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
人類生活在具有意義的世界之中。我們並不是單純地體驗環境,而是以它們對人類的意義去評判,甚至最初經驗的產生亦是如此。例如,“木頭”的含義是“木頭與人類的關係”,而“石頭”也是“人類生活的要素之一”。如果有人排除事物的意義而隻去關注周圍環境,就會孤立自己,脫離同類,其一切所為於己於人皆無益處。總之,人的存在無法脫離生活的現實,自我封閉毫無意義。我們體驗世界,必先賦予其意義,而不僅是體驗現實本身。自然,這種意義總會帶有些許缺憾甚至是荒謬,因為具有意義的世界裏也充滿了各種謬誤。
如果你問一個人:“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麽?”他可能不知如何回答。大多數人都不想對這類問題勞神費力或者設法回答。
這個問題與人類的曆史一樣古老,直至今日,也有人時常提起,無論年長或年幼,還常常脫口而出:“人為什麽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麽?”客觀地說,隻有在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才會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人生平坦順暢,沒有遭遇艱難磨煉的話,就不會產生這種想法。但是,這個問題及其答案無一例外地體現在人的行為中。如果我們聽其言、觀其行,便可知道他人對“人生意義”的解讀,而且此意義與其立場、態度、舉止、表達、癖好、誌向、習慣以及性格特征的表現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先對世界和個人暗中進行揣摩,然後貫穿於他的行為之中。
“我是這般,宇宙是那般”就是思考得出的裁決,賦予自己和人生一種意義。
如上所述,對人生意義的解讀或多或少都會包含謬誤,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沒有人占據生命的絕對意義,因此隻要是相對有效的任何解釋,就不能稱為是“絕對錯誤”的。
其實正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包含了全部的人生意義。然而,我們可以在這一範圍中判定哪些較為正確,哪些次之;哪些是小錯,哪些是大謬。從中可以發現,較好的解讀中什麽是大同小異的,那些差強人意的解讀哪裏是難掩其偽的。如果堅持這樣的普遍標準,我們就能得到生命的科學意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麵對現實。同時,必須謹記這個“真理”是相對人類、相對我們的目的而言的。此外,再無真理,即便有,也與我們無關。因為我們無法了解絕對真理,所以它也沒有現實意義。
人生的三大問題
人生都要麵對的三大死結,所有的人都必須重視起來。因為這三個紐帶構成了現實的內容,人生所麵臨的問題都是通向這些紐帶的死胡同。因此,人們不得不對此做出回應。從人們對這些問題的機械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解讀。
第一個紐帶:我們隻能可憐巴巴地生活在地球表麵,別無選擇。人類所處之地雖然受到限製,但也擁有希望,我們必須在這些條件下求得生存。身體和頭腦都要發展,這樣我們才能生存下去,人類才能得以延續。這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問題,任何人都無法逃避。不管我們采取何種行動,都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回應,我們可以從中知道哪些是必需的、適當的、可能的或所希望的。但是不管何種回答都必須考慮到一個事實——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同時,人類是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中的一部分。
鑒於人類身體的脆弱和環境的不確定性,為了自身和全人類的福祉,必須不遺餘力地強化我們的回應,這些回答既要富有遠見又相互關聯。這就如同我們對一道數學題必須全力以赴、孜孜不倦地求出答案一樣,既不能冒進也不能妄加猜測。這是從人類自身的弱點及其可能造成的潛在危機來考慮的。當然,我們的答案不會完美無缺,也不會一勞永逸,但是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去接近它。我們的答案都必須考慮到人類正為地球所羈絆,人類必然與地球休戚與共。
接下來是第二個紐帶:我們每個人都與他人相互關聯,任何人都不是人類家族中的唯一成員。單獨一人無法達到目標,這是由人類個體的弱點和局限所決定的。如果一個人獨自生活,自己麵對一切,就會走向滅亡。他不但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也無法延續人類的生命。正是因為人類所共有的弱點、缺點和局限性,所以人總要與他人合作。因此,個人和整個人類的最大福祉就是團結協作。要想尋求人生的答案就不得不考慮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想到:我們和他人是相互聯係的,如果單獨生活,必將滅亡。
想要生存並且讓人類生生不息,我們就必須與他人共同奮鬥,並讓自己的感情和這個最大問題的目標相適應。
第三個紐帶是:人類有男有女。同樣,這是個人和社會得以維係必須考慮的問題。無論男女,人的一生中誰都無法繞開愛和婚姻這個問題。當麵對它時,人們如何選擇,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詮釋。遇到這個問題,人們企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他們的具體行動就是他們所認為的最佳方法。
