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沒有意識到,模仿和讀書,並不是當好皇帝的全部。那些瑣碎的邯鄲學步,擺平不了藩鎮,彌合不了內鬥,更不能消滅宦官。宦官是一個讓李昂頭疼的問題。他已經感受到,禦座後麵有一群魅影,監視和控製著自己。宮廷之中,宦官擅權的氣氛令人窒息。

平心而論,宦官作為皇帝的家臣,每日陪伴皇帝,伺候其生活起居,自然也是最了解皇帝、最貼近皇帝的人。如果主上英明能幹、大權在握,把事情交給這些身邊人去辦,倒也不是什麽大問題。但是,一旦局勢變化,君主陷入困境,君主出於對大臣的不信任或為難,把權力交給他們時,他們極易侵奪這份權力,最終控製君主。安史之亂以來,肅宗信任李輔國,代宗信任魚朝恩、程元振,德宗信任霍仙鳴、竇文場,宦官的勢力越來越大,已到了威脅皇帝、執掌生殺的地步。憲宗的死和李昂的立,都和宦官關係密切,就連本朝的黨爭,也少不了王守澄等大宦官的身影。

李昂從即位之初起,就很想清除宦官的勢力。在他看來,這些帶著官職、身受封爵的“殘缺”男士,不過是自己的家奴,怎麽能把自己全家玩弄於股掌之上?宦官必須鏟除!鏟除了宦官,才有廣闊天地,才大有可為。可宦官勢力的養成,已經持續了近一個世紀,他們手中還控製著左右神策軍,那既是皇帝的衛隊,也是皇帝的軟肋,處理不好,自己哪一天“暴崩”也說不定。

要想除掉宦官,就得有幫手。宦官跋扈多年,朝臣中不少人與之勾勾搭搭、曖昧不清,真要動手,沒人敢出頭。最絕望的是,就算是那些打算步入仕途、有一番作為的年輕人,都不敢真的冒險,加入與宦官對立的陣營。大和二年(828年)三月,李昂下詔進行一次製舉考試,主題是“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結果,大多數人的文章都不痛不癢、中規中矩,讓人無奈。隻有一個長慶年間的進士劉 (上艸下賁),發表了一番一針見血、深入骨髓的言論,他在對策中對宦官專權問題進行了十分明確的抨擊,直言敬宗和李昂本人的命運,都是為宦官所操弄。這篇文章考官看過、李昂本人看過,就李昂來說,手持文卷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見的。李昂情緒激動,但沒有被情緒衝昏頭腦。自己在皇位上屁股都沒坐熱,如果對劉 (上艸下賁)大加讚賞,恐怕哪天也會在進臥室時“暴斃”。李昂不甘,但也就是不甘而已。劉 (上艸下賁)說的話再好,也沒有進一步的機會。不久,考試放榜,其他考生全部錄取,劉 (上艸下賁)黯然落第。

李昂當時可能覺得,自己是先自保罷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不知道自己的懦弱。不久,李昂找到了誌同道合之士——翰林學士宋申錫。宋申錫文采出眾,最難得的是,他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華,一步一步位至顯要。他在成為李昂的秘書顧問時,仗義執言。根據李昂的觀察,宋申錫是一個可靠、沉穩的人。李昂悄悄找來宋申錫,就宦官問題和他進行了一番深談。談話非常愉快,宋申錫也就成了李昂的心腹。大和四年(830年)七月,宋申錫拜相,一切都在計劃之中。

可宋申錫沉穩,宋申錫的朋友們不沉穩。宋申錫推薦吏部侍郎王璠出任京兆尹,打算讓他也加入本小組。這個王璠,人品一直有問題,聽說李昂要掃除宦官,趕緊給宦官之友鄭注報信。鄭注“忠心耿耿”,馬上通知擁立李昂的宦官王守澄。二人心生一計,打算利用李昂,除掉宋申錫。

大和五年(831年)二月,王守澄上報,漳王李湊和宋申錫暗中勾搭,打算在李昂百年之後扶李湊上位。這完全是憑空捏造,但本就是天降皇位的李昂非常敏感,聽信了王守澄的鬼話,當即要王守澄查個清楚。王守澄本來想就此機會殺了宋申錫,但有明理的人阻止王守澄。王是多年的老宦官了,也知道做事要守個體麵,決定找個時間,把宰相們聚到一起,“合情合理”地除掉宋申錫。

某個假日,全體宰相接到消息,要進宮談話。等到了中書省門,偏偏把宋申錫排除在外。宋申錫自知大難臨頭,但無可奈何,隻有眼巴巴望著延英殿,轉身離開。幾位宰相也知道事情不妙,等看到王守澄的汙蔑信,幾人不置可否,也隻能抿抿嘴,說:“先查明再說!”

“查明”是肯定會“查明”的,那宦官的神策軍獄可比刑部、禦史台還凶猛。大臣們覺得此事不妥,應當交給禦史台審問才符合製度,但疑神疑鬼的李昂哪裏相信什麽禦史台,趕緊讓宦官等人猛火快審。這件事,王守澄心裏最有數,要搞猛了,事情暴露,李昂肯定翻臉狂怒,死對頭們會讓自己不得好死,手段也就放緩了些。李昂則是在大臣們的好說歹說下,才平息了對宋申錫的怒氣。李昂冷靜一想,自己對宋申錫有天大的知遇之恩,宋申錫也不是那種忘恩負義的人哪!王守澄等人便借坡下驢,草草結案。多虧了朝中大臣苦苦勸說,李昂稍稍醒悟,宋申錫、李湊才保住一命。

宋申錫命是保住了,宰相必然是沒得當。大和五年(831年)三月初五,宋申錫被貶為開州司馬,兩年後病死。初出茅廬的李昂和宦官的首輪對抗,就此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