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作用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嬰兒就設法與母親建立聯係。這就是他行為的目的。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母親在嬰兒的生命裏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嬰兒此時完全依靠母親。因此,合作能力由此發展起來。母親是嬰兒第一個接觸的人,也是除自身外第一個感興趣的人。母親是社會生活的第一座橋梁。嬰兒如果完全無法與母親或其代替者建立聯係,一定會死亡。

這種聯係極其緊密,其影響又十分深遠,以至於在多年之後,我們仍然不能指出哪些特征是受遺傳的影響。遺傳的傾向都經過母親的改造、訓練和教育,已經麵目全非了。母親的技能深刻影響了孩子的全部潛能。我們所說的母親的技能指的是與孩子的合作能力以及吸引孩子的能力。這種能力並沒有統一的模式。

每天都會有新的情況出現,其細節又千頭萬緒,所以對孩子的需要,她必須運用自己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隻有母親真正關愛自己的孩子並全神貫注地贏取孩子的愛,同時保障孩子的利益時,她才會擁有這種技能。

我們可以從母親的所有活動中看到她的態度。母親有大把的機會和孩子建立聯係,比如抱孩子、背孩子、與他談話、給他洗澡、喂他吃飯等等。如果她對這些事不熟悉或者沒有興趣,就會顯得很笨拙,孩子就會對她產生抵觸。如果母親從不給孩子洗澡,孩子就會覺得洗澡是很令人厭煩的事。這樣,母子之間就不會有建立聯係,孩子還會想著逃避母親。所以,母親對孩子的一舉一動以及一顰一笑,都應該十分嫻熟。她照顧孩子或者讓孩子獨處,都應該恰到好處。她必須總攬全局——新鮮空氣、室內溫度、營養成分、睡眠時間、個人習慣以及整潔狀況等等。

母親要懂得照顧孩子,並讓他學會獨處,還要為他考慮空氣、室溫、營養、睡眠、生理健康和衛生清潔等方麵的因素。她時刻都在給孩子提供機會,讓孩子喜歡她或者討厭她、親近她或是排斥她。在每種情況下,她都為孩子提供了愛恨喜憎、合作與否的表達機會。

其實,母親所需的技巧並不神秘。它是長期觀察和訓練的結果,其準備過程很早就開始了。我們觀察女孩對弟弟妹妹的態度,以及她們對於嬰兒的興趣,或者對女性分工的關注便可看出端倪。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法應該有所不同,否則就不能視為明智之舉。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出有技巧的母親,那麽從小就要培養女孩的為母之道,讓她們希望成為母親,並且視之為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不至於麵對這個角色時倍感失望。

但是很不幸,在我們的文化裏,作為母親的女性的價值經常遭到忽視。如果人們重男輕女,男孩自然會比女孩受寵,那麽女孩就不會喜歡母親的角色,因為誰都不甘心居人之下。當她們結婚後,同樣會對生孩子產生抵觸心理。她們並不想要孩子,對孩子也沒有特別的期待,因為她們並不覺得做母親是一件偉大且有創造性的事。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們社會最大的問題,卻遭到無視。女性對母親角色的態度與整個人類社會的命運緊密相連。

然而,幾乎在每個地方,生活中的女性都被輕視,她們地位低下。即使在童年時期,男孩子們也常常把家務事看作是奴仆的工作,他們的尊嚴似乎不容許他們插手家務。人們經常都不把整理家務當作是女性的一大貢獻,而是視為貶低女性的一種苦役。

如果女人真正能夠把家務事看作是一種藝術,她能從中獲得樂趣,並能使家庭生活變得輕鬆愉快,豐富多彩,這樣的工作與其他任何職業相比都毫不遜色。反過來說,假如把它當作是男人不願幹的下賤工作,那麽女人必定會抵觸它們,抗拒它們,並設法證明(其實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根本無需證明男女是平等的)她們應該被賦予發揮潛能的機會。潛能必須通過社會情感才能發揮出來,社會責任感會將它們導向正途,使它們在發展時,免受外來的影響。

如果我們貶低了女性的價值,那麽婚姻的幸福也就無從談起了。如果女人認為養育孩子是很低賤的事,就不會訓練出這種技巧,也不會全身心地關心、理解和體貼孩子,而如果要想讓孩子的人生開端順利的話,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那些不滿足自己角色的女性也有其他目標,這些目標會阻止她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她與孩子們的目標並不一致,她隻想做一些可以證明自己優越性的事,這樣,孩子們便成了包袱和累贅。在很多失敗的案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母親並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沒有給她們孩子的人生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果所有的母親都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興趣,那麽整個人類就危在旦夕了。

但是,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失敗都歸咎於母親。她們沒有什麽罪責。可能母親本身就沒有學會合作,也許她在婚姻中受到壓迫,過得很不開心。她對周圍的環境迷惑不解,擔驚受怕,有時她感到非常絕望。美好的家庭生活中也充滿坎坷。倘若母親生病了,即使她想伺候孩子也無法做到。如果她去上班,可能回到家就太累了。假使家裏沒錢,食品、衣物和室溫都可能對孩子不利。再者,經驗不能指揮孩子的行為,他們隻能從經驗中推出結論。當我們研究一個問題少年時,發現他跟媽媽的關係很僵。別的孩子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會處理得巧妙一些。這樣,讓我們回到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上:性格並不是由固定原因造成的,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經曆去實現某一目標,而正是這些經曆讓他們形成了特定的人生觀。我們不能說忍饑挨餓的孩子一定會犯罪,我們還要看他從自己的經曆中獲得了什麽。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一位女性對於自己的角色並不喜歡,那麽她將麵臨很大的困難和壓力。母性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在很多研究中都表明,母親對孩子保護的本能超過任何動力,即使動物也是如此,例如老鼠和猿猴。如果將性或饑餓的驅動力與母性的本能相比,那麽母性將勝過一切。這種力量的基礎並不是性,它來自合作目標。母親感覺孩子是自身的一部分。

