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團隊中用民主集中製達成共識
民主集中製,不是集中講民主集中製,而是講在團隊中使用民主集中製這種方法達成共識。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團隊經常麵臨的很令人尷尬的問題。胡適曾經也講:“民主是幼稚園的政治。”
在商業環境中如何利用民主集中製?一方麵,民主集中製好像是可以讓每個人都有發言權,都有存在感,都能得到鍛煉和成長;但另一方麵,似乎又會讓很多工作效率明顯降低。那在商業環境中,到底是“一言堂”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還是民主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呢?
圍繞民主集中製,講三個問題。
第一,為什麽要有民主集中製
答案是,兩個極端都不對。哪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絕對集中,“一言堂”,領導/CEO/領袖一個人說了,就定了。看上去效率高,但是有幾個非常大的問題。
1.有可能他百分之九十戰略方向對,決策對;但也有可能剩下的百分之十,他錯了。這種絕對集中形成的高效率,有可能造成風險增大,一旦錯了,幾乎沒有辦法彌補。特別是當這個一把手年紀大了,身體變差時,他的知識結構變得不適應新的技術發展,不適應新的商業模式的發展,這種時候,他出錯的概率比較高。因為他的決策,往往是基於他之前成功的案子、成功的經驗,以及他自己的知識結構、自己的見識、自己的經曆做出的。
2.哪怕這個領導還是年富力強,還是非常睿智,還是在絕大多數的決策上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但這個領導意氣用事,為了樹立威信而樹立威信。他圍繞著商業判斷來樹立自己的威信,讓自己爽。這種時候,如果是絕對集中,效率的確很高,但是對於整個團隊、整個機構來說,風險巨大。
與絕對集中相反的另一個極端是絕對民主。它會出現的問題是效率非常低,沒有人來負責。
再者,你會發現,智慧有高低,高的智慧集中在少數人的頭腦裏。如果絕對民主,一人一票,差的主意、沒有智慧的主意,很有可能笑到最後,成為最後的集體決策,這樣問題就大了。效率低,而且風險並不一定降低,因為最差的主意很有可能被更多人投票選出。
讀過一個文獻,說在舊社會,最開始實施所謂的民主選舉,一人一票選村裏的村長,結果怎麽樣?村裏的大流氓被選成了村長。為什麽?因為大流氓敢使錢,敢動刀,敢吆喝大家聽他的,不聽就動刀。
絕對集中、絕對民主,都可能有問題,所以才要有民主集中製,達成某種程度的平衡才是最好的方式。
第二,如何在商業環境中實施民主集中
1.先民主。在實施民主集中製的時候,要先民主,發言的必須發言,反對的必須反對,傾聽的必須傾聽。
發言是真的發言,不是假的發言,不是說,今天天氣不錯啊,大家很辛苦啊,領導很努力啊,我們麵臨機會又麵臨挑戰啊,這些“片兒湯話”。要發言,要真的發言,每個參與的人對這個問題必須產生想法,必須說話。
反對的必須反對,這更重要。當你看到一個問題,你覺得不對,這個方向有一、二、三、四、五幾個大問題,如果你不說,實話講,領導很有可能沒有你想得全麵,領導甚至想不到,其他人就是想到了也未必會說出來,或者未必會意識到。
必須傾聽。有些領導、有些CEO、有些一把手,其實他不是在傾聽,他是在找別人的話裏有哪些言論能夠支撐他的想法,哪些人跟他的意見一致,哪些人反對他的意見,這不叫傾聽,這叫挑著聽。什麽叫傾聽?傾聽,是把自己放空,把自己的想法先放在一邊,聽聽別人在說什麽,別人怎麽看這個問題。傾聽,是要把身子往前傾過去,把心放空,去聽別人的意見。