這三個紐帶又引申出三個問題:第一,怎樣在地球的自然環境的限製下求得生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應該怎樣給自己定位,以及相互協作,發展共贏;第三,如何進行自我調整,適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和發展依賴於兩性關係的事實。
個體心理學發現人類的所有問題都可歸於三類:職業、交際和兩性問題。人們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應精確地揭示了每個人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缺乏愛情,並且在工作中也表現不積極,還不喜歡交朋友,在他看來,人際交往令人痛苦,這造成他的交往範圍十分狹小。從他在生活中的範圍和局限,我們可以推斷出他感覺生活中充滿艱難險阻,成功的機會非常渺茫,失敗會接踵而至。根據他為數不多的行動,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生活就意味著要讓自己免受傷害,把自己封閉起來以保證自己平安無恙。”
再假設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一個人愛情美滿,交際廣泛,人際關係順暢,善於團結協作,而且事業有成。我們可以斷定此類人視“活著”為一個創造的過程,於是他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機遇,因為在他眼中沒有無法克服的困難。遇到問題時,他的勇氣就成了審判之矛,對他來說:“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並為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
社會情感
由此可見,對人生意義的解讀不論正確還是錯誤,都可從中找到一些共同點。神經病症患者、精神病人、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妓女等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缺少友情並且對社會冷漠。在處理職業、社交和兩性問題時,對合作缺乏信心,因而從不尋求他人的幫助。他們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其他人根本無法分享他們的成功。他們如果取得了所謂的成功或實現了某種理想,實際上也隻是一種虛無的優越感,這種勝利,也隻有對他們自己才有意義。
例如,手持一瓶毒藥的謀殺犯坦言感覺自己有權有勢,顯而易見,他們這是在自欺欺人、孤芳自賞。對我們而言,一瓶毒藥並不能讓此人的價值得到提高。其實,自我意義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的意義是從人與人的交往中體現出來的,獨屬於一個人的意義沒有任何意義。同樣,我們的目的和行為也是如此,它們的意義是相對於別人而言的。每個人都為了成功而奮鬥,但如果並不明白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為他人做貢獻的基礎之上,那麽錯誤就難以避免。
再講一個關於某小教派教主的軼事。有一天,教主將所有的信徒都召集起來,說下周三就是世界末日。信徒們都對此深信不疑,於是趕緊變賣家產,然後拋開了所有世俗雜念,在惴惴不安的心情中等待災難降臨。可是星期三悄然過去了,卻沒有發生任何異常。信徒們在星期四一大早便集合起來,找到教主,向她討要一個說法。人們紛紛抱怨:“看看你把我們愚弄到什麽地步了!我們放棄了所有的生活保障,逢人便說星期三是世界末日,我們從未在意別人的嘲笑,反複強調這個消息千真萬確。如今星期三已經過去了,這個世界不還是依然如故嗎?”但是,這個預言家卻用個人的意義擺脫了責難,她辯解道:“可是,我所說的星期三並不是你們想的星期三呀。”這個故事說明,個人意義經不起實踐的檢驗。
所有真正“人生意義”的標誌是具有普遍性的,即可以與他人共享,並且絕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生活中,對於問題的好的解決辦法也適用於他人,可見成功之道具有普適性。大眾口中的天才隻有被人們認為有社會價值時,才會被冠以這樣的稱呼。由此可見,人生的意義即“對整體做出貢獻”。在此,我們並非信口開河,而是看重其最後結果。每一個能成功麵對困難的人,好像都明白人生的真諦在於珍愛他人,善於合作。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被他人關注,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
如果我們說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關愛和合作,也許有人會對此產生疑問。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理念。
他們不禁會問:“如果一個人總是以他人利益為重,為他人做貢獻,那麽我們的損失會有多少?我們自己的事又該如何去做?難道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發展而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嗎?至少一部分人有這樣的權利。我們不應該先學會保護好自己或者增強自己的個性嗎?”