通過孩子,她與所有的生命相聯係,因此她覺得自己是生命的主宰。我們可以發現,每個母親都在一定程度上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獨創的作品。可以說,她感覺自己就像上帝一樣完成了創作——憑空創造了生命。事實上,對母性的追求就是人類對優越感的一種表現——成為神聖的人。這個例子十分清楚地表明了隻要關愛他人,有強烈的責任感,這個目標可以應用於整個人類。

也許當母親的占有欲太過強烈,會把孩子當成實現優越目標的工具。她會想方設法讓孩子依賴她,受她的約束,把孩子永遠留在身邊。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村婦在七十五歲的時候還和五十五歲的兒子生活在一起。後來,他倆同時患上了肺炎,之後母親康複了,兒子卻死在了醫院。母親得知兒子死去的噩耗時,說:“我就知道很難將這個孩子養好。”在這位母親的心裏,自己應該為孩子的一生負責,從未想過讓他獨立生活。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一個母親不能將母子之間的聯係延伸,不讓自己的孩子與他人合作,這是多麽嚴重的錯誤呀。

母親和外界的關係並不是很簡單的,她和孩子的關係不應該過分強調。不管是為了母親,還是為了孩子,這一點都必須特別加以注意。過分強調一個問題,其他問題都會受到忽視,即使我們遇到的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隻要稍有大意,就不會有圓滿的結果。母親所處的環境就是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以及圍繞著她的整個社會生活。這三種聯係必須給予相等的關注,她必須憑借常識,冷靜地麵對這三者。如果母親隻考慮她和孩子們的聯係,難免要寵壞他們,這樣,孩子們很難發展出獨立性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孩子與她自己聯係成功之後,她的第二個工作是要把孩子的興趣擴展到父親身上。然而,假使她自己對孩子的父親缺乏興趣,這項工作幾乎就不可能完成。日後,她還要使孩子的興趣轉向他周圍的社會生活,轉向家裏的其他孩子,轉向朋友、親戚和普通大眾。因此,她的工作是雙重的:她先要讓孩子有一個信賴他人的初次經曆,然後幫孩子把這種信任和友誼擴展開來,直到它包括整個人類為止。

如果母親隻想如何使孩子關注自己,那麽以後孩子將反感分散他對母親注意的任何舉動。他會一直依賴母親,如果誰想從他母親那裏取得一分關愛,就會成為他的敵人。對別人的關懷就是對自己權益的剝奪,不管是自己的姊妹還是父親都不行。慢慢地這個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觀點:“媽媽是屬於我自己的,不屬於你們。”

大多數現代心理學家都對這種情況有所誤解。比如在弗洛伊德看來:男孩會有一種戀母情結,他們會愛上母親,並想和自己的母親結婚,因此痛恨父親,甚至想殺死他。如果我們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就不會有這種想法了。那些有戀母情結的孩子想得到母親的關注而排斥其他人。但是這與性毫不相關,他們隻想要控製母親,讓母親服侍自己。這種現象隻在那些被母親寵壞的孩子身上有所體現,他們對其他人沒有感情,所以會有這種欲望。

為數極少的男孩隻和母親保持著良好關係,所以他們也會將母親看成自己的戀愛和婚姻對象。這隻能說明在他們心中除了母親,沒有任何人與他很好地合作,或對他們言聽計從。所以,戀母情結是養育方式的錯誤,是人為造成的。我們不能認為這是遺傳而來的**本能,或者想象這種變態心理與性有關。

被母親束縛在自己身邊的孩子,一旦進入一個與母親隔絕的環境,麻煩就開始了。例如,當他到學校去,或在公園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時,他的目標仍然是要和母親保持聯係。不管是什麽時候,他都不願和母親分開。他希望永遠把媽媽拖在身邊,占據她的思想,並讓她永遠關心自己。他的方法不可勝數。他可能變成媽媽的心肝寶貝兒,善於示弱、撒嬌,以博取同情。他可能一遇到挫折就會大哭或者生病,表示自己需要關懷。在另一方麵,他也可能時常動怒。他可能通過不服從母親或和她爭執來獲取關注。我們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被寵壞的兒童,他們隻拚命獲取母親的注意,對自己的任務拒不理會。

孩子們很快就會熟練地找出哪種方法最能夠有效地吸引母親的注意力。被寵壞的孩子通常都害怕孤獨,尤其是一個人待在黑暗中。他們害怕的並不是黑暗本身,他們是利用害怕來使母親跟他們待在一起。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在黑暗中,總是大哭大鬧。一天晚上,當他的媽媽循著他的哭聲而來時,她問他:“你為什麽害怕呢?”“因為很黑。”他回答道。但是他的媽媽現在可看破他行為的目的了,她說道:“難道我來了以後,就不黑了麽?”可見,黑暗本身並不重要。他對黑暗的恐懼隻是他不喜歡和母親分開。假如這樣的孩子和母親分開了,他就會運用他所有的情緒、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智力,把母親叫到身邊。他會奮力尖叫、大聲呼喊、吵鬧不停或者惹出其他麻煩,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其中一個經常吸引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方法就是害怕。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不再關心害怕的原因,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所有被寵壞的孩子都會害怕某些東西:他們利用他們的恐懼來吸引注意,結果恐懼就成了他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們利用它來加強與母親的聯係。膽小的孩子必定是以前很受寵的孩子,他想要的就是重獲寵愛。

