其他孩子,並不能代表他就比那些成績落後的孩子快樂。這種情況下,他們會更關注自己。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合作和貢獻,而是獲取利益。正如一個家庭,成員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同樣,學校中的學生也應該是平等的關係。如果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才可能互相關愛,團結合作。我見過很多“頑劣的孩子”,他們通過互相關愛,與同伴進行合作,最終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我要特別提到一種兒童。他覺得家人都與他為敵,他便認為學校裏的所有人也都跟他作對。他在學校的表現不佳,當他父母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在家裏懲罰他。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孩子在學校考的成績很差,挨了老師一頓批評。把成績帶回家後,又受到了懲罰。一次打擊就已經夠叫人喪氣了,連續懲罰兩次簡直是糟糕透頂。因此,這個孩子在班上調皮搗蛋,成績也始終不見起色。最終,他遇見了一位了解他情況的老師,他向其他孩子解釋了這孩子為什麽覺得人人和他為敵,並且要求大家幫助他,讓他相信大家是他的朋友。結果這個孩子的行為便有了出人意料的改善。有時候,人們會懷疑是否可以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讓他們互相理解,樂於助人。但是根據我的經驗,孩子經常比大人更善解人意。有一次,有位母親帶了她的兩個孩子,一個兩歲的女兒和一個三歲的男孩,到我的診所來。在母親不注意時,小女孩爬上了一張桌子。母親嚇得麵色如土,她一動也不敢動,隻是大聲叫道:“下來!下來!”小女孩卻毫不在意。三歲的小男孩嚷道:“在那別動!”小女孩馬上就爬下來了。看來,他更了解妹妹,而且知道該怎麽做。

有種說法,讓學生自行管理班級是培養合作精神的一個良好的方法。當然,這些嚐試必須謹慎一些,並且要在老師的監督和指導下進行,並且還要確保孩子們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否則,孩子們將認為這是一種遊戲,行事便會過於隨意,這樣就會造成他們比老師更變本加厲,或者會利用班會謀取私利、擴大爭議、攻擊別人,或者爭取優越的地位。因此,在開始的時候,老師必須密切關注、適時引導。

如果我們想知道一個兒童當前的心智、性格,以及社會行為等各方麵的發展水平,各種測驗是無法避免的。有時候,諸如智力測驗之類的也能作為評價孩子的工具。例如,有個孩子在學校中的成績很差,老師希望讓他留級。經過智力測驗後,卻發現他其實是應該升級的。然而,應該認識到,孩子未來的發展程度是不能妄下結論的。智商隻能夠用來幫我們認清孩子的困難,以便找出解決的方法。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當智商測驗顯示某人的智力並不低時,隻要我們找出正確的方法,便能改變他的表現。

我發現隻要孩子們玩智力測驗,熟悉之後,他們便會發現其中的奧秘。隨著經驗的增長,他們的智商就會得到改善。因此,不應該認為智商就是命運或遺傳的枷鎖,從而限製兒童未來的成就。

而且,孩子本人或父母也都不應該知道他的智商。他們不知道此類測驗的目的,反而以為這是對未來的判決。在教育中造成最大困難的,並不是兒童自身的智力高低,而是他認為與生俱來的各種缺陷。假如一個兒童知道他的智商很低,他可能變得失去希望,覺得成功已與自己無緣。在教育中,我們應該全力增加兒童的勇氣和信心,並幫他消除由於對生活的誤解而限製自身的發展困難。

學校成績也是如此。如果老師給予一個孩子很低的成績,認為這會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學習。如果孩子家教很嚴格,他可能會不敢回家或者自己塗改成績。有時候,甚至有孩子會為此而自殺。因此,教師要考慮這樣做的後果。雖然教師並不為孩子的家庭生活或課餘生活負責,但是這值得認真考慮。如果父母期待很高,孩子回家後可能會受責罵。假如老師再和藹可親一點的話,孩子可能會受到激勵而取得成功。假設孩子經常表現糟糕,周圍的人認為他是班裏最差的學生,他就信以為真了,並且認為這種情況無法改變。事實上,即使最差的學生也能取得進步。在最著名的人中間,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他們在上學時期表現差勁,後來重拾勇氣與興趣,最後大獲成功。

