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發熱、用人多疑、軟弱混亂,李昂一次又一次犯著書生的幼稚病。沒錯,他是很努力,但努力對於當皇帝來說,可能是非常不值一提的品質。仿佛溺水的人在海裏蹬腿,隻會精疲力竭,沉入海底。

李昂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反思,他甚至有些奇怪,自己學得有模有樣,怎麽就沒有太宗、玄宗的效果呢?博學的李昂認為,自己還是要有一番大作為不可。盡管失利,但仍要堅持“消滅宦官”的初心,這樣才能成為“有所作為”的明君聖主。他認為需要一幫奇人,來協助自己。就在此時,鄭注和李訓走入了李昂的視野。

鄭注本是一個姓魚的江湖郎中,長相醜陋、工於心計,靠一手醫術遊走於長安的權門貴戚之間。王守澄不是他的仇人,甚至可以說是他的貴人。如果沒有王守澄,鄭注不會走入李昂的視野。李昂本來知道鄭注臭名在外的,對之不屑一顧。但大和八年(834年),李昂突然中風,多虧鄭注才撿回一條命。這一次,小醜爛人變成了救命恩人,李昂開始對鄭注另眼相看。得到皇帝的垂青,鄭注算是改了運。他開始逐步洗刷自己的臭名。鄭注知道,文臣們的筆可厲害了,不如主動和他們來往,減輕點兒輿論壓力。正巧,前宰相李逢吉想要東山再起,侄兒李仲言說鄭注現在正是紅人,找他必有門路。他主動向叔叔請纓,去會一會鄭注。李鄭二人,一見如故。李逢吉趁勢送去珠寶,為自己運作。這一運作,讓鄭注帶著新兄弟李仲言到了長安,拜見王守澄。借著王守澄的東風,不久前還是流放赦還的李仲言,竟然做了李昂的近臣。

李仲言長得高大威猛,李昂見了眼前一亮,心想鄭注還有這樣相貌堂堂的朋友,一定是奇人,便趕緊將他留在身邊。更妙的是,李仲言能說會道,一本《周易》被他講得天花亂墜,李昂感覺很是投緣,某次,還把隨身的犀角如意賜下,以示恩寵。

恩寵,不是隨手贈物而已。李昂覺得,這人氣度不凡,能為自己所用。他打算任命他為諫官。議論一出,宰相李德裕堅決反對。李昂早就對李德裕不耐煩了,他和李宗閔的黨爭,正讓自己頭疼呢,還要提什麽意見?老宰相王涯看出李德裕碰了李昂的逆鱗,站在一邊,並不說話。等李昂怒氣衝衝地征求王涯意見時,王涯無視李德裕的阻攔,對李昂說:“可以。”

不久,李仲言改名李訓,在朝廷之上閃亮登場。

李訓和鄭注嚐到了投機的甜頭,也賣力地為李昂服務。兩位老江湖剛一出馬,困擾李昂多年的黨爭問題,就順利得到了解決。這讓李昂很是驚喜。然而,李訓和鄭注沒有那麽和睦。李德裕、李宗閔滾蛋後,李訓開始打鄭注的主意,鄭注注意到後,決定溜出長安,觀望保命。大和九年(835年)九月,被暫時利用完畢的鄭注出守鳳翔,任節度使。

沒了鄭注,長安就是李訓一個人的舞台。李昂視李訓為人生導師,還任命他為宰相。此時長安有四位宰相:李訓、舒元輿、王涯、賈餗。王涯是個老不倒翁,對於李昂,他隻是聽命而已。賈餗、舒元輿則是李昂最堅定的擁護者。他們都團結到了李訓的領導之下,依李昂的號令行事。

執政近九年,李昂第一次擁有那麽恭順的隊伍。李宗閔、李德裕這兩個黨爭頭目已經被趕出去了,沒有人會在朝廷上吵吵嚷嚷,無視李昂的天威。他非常高興,甚至有些自得:擁有李訓這樣的人才,何愁皇權不展,宦官不滅呢?

李昂一直記得,爺爺憲宗皇帝是被宦官所害的,不少人活到了本朝,依然作威作福。別看表麵上其樂融融,李昂心裏早就有了名單,等待動手的時機。李訓明白皇帝的心思,這個借著宦官發跡的宰相,迅速掉轉船頭,徹底來到宦官的對立麵。

李訓變臉是宦官們沒有想到的。這個富於權謀、熱衷鋌而走險的男人,建議皇帝立馬把屠刀對準王守澄。王守澄在宮中經營多年,樹敵也不少,右領軍將軍仇士良與王守澄有舊怨,是一個不錯的利用對象。李訓建議李昂提拔仇士良,一起對付王守澄。作為老江湖,李訓沒有激怒王守澄。他早就謀劃好,假意為王守澄掃清政敵,把一批宦官貶殺。而後,二人將王守澄架空,奪去了王守澄的兵權。過了十三天,李昂給無權無勢的王守澄送去一瓶毒酒,親手斷送了這個“造王者”的性命。

王守澄死後,與憲宗之死有關的宦官紛紛敗亡。不久,殺害憲宗的元凶——山南東道監軍使陳弘誌,被一道詔書賜死於返京的路上。李昂感覺到一種難得的痛快,他咂摸著勝利的滋味,對李訓更是讚賞不已。這麽敢想敢做、手段高明的人,哪裏找呢?

宦官早就是唐朝的心結。人們看到皇帝和李訓聯手,幹脆果斷地消滅蛀蟲,也逐漸加入了這支隊伍。遺憾的是,這支隊伍裏仍然有不少投機分子。當年出賣宋申錫的王璠,竟然覥著老臉,要為李訓賣命。隊伍壯大起來了,大家開始盤算,如何才能一勞永逸地除掉宦官。

之後的計劃,就有些天馬行空了。李昂打算將他們一網打盡,最好立刻消滅。李訓和鄭注認為,可以在王守澄的葬禮上,要求宦官悉數到場,然後一一解決。李昂首肯,隻不過,他隻關注到了外部的敵人,沒有關注到內部的矛盾——李訓和鄭注,早就因權勢不均而關係緊張。

李訓繞開鄭注,又策劃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方案——在長安就地誅殺宦官。這個方案不僅不需要鄭注的參與,還可以自己包圓所有的功勞。李訓要求死黨郭行餘和王璠在各自的藩鎮招兵買馬,同時,讓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指揮軍士,同自己裏應外合,鏟除宦官。李昂飽讀曆史,卻看不明白李訓獨走會帶來的風險。他並沒有帝王縝密的判斷力,隻有一顆到處亂撞、死馬當活馬醫的心。他管不了那麽多了,勝利就在眼前,不能輕易放過。很快,原計劃取消,執行新的計劃。

這一次,李昂與人生的高光時刻,隻隔著一場政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