有時,這些被寵壞的孩子會做噩夢,並且在睡眠中大哭出聲。這是一種眾所周知的病症,但是隻要睡眠被認為和清醒是對立的狀態,它就不可能被了解。然而,這是錯誤的,睡眠和清醒並不對立,它們是同一種東西的變異。在夢裏,孩子的行為方式和清醒時是一樣的。他想改善處境的目標影響著他的整個身體和精神。經過鍛煉和體驗之後,他會找出達到目標最有效的方法。

即使在睡眠中和他目標一致的影像和記憶也會進入他的精神。—個被寵壞的孩子有過幾次體驗之後,便會發現:如果他想再和母親在一起,驚恐的想法是非常管用的。即使他們長大以後,寵壞的孩子還是會做一些焦慮的夢。這個行之有效的工具能夠獲得關愛,但是現在卻演變成了一種習慣。

焦慮的利用是司空見慣的,假使我們聽到哪個被寵壞的孩子在睡覺中從來不惹麻煩才是奇怪的事。晚上吸引注意的把戲應有盡有,有些孩子發現他們的睡衣很不舒服,或吵著要喝水,其他的人會怕小偷或野獸。一些孩子必須要父母陪在身邊,才會睡著。有些會做噩夢,有些會跌下床,有些還會尿床。我治療過一個在夜間似乎從來不惹麻煩的被寵壞的孩子。她的母親說她睡得很甜,從不做噩夢,半夜也不會醒來,完全沒有出過亂子。她隻有在白天時才惹出各種麻煩。這真令人感到驚奇。我提出了許多能吸引母親注意,並使之靠近的病症,但是在這個女孩子身上卻一樣也沒有。最後,我終於恍然大悟。“她睡在哪裏? ”我問她的母親。“在我的**。”她回答道。

對被寵慣的孩子而言,疾病會為他們雪中送炭。因為當他們生病時,他們會比往常更受到關照。這樣的孩子經常在得過一場疾病之後不久才出現問題,乍一看,仿佛是這場病把他造成了問題兒童。其實這是因為他在痊愈之後,還記得自己患病時受到的寵愛。母親不再像當時那麽寵愛他了。因此,他便製造問題來報複她。有時候,一個孩子會注意到:另一個孩子是如何因為患病而成了眾人矚目的中心,他也希望自己害病,他甚至會親吻病童,以便能感染他的疾病。

有一個女孩子曾經住過四年醫院,並且深受醫生和護士們的寵愛。當她回家後,起初她的雙親也很寵愛她,但是過了幾個禮拜後,他們的關懷便降低了。如果她想要什麽東西,而不能如願時,她會把指頭放進嘴裏,說:“我可是住過院哪!”她提醒別人自己曾經得過病,並且想要再回到受優待的日子裏。在成人中,我們也能發現同樣的行為,他們常常喜歡談自己的疾病或動過的手術。另外,有時候,曾經讓父母大傷腦筋的孩子在疾病恢複之後,會變得不再騷擾父母。我們已經說過身體的缺陷是孩子們的一種額外負擔。但是我們也說過它們並不足以解釋性格上的不良特征。因此,我們懷疑身體障礙的消失是否對這種改變有影響。

有一個在家中排行第二的男孩子說謊,偷竊,逃學,橫行霸道而且不服管教,惹出了許多麻煩。老師對他束手無策,主張送他進感化院。正在這時,這個孩子病倒了。他的臂部患了結核症,結果在**躺了半年。當他病愈後,變成了家中最乖的孩子。我們無法相信這場疾病會對他造成這樣的改變。很明顯,這種改變是由於他認清了以往的錯誤。以前,他一直認為父母偏愛他的哥哥,並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在患病期間,他發現自己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每一個人都照顧他,幫助他,最後,他恍然大悟,放棄了自己是受人冷落的孩子這一觀點。

如果以為要彌補母親造成的錯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讓她照顧孩子,而是把孩子送進育幼院,讓護士看顧的話,這種想法實在是荒唐透頂。如果我們要找一個代替母親的人,此人必須能夠扮演母親的角色——她一定要能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樣還不如訓練孩子的母親簡單易行。在孤兒院長大的兒童經常對別人缺乏興趣,因為沒有人能在這些孩子和他人之間架起人際關係的橋梁。

以前,有人曾經對一些在孤兒院成長而發展不太好的兒童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找了許多護士和修女,給予這些兒童個別照顧,或把他們安置在私人家裏,讓家庭中的母親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地對待他們。結果顯示,隻要養母選擇恰當,他們的情況都會有顯著進步。養育這種孩子的最好方法,是幫他們找出代替父母的人,過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假如我們把孩子從父母身旁帶走,當務之急就是幫他找尋能夠充當父母的人。有許多失敗者都出身自孤兒、私生子、被遺棄的孩子,以及婚姻破裂留下的孩子,由這些事實可以看出母親的溫暖和關照是多麽重要。

繼母的處境往往會非常艱難,丈夫前妻的孩子往往會對抗她們。但是這並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有很多繼母做得非常不錯,可惜的是大多數婦女不理解這種情況。孩子在失去母親之後,就會將自己的期望轉向父親,能從父親那裏得到關愛;但是當繼母來到家中時,孩子們就會覺得父親的愛被搶走了,所以他們就會與她為敵。如果繼母決心反擊,孩子們不但不會屈服,反而更加囂張。這將是一場持久戰,與孩子交戰,你永遠不會勝利。因為無論結果如何,你不可能用戰爭求得合作。在這些爭執中,最軟弱的一方才是勝利的一方。孩子們不想給予,你卻偏要索取,這樣你什麽都不會得到。如果我們認識到合作和愛情是無法用武力取得的,就會減少世上很多無謂的壓力和掙紮。