有一個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孩子們在沒有成績的幫助下,對於大家的能力判斷很準確。他們知道誰最擅長算術、拚寫、繪畫或者體育,並且以此劃分人群。他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認為自己無法取得進步。他們認為別人一馬當先,自己永遠鞭長莫及。如果孩子的這種觀點根深蒂固,就會表現在他的行為中。即使是在成年之後,他也會計算自身與別人的差距,認為自己會永遠落後。大部分孩子的各科成績差不多都很穩定。他們或名列前茅,或位居中遊,或者成績墊底。我們不應該視之為天賦使然。這是因為他們自己畫地為牢,所以才故步自封。大家絕不會不知道,班級倒數的人積極進取、後來居上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兒童們應該了解,這種因循守舊的觀點是錯誤的。老師和學生也都應該放棄“人的進步與天賦有關”的迷信思想。

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

認為遺傳會製約人的發展,是最大的教育錯誤。這會成為老師和家長們對孩子管教無方的借口,他們可以借此推卸教育孩子的責任。像這類逃避責任的企圖,其實都應加以反駁。教育者若是把性格和智力的發展全部歸因於遺傳,我看不出他在自己的職業中還能做點什麽。反過來說,如果能看出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能夠影響孩子,那他就不應該用遺傳的觀點來逃避責任。

我指的並不是身體上的遺傳。器官缺陷的遺傳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隻有個體心理學才真正了解,遺傳缺陷對於孩子精神發展的影響。孩子會在心裏估量自己器官的功能,他會判斷自己的能力,據此限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因此,並不是缺陷本身影響了精神,而是孩子的態度和相應的訓練對精神影響很大。如果一個孩子的身體器官有缺陷,他便認為自己的智力或性格也會受到限製。但是,這是毫無根據的。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同樣的身體缺陷,可能會激勵一個人取得更高的成就,也可能被當作是遏製發展的障礙。

我將這一觀點公之於眾的時候,遭到了很多人的攻擊,說這是我的一己之見,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並不符合客觀事實。然而,這是我親身體驗得出的結論,並且這種結論的正確性已經被逐漸證實。如今很多精神病專家和心理學專家也對此持肯定的態度,並且摒棄了流傳了幾千年的人格遺傳的觀點。每當人們想推脫自己的責任,並且用宿命論來解釋人類的行為時,就會拋出遺傳論的觀點。在出生的那一刻,他們認為孩子的善惡就已經決定了。這種觀點純屬謬論,這隻不過是某些人的借口而已,他們在拚命逃避責任。

事實上,“善”與“惡”跟其他描述人格的詞匯一樣,隻有在社會環境下才有意義。這是在人類在社會中接受教育的結果。

這也是一種判斷:此人的行為是“有益於他人”,還是“隻為自己著想”。孩子在出生之前,不存在社會環境。在出生後,他有選擇發展方向的潛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周圍的環境、身體的知覺及其對刺激的理解,尤其是教育,對他的選擇起到很大的影響。

智力的遺傳也是如此,也許現象並不明顯。然而,我們知道,興趣是影響智力發展的最大因素,影響興趣的因素並非是遺傳,而是源自挫折和對失敗的恐懼。毫無疑問,大腦的構造是由遺傳而來的。可是它不是思維的源頭,而是一種思維的工具。以我們今天的知識來看,如果大腦的缺陷並不十分嚴重,通過訓練完全可以得到彌補。傑出的人才並非具有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擁有持久的興趣和努力。

即使有的家庭連續幾代人中都出現了對社會卓有貢獻的傑出人物,仍不能將其原因歸於遺傳,而應歸因於家庭成員之間激勵的結果,並且家庭傳統使孩子有了繼承前人基業的想法,而且在實踐中不斷培養自己的能力。我們都知道“有機化學之父”萊比錫的父親曾是藥店的老板,當然我們也不能說萊比錫的化學才能是遺傳父親所致。經過進一步研究,我們發現,他的環境給他提供了培養興趣的機會,在同齡的孩子對化學還一無所知時,他對化學已經相當熟悉了。莫紮特的父母對音樂很感興趣,但是莫紮特的才能也不是由遺傳得來的。他的父母希望激發他對音樂的興趣,因此十分鼓勵他學習音樂。從幼年時起,他就處在音樂的環境裏。在傑出人物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這種“早期的開始”。

