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阿德勒(Alfred Adler)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商人家庭。他的家庭生活富裕,家人愛好廣泛,但是他卻認為自己的童年並不快樂。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的哥哥太優秀了,他實在無法超越。他的哥哥活潑好動,惹人疼愛,而他卻覺得自己又矮又醜,行動不便,因此感到很自卑。雖然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同時又十分堅強。哥哥是母親的驕傲,但是父親卻比較寵愛他。父親時常鼓勵他:“阿德勒,你不能害怕任何事情。”父親的話深深影響了他,阿德勒憑借堅強的信念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他的許多心理學觀點都可以從他的童年記憶中找到蛛絲馬跡,比方說,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等。

阿德勒從小因患脊柱炎而身體孱弱,行動遲緩。在他三歲時,弟弟在他身邊去世,他童年時又被車撞過兩次,使他對死亡充滿恐懼。他四歲才會走路,五歲時又得了嚴重的肺炎,痊愈後他決定當一名醫生。上學時,他數學成績極差。幸虧得到父親的不斷鼓勵,最後,他成了班上數學最好的學生,這一經曆與他後來的從醫之路及其獨特的心理學思想息息相關。

中學畢業後,阿德勒如願以償,進入了維也納醫學院。他在那裏係統地學習了心理學和哲學知識,並受到了嚴格的醫學訓練。後來,他進入了維也納大學,並於1895年獲得了醫藥學位。兩年後,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結了婚。他的妻子是個飛揚跋扈、特立獨行的女性,阿德勒卻相對保守,他們的生活一開始並不十分和諧,因此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裏提到男女平等這件事時,總會強調“說比做容易得多”。可以說,他對此是深有感觸的。不過,最終兩人還是白頭偕老了。

阿德勒待人和善,不拘小節,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談得來。

因此,他朋友眾多,見多識廣。他曾經熟讀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認為它對於了解人性貢獻巨大。他曾一度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為弗洛伊德的觀點辯護,因此弗洛伊德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自己主持的討論會。有人認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其實不然,他們是平分秋色,並駕齊驅的。雖然他的觀點和弗洛伊德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精神分析協會。此後,他成為該協會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洛伊德的讚譽。在弗洛伊德之後,他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以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關於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因此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還能使人自甘墮落或引發精神疾病;另一方麵,它還能使人發憤圖強,積極進取,以彌補自己的缺點。

例如,古希臘的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了一位著名的演說家;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奮鬥事跡更是家喻戶曉。有時候,一方麵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麵得到長足的發展。例如,尼采身體瘦弱,他就棄武從文,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曆史上或文學上不勝枚舉。

弗洛伊德早期主張發展失調會引發缺憾,而人體具有補償的功能。受此影響,阿德勒提出了男性傾慕(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他認為不論男女都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希望自己變得強大。

此後,阿德勒發現不管有無器官缺陷,兒童的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因為他們身體弱小,必須依賴大人才能生活,其一舉一動都要受大人的控製。當兒童利用自卑感作為借口逃避任務時,他們就會出現神經方麵的問題。如果這種自卑感在日後的生活中得以延續,便會形成“自卑情結”。因此,自卑感並不是一種變態心理,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時的一種正常表現。

後來,在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後,阿德勒便退出了心理分析學會,與他人共同創辦了“個體心理學”協會。阿德勒此時摒棄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觀點,他認為這是對性的迷信。阿德勒以社會化的方式來解釋男性傾慕。他並不否認潛意識動機的存在,但是他比弗洛伊德更重視自我調節的功能。他認為人類對未來的期待,促使他們做出各種行為。雖然這種目標是虛假的,卻能使人類為之努力,且樂此不疲。這種目標常常是潛意識的。阿德勒把這種虛假的目標稱為“自我理想”,個人能借此獲得優越感,並維護自尊。他也不否認夢的重要性,不過他卻認為夢是個人解決問題的一種努力,而不是像弗洛伊德那樣,凡事都用性衝動來解釋。例如戀母情結,他就認為這是被寵壞的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而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曾在奧地利軍隊當過軍醫。

此後,他曾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從事兒童輔導工作。他發現自己的觀點不僅適合於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還可以涵蓋師生關係。他對教師的影響深遠,許多個體心理學家都是教師出身,並且將其觀點用在了教育上。

1920年左右,阿德勒已經聲名遠播,他周遊各國,到處講學。1926年,他到達美國,受到了熱烈歡迎。1927年,他受聘擔任長島醫學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與超越》,全書共十二章。原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4年,阿德勒決定定居美國。次年,他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兩個城市演講。他由於過度勞累而心髒病突發,逝世於蘇格蘭亞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以“自卑情結”為中心思想,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並成為這個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卑感以及對自卑的克服與超越。阿德勒一生著述頗豐,本書可以說是阿德勒最成熟的作品。在該書裏,作者以輕鬆樸實的筆調,生動地描寫了自卑的種種表現及其影響,以及應該如何克服它,並將其轉變為對優越感的追求和實現目標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