父親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親和母親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最初,孩子與父親的關係總是不如與母親親密,但是在以後的生活中其影響會逐漸顯現。我們已經說過母親如果不把與孩子的興趣延伸到父親身上是很危險的。這樣的孩子在社會歸屬感上會受到阻礙。那些婚姻不幸福的家庭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危險的。母親可能不想讓父親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來,隻想讓孩子屬於她個人。也許孩子隻是父母戰爭中的一顆棋子。他們都想讓孩子依附自己,希望得到孩子更多的愛。如果孩子們發現父母之間的衝突,他們工於心計,會讓戰火升級。這樣一來,競爭就加劇了,那就看誰更能得到孩子的歡心了。

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是不可能學會合作的。與別人交往的首次經曆來自父母,如果他們之間的合作並不融洽,孩子就不能學會合作。再者,孩子是從父母的生活中第一次接觸到了婚姻的概念和異性的合作關係。生活在不幸婚姻中的兒童,如果他們的最初印象不被改正,就會對婚姻悲觀失望。甚至,他們成年以後也感覺婚姻會注定失敗。

他們會設法避開異性,要不然就認定他們的感情生活注定失敗。父母的婚姻是社會生活的產品,也是社會生活的準備,如果雙親的婚姻不和諧的話,那麽孩子一定會遭受重大的傷害。婚姻是為了謀求雙方的幸福、孩子的權益和社會的利益,兩個人之間通力合作。如果它在任何一方麵失敗了,它就無法和生活的要求保持一致。

婚姻是一種合作關係,沒有地位高低之分。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在家庭生活中不應該獨斷專行,如果某個成員的地位遠遠高於他人,將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如果父親是一個脾氣火暴的人,想成為家庭中的主宰者,那麽他就會將這種錯誤觀念傳遞給自己的兒子。這種家庭氛圍對女兒的傷害會更深,她們會以為男人都是家庭中的暴君,她們以為婚姻就是一種壓迫或者奴役的關係,以至於有的女孩長大後為了不受異性的傷害,變成了同性戀者。

如果母親是家庭中的主宰者,整天嘮叨個不停,情況就會倒轉過來。這樣,女兒就會像媽媽一樣咄咄逼人、吹毛求疵;男孩則時時處於防禦狀態,害怕自己受到批評,變得小心翼翼,唯恐招惹她們。有時不僅是母親厲害,就連姐姐和姑姑也一起管教男孩,這樣男孩就會變得性格內向、畏縮不前、不想接觸社會。

他開始逃避與異性相處,因為他害怕所有的女人都是愛嘮叨、吹毛求疵的人。誰都不想被指責,但是如果一個人將逃避指責看成人生的中心,那麽他的社會關係也會受到阻礙。在遇到任何事的時候,他就會這樣想:“我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對於這樣的人而言,人與人之間沒有友情,社會交往就是非勝即負的關係。

父親的任務可以用幾句話來總結。他必須證明自己對妻子、對兒子,以及對社會都是一個好夥伴。他必須以良好的方式應付生活的三個問題——職業、友誼和愛情。他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照顧並保護他們的家庭。他不能隨意貶低婦女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創造性地位。他的責任不是貶低母親,而是和她一起工作。尤其在金錢方麵,我們應該特別強調,即使經濟來源是由他供給的,財產還是共同的。他絕不應該表現得好像在施舍,其他人則在乞求。在理想的婚姻中,男人供給金錢隻不過是家庭分工的結果而已。有許多父親利用他們的經濟地位作為統治的方法。在家庭中不應有統治者,每一種不平等的感覺都應該設法避免。每位父親都應覺察到,我們的文化過分強調了男性的優越地位,結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結婚之後,便生怕自己會受到輕視,沒有地位可言。他應該明白,不能隻因為妻子是女性,不會像他一樣的賺錢養家,就認為妻子不如自己。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諧的,無論妻子在經濟方麵是否盡過一臂之力,那麽誰應該賺錢養家,錢又歸誰享用,都不應該成為問題。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許多兒童在一生之中都把自己的父親當作偶像崇拜,有些則視父親為最大的仇敵。懲罰,尤其是體罰,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粗暴的教育方式都是錯誤的。父親在家庭中常常充當著懲罰孩子的角色,這是很不幸的,因為這無疑給孩子傳達了這樣一種思想:母親的柔弱根本不能教育好孩子,必須依靠父親的力量才能讓孩子“改邪歸正”。如果母親常常對孩子這樣講:“等你爸爸回來之後,看他怎樣懲罰你。”

她就在無意中告訴了孩子:男人才是家裏的權威,才是生活中的主宰。同時,也會破壞孩子和父親的關係,孩子會因為害怕父親,而不把他當作朋友。也許女人害怕自己親自懲罰會導致與孩子關係的疏遠,但是將這種事交給父親去做同樣是錯誤的。這樣做也許母親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怒火,孩子也仍然會因為母親“召集救兵”的行為感到反感。如果母親用“我會讓你父親懲罰你”的話來嚇唬孩子,那麽在孩子心中會對男性產生怎樣的想法呢?

