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好運,大多接二連三發生。張九齡不僅在科舉上取得成功,也結識了改變命運的貴人。張九齡進士及第後返回廣東老家,而鳳閣舍人張說,剛好被貶廣西,路過嶺南,在韶州歇腳時,兩人結識。張說是一等一的文章好手,善作詩製文。張說沒有想到,偏遠地區還有這樣的天才,對張九齡很是欣賞。由於二人都姓張,張說把小後生當成自家孫輩,相談甚歡。

不多久,張柬之等人擁護太子李顯,發動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退位,複唐國號,張說也回到了長安,繼續擔任顯職。張九齡也在此時選擇回到長安,參加製舉考試。張九齡已是少年成名、有人提攜的優秀後輩,參加製舉可謂手到擒來。考試結束,張九齡名列前茅,官任校書郎。

校書郎官品雖低,但由於身在中央,能接觸各色典籍,任職要求高,被視為步入政壇的美差。張九齡有了好的開頭,在唐人眼中,算是“未來可期”。此時,朝廷一片血雨腥風:中宗皇帝艱難複位,朝政卻被韋皇後、武三思之流把持。皇太子李重俊不堪迫害,起兵誅殺武三思,卻被韋後察覺,身敗名裂。中宗連兒子都保不住,也沒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在試圖保住權柄時,忽然去世,據說是被韋後毒殺。李氏子孫不允許一個野心和能力不稱的陰謀家做第二個武則天,臨淄王李隆基迅速起事,誅殺韋皇後,擁戴父親李旦登基。登基不久,李旦幹脆讓位,讓功名全盛的李隆基登基為帝,避免更大的衝突發生。

李隆基本是皇家的落拓子,身為李旦第三子的他,沒什麽繼承大寶的優勢。憑著野心、膽識和才幹,李隆基踩著政敵的鮮血走上皇位。他不是純粹的陰謀家,他想實現和太宗、高宗齊名的功業,那就不能光靠想,要好好選擇人才。先天元年(712年)十一月,李隆基下詔要各地舉薦突出的人才,參加製舉考試。這些考試科目的名字都叫得非常大:“文經邦國”“道侔伊呂”,儼然是要選擇日後的宰相。而張九齡的才華,又一次助力他出類拔萃。同年,張九齡中道侔伊呂科,授官左拾遺。官雖不大,但是作為皇帝的近臣,可以向皇帝上書言事。唐玄宗雖貴為皇帝,但朝廷高級官員的任命,卻不為他本人所掌握。因此,這一批唐玄宗自己選擇的官員,可以說是他打算寄托重任的未來要員,張九齡不僅前途可期,而且是進入了“快車道”。

張九齡敢於言事,是稱職的左拾遺。不久,太平公主和其黨羽被掃進曆史垃圾堆,李隆基完全掌控了朝局,任命姚崇為紫微令(中書令)。姚崇自武周末年起就任宰相,為人賢明正直,三度掌權中樞,很得玄宗皇帝的信賴。但姚崇為人專斷躁進,又愛聽好話,身邊便聚集了一些趨炎附勢的人。這很影響姚崇的名譽和君臣間的關係,張九齡主動致信姚崇,提醒他注意遠離這些人。這些人中,不少都有了官做。張九齡一看私下的溝通沒有效果,幹脆就用人問題向皇帝上書。這樣的上書引起了姚崇的注意,張九齡覺得,要是再不抽身溜走,這位政壇老前輩可能就有所動作了。剛好,左拾遺任滿四年,張九齡借著侍候老母的機會,離開了京城,回鄉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