他們四歲便開始彈鋼琴,或者在很小的時候就為家庭成員寫傳記。這種興趣是持久不衰的。他們主動大量地練習,他們一直勇往直前,毫不遲疑,也絕不退縮。

假如教師相信發展是受局限的,那麽他便無法成功地打開兒童為自己戴上的枷鎖。假使他能對孩子說:“你沒有數學才能。”他的處境便輕鬆多了。可是,這樣做除了使孩子垂頭喪氣,別無他用。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我在念書時,有好幾年都是班上的數學低能兒,我也十分確信自己缺乏數學才能。很幸運,有一天,我竟然做出了一道難倒了老師的題目。這一次讓我完全改變了之前的態度。我開始由厭惡數學變成喜歡數學,並且一直在尋找提高數學成績的每一個機會。後來,我的數學成績在學校裏開始名列前茅。所以,我的親身經曆推翻了所有特殊天才論和先天能力論的錯誤觀點。

即使是在擁擠的班級裏,我們也能觀察出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如果我們了解了他們的性格,一定比對他們一無所知更能管理他們。然而,班上的人數太多是一個劣勢。有些孩子的問題不容易被發現,要適當地處理它們也是很困難的事。老師應該十分熟悉所有的學生,否則他就無法建立學生的興趣和合作。假如在幾年內,學生們都能跟隨同一個老師,我想一定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在一些學校,每半年就換一批老師。教師們都沒有機會跟學生們打成一片,調查問題或者觀察他們的成長。如果教師跟學生一起待上三四年,他就能更容易發現並改正學生錯誤的生活方式,也會更容易地把班級打造成一個社會整體。

讓孩子跳班升級大多是弊大於利的,通常他會因無法達到期望而不堪重負。假使某個孩子的年齡比同班同學大,或者他發育得比班上其他孩子快,也許就該考慮讓他升上較高的年級。

這個班級如果是一個整體,其中一個人的成功,則對其他人是有利的。隻要班上有聰明的學生,整個班級就會取得快速進步。隔絕這種刺激,絕非明智之舉。因此,我的看法是除了功課之外,讓天資聰穎的學生參加其他活動,培養他的興趣,例如繪畫等。

他在這些活動中的成功,也會激發其他兒童的興趣,並鼓勵他們前進。

讓學生留級更不樂觀。所有的教師都這樣認為:留級的學生不管在哪兒都是個問題。當然他們不是全部如此,有少數人留級也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是,大多數的留級生在班上還是落後,又調皮搗蛋。同學們對他們都沒有好印象,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也很悲觀。在現行教育製度下,我們不能輕易廢除留級製度,這是我們的一大難題。有些教師利用假期來培訓落後的兒童,讓他們認清自己所犯的錯誤,使他們不必留級重讀。認識到錯誤後,這些孩子在第二學期起,就能跟上功課了。事實上,這是我們真正幫助落後學生的唯一方法,讓他明白錯誤估計了自己的能力,我們就能讓他依靠自己,奮勇前進了。

每當我看到孩子們被分成快慢班,都會注意到一個事實。由於我的經驗都是在歐洲得來的,我不知道它適不適合美國。在慢班裏,我總能看到弱智兒童或者貧窮的孩子們在一起玩。在快班裏,大部分都是富裕家庭的孩子。這種情況已經很明顯了:窮人家的孩子準備不足,家長們也麵臨諸多困難。他們沒有時間或者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無法指導孩子學習。我並不認為那些基礎略差的學生就該分到慢班。訓練有素的教師應該知道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假如讓他們和基礎較好的兒童相處,他們必然會獲益良多。如果把他們編入慢班,他們很快就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快班的兒童對此也心知肚明,並且瞧不起這些孩子。它或者會讓人失去勇氣,或者會讓人奮發有為。

個性發展

原則上,應該支持男女同校。它能讓男孩和女孩相互了解,並且學習怎樣與異性合作。可是,相信男女同校便能解決所有問題,也是很荒唐的。男女同校本身也存在問題。除非認清這個問題並嚴肅對待,否則,兩性之間的距離反倒會更大。比方說,十六歲之前,女孩都發育得比男孩快。假如男孩子不了解這一點,他們便很難維護自尊心。他們眼看著自己被女孩超過,而自慚形穢。在以後的生活裏,他們可能會因此而不敢和異性競爭。

讚成男女同校並了解相關問題的教師,能夠利用這種製度完成許多事情。但是假使他不充分信任,或毫無興趣,便注定要失敗。另外一個困難是:如果對孩子們教育不當,或監管不力,那麽性的問題就會興起。在學校中,性教育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教室並不是施行性教育的適當場所,如果教師對整個班級講述這些東西,他根本無從知道是否每個學生的理解都準確無誤。他可能會引起他們的興趣,但是卻不知道孩子們是否能夠接收它們,或如何將它們融入自己的生活中。當然,如果孩子希望多知道一些,而私下向他提出各種問題,教師就應該給他真實而坦率的回答。這樣,他便有機會判斷孩子真正想知道的是什麽,並將他引入正途。但是,如果經常在班上討論性問題,必定是有害的。有些孩子一定會發生誤解,而把性當作是件無關緊要的事,這並沒有什麽好處。