如果父親可以適當地處理人生的三大問題,他將成為家中的主心骨,是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父親也會與人為善,而且朋友眾多。因為交往範圍廣,他就將家庭融入到了更大的生活圈子。他不會將自己封閉起來,也不會受製於傳統觀念。這樣,家庭外部的影響也會通過他帶給家人,他就會以身作則,告訴孩子如何與人合作,如何關注他人。但是如果丈夫和妻子各有不同的朋友,就會有危險。但是他們都應該有相同的社交生活,並避免因交友而鬧得貌合神離。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他們應該朝夕相處,寸步不離,而是他們應該懂得和諧共處。例如,假使丈夫不願意把妻子介紹給他的朋友,就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社會生活的中心便是在家庭之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家庭隻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在家庭之外也有很多值得信賴的朋友。

如果父親和自己的父母、姊妹都相處融洽的話,就有證據表明他有很好的合作能力。當然,他必須離開家庭,獨立生活,但是這並不是說他不喜歡家庭或要和他們決裂。有時候,兩個仍舊依賴父母的人結了婚,他們會過分重視他們和原來家庭之間的聯係。當他們提到“家”時,他們指的是他們父母的家。假如他們以為父母仍舊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就不能建立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庭生活。這個問題關乎每個人的合作能力。

想知道兒子生活中的家庭瑣事,常常會給兒子的家庭帶來很多麻煩。他的妻子就會覺得公公婆婆多管閑事,自己不受尊重,這無疑讓她感到氣憤不已。特別是男方不顧雙親的反對,而自己做主結婚時,這種情況最容易發生。他的雙親可能錯了,也可能是對的。假使他們對兒子的婚事不滿意,在結婚之前,他們可以反對,但是既然結婚了,那就隻有一條路可以走了——他們應該極力促成兒子美滿的婚姻。倘若家庭內部爭議無法避免,丈夫應該用事實證明父母的反對是他們的錯,自己的選擇才是最正確的。夫妻二人不必事事順從父母的意見,當然,如果大家可以和諧相處,而且兒媳能夠體諒公婆做任何事也是為她著想,那就不會有太多麻煩了。

每個人最期待父親完成的是他能否解決好工作問題。他必須接受職業訓練,必須支持他的整個家庭。在這方麵,他可能受到妻子的幫助,然後孩子們可能會幫助他。但是在當代,經濟的責任主要落在了男人肩上。要解決職業問題,他必須工作,必須勇敢,必須了解他的職業並熟悉它的利弊,必須在他的行業中和他人合作,讓別人對他有好感。不僅如此,他的態度還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準備用何種方式麵對職業問題。因此,他必須找出成功地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找出能對全體人類有所貢獻的工作。但是他是否認為自己的工作有用,那倒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的工作確實有用,我們無須聽他說些什麽。他如果是一個利己主義者,那固然可悲,但是假若他的工作有益於人類,那就無關緊要了。

接下來讓我們談談愛和婚姻的問題,以及怎樣創造和諧幸福的家庭。丈夫首先要做的就是愛自己的妻子,這一點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如果他對妻子感興趣,他就會對妻子所喜歡的事加以關注,也會自動地盡全力給她提供優越的條件。關愛並不是愛的唯一表達方式,因為表達愛的方式多種多樣,通過它們我們能看出婚姻是否和諧。他必須要做妻子的好同誌,他必須努力奮鬥,給她更舒適、更富裕的生活。他必須樂於取悅妻子。隻有夫妻雙方都認為他們的共同幸福高於個人利益時,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兩人都應該愛對方勝過關注自身。

在孩子麵前,丈夫對妻子的愛不能表現得太露骨。夫妻之間的愛和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完全不同的,不能互相比較,它們之間也沒有任何衝突。但是在孩子心中往往產生這樣的想法:父母之間太過甜蜜的話,就沒有自己的位置了。這樣孩子就會心生嫉妒,從而在父母之間挑事。此外,配偶之間的關係不應該看得太不嚴肅。此外,父親對兒子、母親對女兒解釋與性有關的事情時,除了孩子希望知道,而且在其發展階段也能理解的事物外,不必主動地告訴他們太多的知識。在我們的時代,人們有一種傾向,即想告訴孩子許多他們還無法適當掌握的性知識,結果引起了不恰當的興趣和好奇。這樣,性就被輕描淡寫,甚至完全不當一回事。這樣,並不見得比刻意隱瞞孩子或對性絕口不提的傳統做法高明。所以,最好是先了解孩子希望知道什麽,並隻回答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而不要以我們自己的標準,強迫他們接受我們自認為都應該知道的事情。我們必須讓他信任我們,喜歡跟我們合作,並希望我們幫他解決問題。假使我們這樣做了,便絕不會錯得太過離譜。還有些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會從同伴處聽到有害的性故事,這未免有些大驚小怪了。在合作和自立方麵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是絕不會受到朋友蠱惑的,而且孩子們在這些事情上經常比他們的長輩更加敏感。一個有道德情操的孩子,自然不會受到“道聽途說”的影響。

在當代社會裏,男人有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他們可以了解社會製度的利弊,自己國家以及世界各地的道德關係等等。男人的活動範圍仍然要比女性的大,因此,在上述問題中,父親應該成為妻子和孩子的顧問。他也不要利用這個來吹噓自己見多識廣。他不是家庭教師,而應該像朋友一樣給他們建議,既不惹孩子們反感,又不會因得到擁護而喜形於色。也許妻子不善合作,而遭到孩子們的抵製,這時丈夫也不要固執己見或者獨斷專行,而是應該尋找其他減少抵觸的方法。大幹一架他也絕不會成功。