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此類問題也荒謬至極。如果一個人對人生意義感悟透徹、甘願奉獻、滿腔熱忱,並且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闊步前進,他必定能體現出熠熠生輝的人生價值。同時,他還會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斷改變自我,形成一種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並在實踐中增強技能。目標一旦確立,他隨後便立即進行實踐。隻有這樣,他才會意識到要解決人生的三大問題,才會不斷讓自己得到提高。比如在愛和婚姻中,如果我們想讓對方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就會竭盡全力做到最好,將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對方身上。如果我們隻是按照自己的個性去行動,不懂奉獻,那麽所得結果一定是:我們變得盛氣淩人,讓人生厭。
我們還可以從中悟出一點,即人生的真諦就在於奉獻。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會發現什麽呢?我們會發現,那些遺產都是他們對人類的貢獻。除了我們所能目睹的有形資產——土地、道路和建築,還有很多無形的資產,即哲學、科學、藝術等形式,以及留給我們的各種生活技能,這是他們生活經驗互相交融的結晶。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們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我們將代代傳承。
那麽,那些拒絕與他人合作,對人生意義另有見解的人,那些總想著“生活能給我什麽”的人呢?他們沒有留下任何的蛛絲馬跡,他們不但已經死去,就連人生價值也沒有得到任何體現。
對於不願合作的人,地球好像早就給了他們終審判決:“你一無是處,你的憧憬、你的奮鬥、你所崇尚的價值觀,還有你的思想和靈魂都一無是處。沒有人需要你,任何東西都不需要你。你不配活著,你的目標和奮鬥沒有前途。快滾吧,你不受歡迎,快去死吧,趕緊消失吧!”在現代文明中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會找出許多欠缺,並繼續改造它,但是必須以為人類謀取更多福利為前提。
千百年來,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就是對人類做貢獻,並開始關心和幫助他人。所有的宗教信仰都體現著一種普度眾生的思想。世上所有的重大變革都為了增加社會的福祉,而宗教正是朝此方向努力的主要動力之一。但是,人們卻常常誤解宗教,認為它們除了做一些普通事之外,沒做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個體心理學提倡科學的方法,也得到了與宗教相類似的結論。我認為,它比宗教領先一步。在增進人們的幸福,以及為社會做出貢獻方麵,科學會起到更大的作用。這種作用是其他活動所不能及的,譬如政治活動、宗教活動等。我們入手的角度雖然不同,但目的卻一樣:為他人謀取幸福。
我們對於人生意義的理解似乎已經定型:它不是我們的幸運神,就是一個催命鬼。所以,我們亟須了解人生意義形成的原因和其劃分的依據,並及時糾正錯誤。這些屬於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其與生理學、生物學的最大區別就是:用對人類福祉的貢獻去衡量對意義的理解,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人類行為和人類利益的。
童年的重要性
從我們剛剛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對“生活的意義”的探索。就算是孩子,也想弄清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在兒童發展的前五年,已經具備了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即他們以怎樣的方式和方法去對待周圍的一切。此時,他們對於自己和社會發展模式已經有了持久的深層概念。此後,他們會用自己的獨特視角來關注自我和整個世界。兒童還不知道何為社會經驗,所以需要有人對他們加以解釋,這樣就逐漸賦予了他們生活的意義。
即使這個意義是嚴重錯誤的,即使他們所采用的處理方式還會帶來接二連三的不幸和痛苦,他們也不會輕易改變。隻有讓他們重新思考,並對自己的認知加以修正,他們對於人生意義的理解才能得到改變。有時,犯錯帶來的嚴重後果會強迫他們改變自己對人生的認識。如果沒有社會壓力或者還不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他們就不會意識到其中的謬誤,還會迷失在錯誤的意義之中。一般來說,要想讓自己的人生觀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就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學人士的指導,他們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錯誤的根源並探尋到正確的人生意義。
人們對兒童時期的環境有多種解釋方法,不快樂的童年很可能被賦予反麵意義。比如,有的人童年生活並不幸福,他就會千方百計地要擺脫困境。因此,他成年後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使自己的狀況得到改善,不要讓我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而有的孩子則會想:“上天真的好不公平,為什麽總讓別人享受美好的東西?既然上天對我這樣殘忍,我還有必要給予別人關愛嗎?”
也許有的父母會這樣告訴自己的孩子:“我的童年就是從貧苦中過來的,可憑什麽他們就一點苦都不能吃呢?”