任何在兒童心理方麵受過培訓的人,都很容易區分出不同的類型和生活方式。兒童合作的程度可以從他的姿勢、觀察和傾聽的方式、與同伴的距離、相互的融洽程度和他的關注能力上得到一些結論。如果他忘了自己的作業或者丟了書包,可見,他並不喜歡上學。我們必須要找出他為什麽討厭上學。如果他不跟其他同學一起玩,我們就能推斷他不合群,並過分關注自我。如果他依賴他人,我們就知道他缺乏獨立精神,總想依賴別人。

有些孩子隻有在讚美和表揚下才會去做作業。很多被寵壞的孩子隻有得到老師的關注,才會好好學習;如果老師忽略了他,問題就會立刻出現。他們不受關注,就會失去任何興趣和信心。

這樣的孩子常常在數學方麵表現不好,他們往往對公式和規則記得很熟練,可一旦運用,就不知所措了。這些似乎都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坐享其成、一心為己的孩子變成了我們生活的最大威脅。假如態度不變,他們成年後必定會成為別人的累贅。

另外還有一種孩子,他們決心要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假如不能如願,他們便會惡作劇,擾亂班上秩序,並帶壞其他孩子,以此引發關注。責備和懲罰都改變不了他,這些正中他的下懷。

他寧可受痛打,也不願被忽視。他的痛苦隻不過是為自己的歡樂所付出的一點代價。對許多兒童而言,懲罰隻是視其能否繼續其生活方式的一種挑戰,他們把它看作是一場比賽或遊戲,看看誰能撐得更久。結果他們總是贏,因為主動權掌握在他們手裏。所以有些喜歡和老師或父母作對的孩子在受到懲罰時,不但不哭,反倒會笑。

懶惰的孩子,除非是為了對抗自己的老師或父母,否則他們一定是誌向遠大而內心敏感的兒童。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盡相同,當我們遇到一個將任何事都看成失敗的孩子時,定會感到吃驚。有人認為,隻要不能超過別人,就是一種失敗。即使他非常成功,隻要有人比他更好,他就會如坐針氈。懶惰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麽是真正的失敗,因為他沒有接受過任何真正的考驗。他總是處處逃避困難,盡量避免與人競爭。別人都會認為,如果這個孩子不是這樣懶惰,可能會克服一切困難的。而這也正好為他找到了躲避問題的理由,他們會說:“如果我努力去做,什麽事都可以做成。”但是當遭遇失敗,他們又自我解嘲:“我隻不過是有點兒懶而已,並不是沒有能力。”以此來維護自尊。

有時,老師會對那些懶惰的學生說:“隻要你勤奮一些,一定會成為班裏最優秀的學生。”如果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如此評價,那他為什麽還要努力,萬一失去它呢?也許在他變得勤奮的時候,別人就會明白他並不是什麽“身懷絕技”的人了。此時,別人開始根據他的成就評價他,而不是以他的潛力來判斷。

懶惰的孩子還有一點好處:即使做了一點點工作,也會得到別人的稱讚。大家都能看出他的改變,並會激勵他繼續前進。同一份工作,假如是勤奮的孩子做的,可能會遭到無視。懶惰的孩子以這種方式,生活在人們的期待中。他也是個被寵壞的孩子,他從小便學會不管什麽事都想要別人幫他完成。

還有一種孩子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在孩子中間總是帶頭的人。人類無論何時都不能沒有帶頭的領導,但是真正需要的是那種顧全大局的領袖,然而這樣的人卻不多。喜歡扮演領導角色的孩子們隻是喜歡駕馭別人的情境,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才會參與其中。所以,這類孩子的未來並不令人樂觀。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心事。如果同是這種性格的人走到一起,不管是結婚、事業或是交友,其結果不是悲劇就是鬧劇。他們都想控製對方,奠定自己的領導地位。有時,一個孩子總是以領導的身份指派家人做這做那的時候,人們總是覺得很好玩,並開懷大笑,任其發展下去。可是,老師們很快就會現,這種做法並不能培養出利於他們融入社會的性格。