不要過分強調金錢,或者把它作為爭執的話題。那些不能掙錢的女性更加敏感,這絕對超出了丈夫的想象,如果指責她們太過奢侈,會對她們造成很大的傷害。金錢問題應該在家庭的承受範圍之內協商解決。妻子和孩子也不應該通過施壓,來讓男主人不堪重負。從一開始,花銷就應該達成一致,以免有人覺得受到管製或者虐待。當父親的也不應該認為隻要有錢就能保證孩子的未來。我曾讀過美國人寫的一本很有趣的小冊子,在書中他敘述了一個由貧民變為富豪的人,想讓自己的後輩永遠免受窮困之苦。為此,他去谘詢一位律師。律師問他想讓幾代人富裕,他才能滿足。他說十代。律師說:“你當然能做到,但你要清楚,任何一個你的第十代子孫,都有五百個以上的祖先,這些人在他身上的遺傳基因跟你一樣多。其他五百個家庭都會認為他是自己的後代。這樣一來,他還是你的子孫嗎?”我們以另一個例子說明一個道理:無論我們為後代做什麽,其實都是在為整個社會服務。人類無法脫離與同類的關係。

如果家庭中沒有霸權,那麽其中必定會有真正的合作。父母必須在孩子的教育上通力合作。任何一人都不應對其中哪一個孩子有特殊的偏愛。這是最重要的,偏愛的危險性絕非言過其實。童年時期的孩子心情壓抑,常常是因為父母過於關心他的兄弟姐妹而忽視了他的結果。也許這種感覺並沒有什麽證據,但是在各方麵都一視同仁的孩子是不會有這種現象的。如果父母重男輕女,女孩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孩子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常常因為感覺父母偏愛其他孩子,因而走上錯誤的道路。

有時候,一些孩子天資聰穎或者長相可愛,父母總是有意無意對他們更加偏愛。在這個問題上,父母應該經驗豐富、技術嫻熟,不讓自己表現出來。否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相形見絀,感到沮喪。這不但會引起別人的嫉妒,還會讓其他孩子喪失自信,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說自己一直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還遠遠不夠,他們還要觀察在這些孩子中是否有父母偏心的想法。

偏愛與平等

現在我們開始討論家庭合作另一個同等重要的部分,即孩子們之間的合作。除非孩子們覺得彼此是平等的,否則人類就不會對社會感興趣。除非男孩和女孩覺得彼此平等,否則兩性之間就會存在巨大障礙。有許多人問:“同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差異怎麽會這麽大?”有些科學家把它解釋為遺傳基因的差異,但是我們卻認為這是一種迷信。我們可以把兒童的成長比喻為樹苗的成長。一片樹木生長在同一個地方,但每棵樹木的小環境又各有不同。有的樹汲取了更多的陽光和土壤養分而生長較快,那它就必然侵占其他樹木的生長資源,如遮擋陽光照射、根係四處蔓延、搶奪土地養分。長此以往,其他樹木就無法正常生長,顯得矮小和萎靡。一個家庭與此相似,其中一人鶴立雞群,別人則必定相形見絀。

我們前麵談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應在家裏高高在上。

如果父親事業有成或者天賦異稟,孩子就會認為父親的成就是自己無法望其項背的,由此心生失望,喪失了生活的興趣。名門子弟的表現往往讓父母和社會大失所望,這是因為孩子們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所以如果父親事業有成,不妨在孩子麵前降低姿態,以免對孩子造成負麵影響。

這種情況在孩子之間時有發生。假如一個孩子一枝獨秀,就會贏得大部分人的目光和寵愛,對他而言,自然是春風得意。

但是其他孩子卻會對他產生不平和嫉妒的心理。任何人都不可能甘心屈居人下,默默地忍受而毫無怨言。優秀的孩子阻礙了其他孩子,其他孩子的成長就會失去內在的精神動力,這絕非危言聳聽。當然,其他孩子仍會追求優越的地位,並且會永無止境地奮鬥下去,但他們的目標有可能會偏離正軌,或脫離現實或毫無目的。

排行的意義

個體心理學在探討孩子們出生順序的利弊方麵,開辟了一片非常廣闊的研究領域。為方便起見,我們假設父母之間合作良好,並在教育子女方麵盡心盡力。可是每個孩子在家庭中的排行仍然非常重要,而且每個孩子也會因此在完全不同的情境下成長。我們必須再次強調即使在同一家庭中,兩個孩子的處境也不會完全相同,因此,每個孩子都會在他的生活方式中,體現出他為了適應特殊環境而做出的種種努力。

家庭中的老大都經曆過一段“獨生子”的時期,但是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出生,他們就必須強迫自己適應新的環境。長子的出生常常集家長的寵愛於一身,他習慣於以自己為中心。但是,第二個孩子出生後,他就會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別人趕下自己的寶座,他不再是家中的唯一了。現在,他必須和別人一同分享父母的愛。這樣的改變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很多問題兒童、神經功能症患者、罪犯、自殺者、酗酒者和性變態的人都會有這方麵的原因。他們往往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對其他孩子的到來印象極深,而這種被人剝奪的感覺鑄就了他們整個的生活方式。

如果他確實因為新嬰兒的到來而遭到冷落,我們不能期望他心安理得地接受這種境遇。如果他憤恨不平,我們也不能怪罪他。當然,如果父母能讓長子感受到他們的愛依然如故,他的地位堅如磐石,尤其是讓他為新嬰兒的降生做好準備,並學會了照顧弟弟妹妹,那麽這場危機就會悄無聲息地安然度過。