第三種人則認為:“因為童年時我吃了很多苦,所以我現在做什麽都情有可原。”
從以上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於人生的理解已經表現在他們的行為之中了,如果他們不改變自己的思想,其行為自然也不會改變。
每個人的經曆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成敗,這就是個體心理學與決定論的不同之處。一個人的經曆不能決定其一生的命運,但會對其命運造成影響。如果將某種特殊的經曆作為人生發展的基礎,那麽我們很可能會誤入歧途。環境因素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意義,我們卻可以通過解讀人生境遇的意義來改變自己。
身體缺陷的影響
然而,成年人中的失敗者,大部分都是因為在童年時期就未對人生的定義形成正確的認識,並一直受此影響。其中包括那些在嬰幼兒時期患病或存有缺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經曆了痛苦的童年,根本無法意識到:人生的意義就是對社會的貢獻。除非讓那些與他經曆相似的人對他加以引導,使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否則他們一生都會以自我為中心。然而,他們常常因為周圍人的嘲笑或擠兌而變得更加自卑。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因為自己受到人們的侮辱而變得內向,並且認為自己不會對社會做出任何貢獻。
身體器官的殘缺或內分泌異常都會導致兒童在生活方麵遇到困難,我覺得,我是第一個對此領域加以研究的人。雖然這一科學分支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它的發展方向卻偏離了我的願望。我一直在尋找克服這種困難的方法,而非將這種狀況歸於遺傳或者身體原因。身體的缺陷並不能強迫人的心理朝錯誤的方向發展,而內分泌也不會對兩個兒童產生同樣的作用。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那些有困難的兒童在克服困難的同時,會將自己巨大的潛能激發出來。
正因如此,宣傳優生優育並不是個體心理學家所倡導的。
因為很多有先天缺陷的人,常常成為某一時代的傑出人才,雖然他們有的一生與病魔相伴,有的英年早逝,但他們的貢獻卻是實實在在的。人類許多偉大的發明,正是由這些人所創造出來的。
他們的堅強源自奮鬥,他們對常人都無法完成的事業孜孜以求,獲得成功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僅憑對人外部的觀察,我們無從判斷心靈發展的趨向。然而迄今為止,大部分具有先天缺陷或內分泌異常的兒童都未接受過正確的訓練。正因為無人理解他們的痛苦,所以他們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由此我們也就明白了那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兒童大多成為失敗者的原因——他們往往過於關注自己的缺失,而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
溺愛
家長對孩子的過於寵愛也是導致孩子對人生意義曲解的一大因素。在那些孩子的心目中,他們的願望就是法律,自己無須爭取便可獲得一切。他們甚至認為這種權力是與生俱來的。
然而,一旦他們不再是眾人注目的焦點,或者別人不再那樣關注他,便不知所措,他覺得所有的人都對他有所虧欠。在生活中,他們已經習慣了隻索取、不付出,他們根本不懂得如何麵對生活中的問題。因為一直受到別人的關照,他們已經沒有了自立能力,也從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他們的腦海中除了自己別無他物,根本不懂得與人相處、互相合作的好處。當有困難出現,他們唯一想到的便是求助別人。他們認為,如果他能重新成為眾人的焦點,如果人們再次承認他出類拔萃,那麽自己就會讓人刮目相看。
過於受寵的孩子在長大後,很可能會成為危險人群。其中一些人曲意奉承,表麵裝出“媚世”的姿態,私下卻謀取專製私權。如果讓他們像普通人一樣合作完成某件事,他們一定不會服從,甚至會公然反抗。如果他們不再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嗬護,就會認為有人在背後使壞。他們以為別人都與之為敵,所以隻要有機會便會打擊報複。如果人們對他的行事方法無法接受,他就會認為這是對他的欺淩,所以懲罰不會對他們起到任何作用。他們隻會這樣想:所有的人都在和我作對。
這樣的孩子無論是陽奉陰違,還是公然反抗別人,不管是獨斷專行還是惡意報複,都表明了他們對人生的理解是錯誤的。有些人會在不同的時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他們的思想永遠不會有所改觀:“人生的意義就是使自己至高無上,受人仰慕,並且可以為所欲為。”如果他們一直持這樣的人生態度,他們的方法永遠不會正確。
冷落
