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出獄半年後,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造反。原因很簡單,邊疆將領對他們橫加侮辱、視如奴婢,二人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李盡忠殺了將領,扯起反旗。女皇大怒,突厥、吐蕃來騷擾也就算了,怎麽連契丹也開始不安分?於是召集大軍,令武三思統領征討契丹。臨行時,還告訴天下人,從此以後這兩人的名字,一個改叫盡滅,另一個改叫萬斬。女皇想用詛咒為官軍助威。

誰知武周的先鋒隊遭遇埋伏,全軍覆沒。幾個俘虜聽說契丹缺糧,便趁著契丹人防備空虛,逃了出來,回去報信。大部隊得到消息,大喜過望,迅速出擊。他們哪裏知道,這是契丹的計謀,目的就是誘敵深入,在周軍不甚熟悉的鬆漠山陵間,打一場伏擊戰。不久,大部隊進了圈套,死傷慘重。而契丹人順手用繳獲的軍印,向增援的武周軍隊傳假情報,又打了一場保衛戰。數萬人馬,在遼西被契丹殺得人仰馬翻——這讓帝國和女皇的麵子往哪兒擱?!武則天火冒三丈,立馬任命侄兒武攸宜,募集天下囚犯、死士,率軍迎敵。

陳子昂覺得這麽做不太合適。雖然打了敗仗,但問題不在士兵怯懦無勇,而在主將疏忽大意。國家還有很多正人君子和清白良士可用,把囚犯送上戰場豈不是讓契丹看笑話?一個契丹就把帝國搞得緊張兮兮,周圍虎視眈眈的突厥、吐蕃又怎麽想?雖然才從監獄裏出來,但陳子昂認為,進言是自己的職責所在,不得不說,並主動請纓,參軍北上。

武則天部分采納了陳子昂的建議,隨即任命陳子昂為武攸宜的參謀。參謀官位雖低,但與當年的喬知之一樣,都是皇帝在軍隊中的代表,責任還是相當重大的。如果得勝凱旋,陳子昂的運勢可能就此高走。又有了報國和出頭的機會,陳子昂非常高興,和前來送行的朝臣、老友正式告別。旗幟一揮,符節已授,大軍浩**出征。

不幸的是,陳子昂的上司武攸宜並沒有什麽平定契丹的大略。武攸宜的戰略重點就是守。可就在武攸宜堅守不出的時候,孫萬榮率兵馬直抵幽州,殺害數千百姓而去。河北突然變成前線,百姓一片恐慌。名將王孝傑打算追擊,卻在東硤石穀遭遇伏擊,本人戰死,全軍覆沒。武攸宜看到這個陣仗,嚇得沒了主意,龜縮不前。若非狄仁傑及時趕到河北安撫,河北恐怕已經亂作一團。

詩人畢竟是詩人,再成熟的頭腦,也擋不住天馬行空的想法。參謀陳子昂,又一次衝在了最前列,他向武攸宜請命,分出精銳,迎戰契丹。武攸宜膽小如鼠,禮貌地拒絕了他的請求。

戰事越發吃緊,武攸宜不僅龜縮不出,甚至自亂陣腳。陳子昂很失望,他又一次衝到了武攸宜的營帳中,爭辯起來:“陛下把軍隊交給您,勝敗在此一舉,怎麽能這麽草率呢?希望殿下能夠整飭軍隊,申明軍紀,審慎決策,找到契丹的弱點,一舉潰敵。目前軍心不穩,人人惶恐,一旦有變,後果難以設想。”武攸宜看陳子昂是個知識分子,不願意接受他的指揮,又一次婉拒了他的建議。陳子昂沒有放棄,過了幾天,又把同樣的內容給武攸宜講了一遍。這次武攸宜火了,幹脆把陳子昂趕去負責文書工作,陳子昂又一次被迫閉上了嘴巴。

六月,就在武周大軍壓境之時,契丹的軍隊突襲趙州,屠城之後揚長而去。可笑的是,突厥默啜可汗主動偷襲契丹大營,奚族趁火打劫,背叛契丹。契丹首領孫萬榮來不及反應,逃跑時被殺死在途中。首患已除,武周軍隊“得勝”。武攸宜寸功未立,卻自稱“得勝還朝”。這種自欺欺人的把戲,深深刺激了陳子昂,更令陳子昂不悅的是,武攸宜加官晉爵,自己反而繼續在右拾遺的位置上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