通常,他都沒有做好這種準備。父母確實給予了新生嬰兒更多的照顧、關愛和讚賞。所以,他就開始千方百計地尋求母親的關注,以便回到以前的地位。有時,我們會看到兩個孩子同時去向母親索求關愛,誰都想比對方得到更多的關注。年長的一個可能會使用暴力或者想出新的花樣。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在這種環境下會做出什麽事來。如果我們處在他的環境中,我們跟他會采取一樣的行動,因為我們的目標一致。我們會找母親的麻煩,反抗她,並表現出一些她無法忽視的斑斑劣跡。他也會這樣做的,他以最粗野的方式,千方百計地引起關注,結果把母親弄得不堪其擾。母親因此對他心灰意冷。他為了得到母親的愛而爭戰,結果卻失去了它。現在,他嚐到了不被人喜愛的滋味了。他感覺備受冷落,實際上,正是他的行為使他變成孤家寡人。他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麽錯,並且還會說:“別人都是錯的,隻有我自己正確。”他就像掉進了陷阱,掙紮得越厲害陷得越深。他要證明他的觀點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既然他的想法正確無誤,又怎麽能輕易放棄抗爭呢?

對每個爭鬥的例子,我們都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母親與他針鋒相對,孩子就會變得脾氣暴躁、野蠻任性、刁鑽古怪和桀驁不馴。在母子衝突時,父親可能會給他重新受寵的機會,他因此會親近父親,以期贏得他的關注和寵愛,所以家中老大通常更加偏愛和依賴父親。我們可以肯定,一旦孩子開始偏愛父親,即進入人生第二個階段。孩子早期會依戀母親,當母愛漸漸遠離的時候,他會將依戀轉向父親,並以此報複母親。如果一個孩子偏愛父親,我們就可判斷他曾經遭遇過挫折,或被人忽視。

這些事讓他記憶猶新,並且這種陰影也會對他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

這種爭鬥通常將長期存在,甚至伴隨孩子一生。這個孩子已經學會了堅持抗戰,並且在任何環境中都傾向於鬥爭。他也許找不到誌趣相投的朋友,於是悲觀失望,認為自己永遠無法獲得別人的好感。他會變得暴躁易怒、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甚至索性徹底自我孤立。這種孩子的所作所為和現實表現,仍然以過去為重心,他們隻想沉浸在過去那種美好的回憶之中。所以,我們總能在老大的身上看到對過去的一種眷戀。他們喜歡回憶,但是卻對未來沒有信心。一個曾經有著統治權和掌控權的孩子,總能更深地體會到權力的重要性。長大之後,他們同樣會玩弄權術,並過分誇大規則和製度的作用。他們認為任何事都應該按規則執行,並且這種規則是一成不變的,而權力應該掌握在那些施予者的手中。這時,我們就看出了童年時期的經曆讓他產生了保守主義傾向。如果這種人擁有了地位,定會時時懷疑別人會有不軌之心,一心想取而代之。

以我在歐洲和美國的例子來看,長子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一類人。緊隨其後的是最小的孩子。這也很有趣,極端的位置會產生極端的問題。很遺憾,我們的教育方法還沒有成功地解決長子的問題。

老二在家中的情況卻大相徑庭,這是其他孩子都無法比擬的。他剛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個孩子與他分享父母的愛,所以與長子相比,他更容易與人合作。他周圍的家庭成員更多,如果家中的長子不壓迫他,他是相當舒適的。他的位置最重要的事實就是他有很多不同之處,從一開始他就落後於人。老大比他長得高,他必須奮起直追。典型的老二一眼便可以看出。他就像參加賽跑一樣,仿佛有人領先一步,他必須迎頭趕上。他一直在全力以赴,他的內心要求自己超過哥哥並打敗他。《聖經》給了我們很多心理暗示,雅各布的故事描繪了典型的老二思維。他始終想超越哥哥以掃,並取代他的位置。老二總是不甘心居於人後,他一直在努力超越老大。所以老二成功的機會更大,他們往往也比老大更占有先天的優勢。在此我所說的並不是遺傳的原因,而是由於孩子的不斷努力,促使他進步得很快。以至於他長大之後獨立了,仍然會尋找一個優秀於自己的目標,作為自己超越的對象。

這些特征不僅存在於我們清醒時的生活,而且在所有人格特征中都留有痕跡,還更容易出現在睡夢中。比如,那種從高處跌落的夢境常常發生在老大身上,因為他們雖然身處高位,卻不能保證永遠不失去優越的地位。再看老二,他們經常夢見自己與人比賽,比如追趕火車、與自行車比賽等。這種匆忙追趕的夢常常給我們以暗示,他就是家中的老二。

然而,我們必須強調,事實上,這些規則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表現得像老大,並不一定就是長子。對整個情境起著重要作用的不隻是出生的順序。在大家庭裏,較晚生的孩子有時會取代老大的地位。例如,一對夫婦連續生了兩個孩子之後,隔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生下老三,之後又生了兩個孩子。這樣,老三就可能具有長子的全部特性。他也可能出現老二的特征,第四或第五個孩子降生後,他也可能表現得像典型的次子。隻要兩個孩子一起長大,而又與其他孩子分開,那麽他們便會表現出長子和次子的各種特征。有時候,長子在這場比賽中失敗了,那麽他一定出了什麽問題。有時候,他能夠保持住他的地位,並阻礙弟弟或妹妹的發展。那麽老二就會惹出麻煩。如果長子是男孩,次子是女孩,長子的處境會非常困難。他承受了被女孩打敗的危險,這很可能被他視為一種奇恥大辱。異性之間的競爭比同性之間的更激烈。女孩在這場比拚中好像更受眷顧。在十六歲之前,女孩身心發育都快於男孩。一般情況是哥哥主動放棄爭執,變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如果他耍手腕或者用不光彩的手段來取勝,例如吹牛撒謊等拙劣手段,我們可以斷定,勝者一定非女孩莫屬。我們會看到男孩走向歧途,越陷越深,而女孩則輕鬆解決問題,闊步前進。如果對危機有所預見,並及時防範,其實這種情形是可以避免的。在一個人人平等、團結協作的家庭中,家庭中沒有對立,孩子們也沒有鉤心鬥角的必要,更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爭執上,因此這種不幸完全可以避免。