受人冷落的兒童是第三種“問題兒童”。他們的人生同樣容易偏離正軌。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關心和互助的概念,因為他們的腦海中從來沒有過這些友好的因素。我們可以想象出,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總會高估困難的程度,而低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也不願求助他人。當他看到社會冷漠的一麵,就會認定社會一貫如此。他們不會想到,對他人隻要盡一點綿薄之力就可以贏得他人的尊敬和喜愛。他們懷疑別人,同時也無法相信自己。
實際上,任何經驗都無法與依賴感相提並論。母親最初的任務就是讓孩子一出生就建立起對自己的依賴。繼而,她可以幫助孩子將這種感覺的範圍擴大,直至涵蓋周圍的所有環境。如果母親沒有完成這一任務,即沒有讓孩子對周圍環境產生興趣,並形成合作與互助的願望,那麽孩子就很難對社會形成關注,以及獲得同誌般的友誼。合作的潛力人人都有,但這卻是經過培養才得以體現的,否則根本就無法展現出來。
如果對一個受人忽視、不受歡迎、沒人理睬的孩子觀察一番,我們可能發現,他們對於合作視而不見,他們就像與世隔絕了,無法與人溝通,對互助互愛更是一竅不通。之前我們已經提到,這樣的人會被社會所淘汰。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孩子在嬰兒期是平安度過的,那麽他就很好地受到了關心和照顧。所以,對於完全被忽視的孩子我們暫且不管,接下來讓我們說說那些常常被人忽視的孩子和那些在某些方麵被忽視的孩子。總之,事實證明,被人忽視的孩子缺乏對人的依賴感。我們感到很悲痛,在這個社會中,失敗的人常常不是孤兒就是私生子,所以對這些兒童必須區別對待。
從以上我們得知,身體殘缺、過於溺愛和被人忽視的孩子是很容易被誤導的,他們常常會形成錯誤的人生觀。這些孩子極需要他人的幫助,以便找到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他們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找到人生的意義。如果我們做出努力,並且已經給予了他們關愛,就會在他們所做的每件事中看出他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夢與早期記憶
通過研究證明,做夢和聯想是很有用處的,因為人在睡夢中和在清醒時的性格是一樣的,隻是在夢中人的壓力較小,人的性格會毫不隱瞞地表現出來。但是如果我們想了解自己對於人生意義的認識,記憶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我們的記憶多麽零碎,都是極其重要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的頭腦中刻畫著人生的片段,時刻提醒著人們“這就是你所希望的”或者“別這樣做”
又或“這就是你的人生”。留在腦海中的記憶會凝結成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經驗,它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所以,每一段記憶都是彌足珍貴的。
兒童早期的記憶對於我們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兩點:第一,這是他們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最初印象,這是他們第一次將自己的外部特征、自我形象、自我評價以及別人對他的要求綜合起來進行審視。第二,這是他們主觀印象的開始,也是他們人生記錄的開始。所以在他們早期的記憶中,我們會發現他們對自己地位的認知:是弱勢的或不安全的,還是理想中的強勢的、安全的,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最初的記憶是不是他記憶中的第一件事,或者他記憶中的事是否真的發生過,心理學家認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記憶對於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影響有多大。
接下來我想針對早期記憶的問題舉例說明,看它們對以後人生意義的定位有何影響。如果一個女孩在提到最初記憶的時候,臉上帶有無奈和悲哀的表情這樣說道:“咖啡壺從桌子上掉下來,把我燙傷了。”倘若日後,她總是對各種危險和困難誇大其詞,或者抱怨世態炎涼,你大可不必對此大驚小怪。因為有些人往往就是那麽粗心,把一個小孩子置於危險中,自己卻渾然不知。
還有一個與之相似的例子。一個人這樣說道:“我在三歲的時候,曾從嬰兒車上掉了下來。”後來他就常常做這樣的一個夢:“世界末日就要來了,我在半夜醒來的時候,看到天空是一片火紅的顏色。星星們紛紛落下,地球撞到了另一個星球上。就在將要毀滅的時候,我被驚醒了。”他是我的一位患者,現在還是個學生。當他被問到害怕什麽的時候,他會說:“我怕這輩子什麽都幹不成。”顯然,早期的記憶和噩夢的出現,令他對生活越來越失望,他十分害怕失敗和災難再次發生。