孩子們性格迥異,我們並不主張把他們塑造成固定的類型或統一的模式。我們隻是希望阻止他們走向失敗。這些趨勢在兒童時代是比較容易防止或糾正的。如果它們未被糾正,將會對成年的社會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兒童時期的錯誤和成年後的失敗是一脈相承的。那些神經功能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或自殺者,大都是沒有合作精神的人。焦慮症患者大多害怕黑暗、陌生人或新情境。憂鬱症患者是愛哭的小孩。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無法接觸到每一位父母,來幫助他們避免錯誤。最需要給予忠告的父母往往都是最不合作的父母。然而,我們卻可以接觸有些老師,然後由他們來接近學生,以糾正他們的錯誤,並讓學生們成為獨立自主、富有**、樂於合作的人。在我看來,這也是謀求人類幸福的最強大的保障。

對教學工作的觀察

正是基於這個目的,大約在十五年前,個體心理學創建了顧問委員會。維也納以及歐洲很多城市的事例證明,它的價值是非凡的。理想遠大、信心十足絕對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沒有好的途徑,一切都是枉然。經過十五年的實踐,可以說顧問委員會非常成功,其向我們提供了解決兒童問題和教育兒童的最好工具。當然,我相信如果顧問委員會是以個體心理學為基礎的話,它必能成功。但是我也看不出有什麽理由,要反對和其他學派的心理學家合作。事實上,我一直主張顧問委員會應該和各個不同學派的心理學聯合,並且與各個學派所得結果進行比較。

顧問委員會所倡導的方法就是要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善於處理教師、家長和兒童遇到的困難。另外,他要深入教師中間,並跟學校的老師探討他們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當他到學校時,教師便向他描述某個兒童的個案及其表現。這個孩子也許很懶,也許爭強好勝,逃學,偷竊,或者學習很差。心理學家要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教師展開討論。孩子的家庭生活、性格和發展都應得以描述,首次發生問題的具體環境也必須予以特別注意。

然後教師們向心理學家詢問造成這個問題的可能原因,以及應該如何處理。由於他們有豐富的經驗,所以很快就能獲得一致的結論。

在心理學家到來的那天,母親和孩子也應該在現場。當他們決定了采取某種最佳方式與母親溝通,以及如何分析孩子失敗的原因,便會將母親請進來。母親會透露更多的信息,心理學家和孩子母親共同探討,並給母親建議怎樣幫助孩子。通常母親很高興有這種討論的機會,而且很願意合作。如果她有些猶豫,心理學家或教師可以舉出類似的例子,從中可以找到適合這個孩子的各種結論。

然後讓孩子進入房間,心理學家開始跟他對話。談話內容並不涉及他的錯誤,而是當前麵臨的問題。他要找出阻止孩子正常發展的觀點和判斷,以及他不注意而別人很重視的信念等等。不要責備孩子,要友好地跟孩子談話,這會給他們全新的觀點。要是提到孩子的錯誤,最好提出一個假設案例,並詢問孩子的看法。若是沒有此類經驗的人,在看到孩子理解正確,並改變自己態度的速度時,一定會驚訝萬分。

在這方麵接受過我培訓的教師們,都對它興趣盎然,無論如何都不肯放棄它。這使他們在學校中的工作更為有趣,也增加了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沒有人認為它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因為困擾他們多年的問題經常在半小時內便得到了解決。整個學校的合作精神提高了,經過一段時間後,嚴重的問題完全消失了,隻有一些細枝末節需要加以處理。教師們事實上都成了心理學家,他們已經懂得要了解整體人格,以及其各種表現的一貫性。如果在日常教程中發生了什麽問題,他們也能夠自己解決。事實上,我們的希望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們都得到良好的培訓,也就不需要心理學家了。

比方說,如果班上有一個懶惰的孩子,教師就應該建議孩子們舉辦一次關於懶惰的討論會。他可以用下列題目作為題材:“懶惰是怎麽來的?”“它的目的是什麽?”“懶惰的孩子為什麽不想改變?”“應該在哪些方麵做出改變?”孩子們討論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個懶惰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這次討論會的起因,但是他有這樣的問題,因此會對它感興趣,並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如果他受到攻擊,他必定會一無所獲,但是如果他無意中聽到,他就會認真考慮,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

理解孩子非教師莫屬,因為他們與孩子們並肩奮鬥,朝夕相處。他見過的孩子類型繁多,溝通技巧嫻熟,能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犯的錯誤會持續下去,還是被糾正過來,都聽任於他。和母親一樣,教師是人類未來的監護人,他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