在《聖經》裏,最小的孩子總能取得最大的成就。約瑟夫(Joseph)被當作最小的孩子撫養長大。約瑟夫出生之後十七年,本傑明(Benjamin)出生了。但是本傑明對他的發展卻沒有任何影響。約瑟夫過的全是最小兒子的生活方式。他始終肯定自己的優越,甚至在夢中也是如此。別人必須向他低頭,他的光輝埋沒了他們。兄弟們都很了解他的夢。對他們而言,這件事並不難理解,因為他們跟約瑟夫朝夕相處,對他的態度也都一清二楚。約瑟夫在夢中的感覺,他們也都感受到了。他們怕他,並且都避開他。然而,約瑟夫還是從最後變成了第一。在以後的日子裏,他成了家裏的棟梁,支撐著整個家庭。最小的孩子經常是整個家庭的棟梁,這件事並非偶然。人們都很了解這一點,並傳誦著很多最小的兒子的英勇故事。事實上,他是處在一個相當有利的情境中,父親、母親、哥哥,都會幫助他;還有許多事物可以激發他的野心和努力,同時又沒有人從背後使壞或分散他的注意力。

但是正如前所述,最小孩子排在問題兒童的第二位。主要原因則是家庭的溺愛。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總是不能獨立,他們缺乏自我拚搏的勇氣。最小的孩子的誌向總是遠大的,但是壯誌淩雲的人卻往往生性懶惰。懶惰是雄心與絕望的混合體。誌向過於遠大往往不太現實。最小的孩子有時強調自己沒有任何理想,因為他希望自己在任何方麵都超過他人,他們希望自己自由自在,獨一無二。我們同時也能理解,周圍的人都比他年長,比他強大,比他有閱曆,可以想見最小的孩子常常會自歎不如。

獨生子女也有自己的問題。他的競爭對手不是兄弟姐妹,而是父親。獨生子女都會得到母親特殊的寵愛,母親怕失去他,想讓他時時刻刻成長在自己的保護之下,因此他們會產生“戀母情結”,他們被係在母親的圍裙上,甚至想把自己的父親逐出家庭。不過,隻要父母同心協力,讓孩子的興趣分散在兩個人身上,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但是,一般而言,父親與孩子的聯係總是少於母親的。獨生子女有時會表現出和老大相似的情形:他希望戰勝父親,而且喜歡年齡大的人。

假如孩子們出生的時間間隔太遠,每個孩子都會有某些獨生子的性格。這種情形並不是很理想。經常有人問我:“你認為家庭中孩子的年齡,最好應相差幾歲?”“孩子們是應該緊接著出生,還是應該間隔較長的時間?”根據我的經驗,最理想的間隔是大約三年。在三歲的時候,如果較小的孩子出生了,他也能表現出合作行為。他的智力已經能夠理解,在家庭中可以有另一個孩子的位置。假如他隻有一歲半或兩歲,我們無法和他討論,他也無法理解我們的觀點,因此我們無法讓他準備好迎接弟弟妹妹的來臨。

如果家裏隻有一個男孩,其他都是女孩,他也會麵臨一段艱苦的時光。他處在女性的環境中,父親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家。他隻能看見媽媽、姐姐和女仆。他發現自己與眾不同,便會備感孤獨。特別是當家中女性聯合起來對付他時更是如此。她們認為必須要教育他,或者為了證明他沒有什麽值得驕傲的。他們之間就會爆發大量的敵對行動和競爭。更糟糕的情況是他在家中排行中間,那他隻能兩邊受氣。如果他位居老大,總會有個能力非凡的妹妹緊隨其後,威脅他的地位。如果他是家中老小,那麽就容易變成一個玩偶。在女孩子中間長大的男孩通常不受別人歡迎,如果讓他們學著和其他孩子相處,學會與他人合作,這種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否則,長期處在女孩的包圍之中,言行舉止可能會帶有女孩氣。

女性環境不同於男女混住的環境。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情形,在沒有統一管理的公寓樓中,根據個人口味自由布置的話,女孩的房間會打掃得幹幹淨淨,色彩搭配相得益彰,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有條不紊。但是,如果是一群男孩的住處,則不會那麽整潔了,他們的環境會一片狼藉、喧鬧不止、破敗不堪。但是在女性環境中長大的男孩就會有些女性傾向,也會有些女孩的習慣和特征。

同時,這種環境也會讓獨生子極力掙脫這種氛圍,並盡量展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他認為自己的個性和優越地位不容侵犯,但也免不了有些害怕。他會以堅守的態勢,暗中擺脫女性的控製。所以這就形成了他向兩個極端方向的發展,不是變得強大無比,就是軟弱無能。而一個女孩生活在一群男孩中間也會如此,她們不是太過女性化,就是格外男性化,不安和無助常常會困擾她的一生。這種情況值得我們研究和調查。再者,這種事也不會時時發生,所以在尚未深入研究之前,我們切莫妄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