有一個十二歲的小男孩患有尿床症,並且他還經常和媽媽吵架,所以當年他被帶到了我的診所。他兒時的記憶中有這樣一段經曆:有一次,他躲進了衣櫥中,然而媽媽卻以為他走丟了,所以非常擔心,於是她跑到大街上焦急地去尋找,拚命地呼喊。這樣,在他的記憶中就留有了這樣一種印象:要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就要製造一些麻煩,在遭到別人忽視的時候,我可以通過欺騙他人而得到重視。尿床症使他成為眾人關心和注意的對象,所以母親的焦慮和擔心更使他對自己的觀點深信不疑。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男孩的心裏,外麵是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隻有讓別人擔心他才會擁有安全感。他一直認為這是最可靠的方法,在需要的時候,隻要使用這種辦法便屢試不爽。
在一個三十五歲女人的早期記憶中,有這樣的一件事:“在我三歲時有一次去地下室,樓道中一片漆黑,我獨自走在樓梯上,比我大一點兒的表兄打開了我身後的門,朝我走來,我當時害怕極了。”從這段記憶中我們可以看出她不喜歡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尤其是不喜歡和異性相處。我猜她應該是獨生女,事實也的確如此,並且,當時她還是單身。
在下麵的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社會情感的發展脈絡:“在我小時候,媽媽讓我推著妹妹的嬰兒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和比自己弱小的人在一起才會感覺放鬆,並且對母親有一種依賴感。一個家庭的最佳教育方式,就是讓年齡稍大的孩子照看自己的弟弟妹妹,這樣既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又會讓他對家庭中的新成員產生興趣,還能讓他們為家庭承擔了一部分責任。如果這成為一種自願行為,他們就不會認為新生嬰兒的出現導致父母忽視了自己,也不會對弟弟妹妹產生憎恨。
喜歡與人相處,並不能代表真正對他人感興趣。一個女孩對於早期記憶的回答是:“我和姐姐經常跟另外兩個女孩在一起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很合群的女孩子。但是她說到自己的恐懼時,我們又有了新的認識,她說道:“我不喜歡一個人待著。”她是一個缺乏獨立性的女孩。我們能夠看出,她與人相處並不是因為興趣,而是為了讓自己不再孤單。
當我們真正了解了人生的意義,就找到了人性格的鑰匙。有人說性格是無法改變的,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找到改變性格的金鑰匙。正如我們所見,如果找不到錯誤的根源,任何治療方法都不會有效,而唯一可能的有效方法就是培養他們的勇氣和樂於合作的精神。
合作
防止神經性疾病產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養合作精神。所以,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並讓孩子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學會自己處理與同伴的關係是極其重要的。阻礙任何一種合作方式,都會產生不良的後果。比如,在家中慣於受寵的孩子總是有些自私,他們同樣會將這種自私的性格帶入學校。若想讓他對學習產生興趣,唯一的辦法是讓他在心裏感到自己會受到老師的稱讚。他隻喜歡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這種缺乏合作精神所導致的不良後果會越來越明顯。在他初次產生了對人生意義的誤解時,便不會發展出自己的責任感和獨立性。也就是在這時,他已經無法麵對人生的挫折和困難了。
我們不能指責某個成年人在童年時犯的錯,正如我們不能讓一個隻會作壁上觀的人去靈活應對合作問題,不能讓一個對地理一竅不通的人去參加地理測試,並取得好成績一樣。當他們犯下了錯誤,我們要幫助他們糾正。要想解決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就必須要有合作精神。在人類發展的前提下,做任何事都需要為社會謀求福利。隻有一個人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才會勇敢地去麵對困難,才會有更大的機會取得成功。
如果孩子在對人生意義的認識上所犯的錯誤被家長、老師和心理學家所理解,隻要他們不再重複同樣的錯誤,我們就有信心說,那些社會情感欠缺的孩子們最後總會認識到自身的能力和人生的機遇。他們在困難麵前會反複嚐試;他們不會逃避、推脫責任或者尋找不合常規的捷徑;他們不會要求給予特殊的照顧或同情;他們也不會感覺丟人現眼或想去報複他人,更不會這樣問自己,“人生沒有任何意義,我又能得到什麽?”他們定會認為:“我們必須有自己的人生。這是我們的事情,做起來得心應手。
我們獨立自主、自強不息,有什麽推陳出新的任務,我們當仁不讓。”如果每個獨立的個體抱有這種思想,又有合作精神,那麽人類文明的發展將會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