先民主,還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項,比如,要控製時間,不能形成“一言堂”。再比如,一個會爭取控製在一小時以內,一小時分成三段:有一部分人介紹情況;中間大家紛紛發言來討論;最後形成決策。第一部分是十分鍾,最後一部分是十分鍾,中間四十分鍾有八個人要發言,那主持會議的人要控製好時間,不要讓一個人的發言超過十分鍾。如果說,會議主持人不能控製好時間,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充分民主也做不到,這時候領導要行使主持人的角色,控製好時間。
好的領導在控製發言時間之外,還要判斷發言的質量。領導要傾心去聽。有些人不見得善於表達,但他可能知道很多事實,甚至對決策都有自己一些獨到的見解和判斷,那相關的領導聽到他的話之後,甚至問一些深入的問題,進一步把信息和一些真知灼見,從發言人的腦子裏拉出來。
所以,必須發言,必須傾聽,必須反對,控製好發言的時間,甚至問深入的問題。好的民主,從來不簡單,很考驗參與者和領導者。其實要把這種發言、這種開會、這種民主當成成事的修行,當成多成事、持續多成事的最好的修行方式之一。
2.民主之後再集中。大家都已經把話說完了,那最後,如果意見都統一,沒問題,如果意見出現不同,怎麽辦?是下級聽上級的,是多數聽少數的,還是少數聽多數的?這就要定好決策機製。其實決策機製沒有絕對的正確,比如,你可以說我們的投資委員會有七個人,要全體同意才能過會,沒問題;你也可以說,我是一個絕對多數,“絕對多數”你可以定義成三分之二是多數,你也可以定義成百分之五十一是多數;你甚至也可以定,如果在決策委員會中出現爭議,最高位的領導決策。這些都沒問題,都是行之有效的決策機製。無論你民主得多麽充分,如果沒有集中,沒有決策,就不是一個好的團隊。
先民主,再集中,民主集中製一旦形成決策之後,往前推進,這個決策就是大家共同的決策,這個推進就是大家共同的決策落實。哪怕最後效果不好,沒有成事,彼此不要明裏暗裏相互指責,不要在背後說,你看,那天會上我是怎麽怎麽想的,他們沒聽我的,最後怎麽怎麽樣。這種事特別影響情緒,特別破壞企業文化,一定要糾正,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3.必要時重新修正決策機製。如果經過半年、一年的實踐,發現這種民主集中決策機製有偏差,可以更民主一點,或者更集中一點。
第三,采取什麽心態
作為領袖、CEO,他有戰略堅守,在戰略執行過程中,他敢於承擔責任,敢於麵對困難,堅持不懈、不動搖。最後,這個領袖在民主集中製實施過程中,他能夠推功攬過。不管別人怎麽講,不管他的決策有沒有經過民主集中製的流程,他還是最後拍板的那個人。
除了一把手、領袖之外,副手、核心團隊在民主集中製過程中應該是什麽樣的心態?上麵提到過,你有反對的責任,出發點並不是為了顯得你有多牛、多智慧、多偉大,而是為了團隊的共同利益、領導的利益、自身的利益。完全不想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顧自己的團隊、自己的部門,不對。但把自身的利益永遠擱在整個大團隊利益之上,總是擱在領導利益之上,你作為副手,作為核心團隊人員,你很有可能走不了太遠。
另外,作為副手,不要開小會,不要立山頭。你最不該做的,就是民主集中製製定了決策之後,實施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你拉起小山頭,開起小會,跟別人說,你看,當初我就是這麽說的,他們不聽,他們真是傻呀。可能你內心潛台詞是,我太牛了,我多牛啊,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但是,這隻能讓你一時爽,對你的小團隊不利,對大團隊也不利,對領導也不利,因為你違反了民主集中製,你這樣形成不了集體的合力。
最後,有領袖,有核心團隊,那我們作為群眾應該幹什麽?
1.要主動發言。把它當成一種權利和責任。
2.要自信。不要因為自己是個小嘍囉、最一線的人,就覺得,我為什麽要發言呢,我這麽判斷對嗎?不要管對不對,你要給出論點、論據、論證,給出自己有信心的發言。
最後,這是一個進階的對群眾的要求——你要做比較。比較有兩層意思:一層是你是怎麽說的,其他人是怎麽說的,CEO最後是怎麽總結的,最後的決策是怎麽做的;另一層是你的判斷跟最後實際發生的情況是否相符,哪些不相符,哪些比你判斷的要好,哪些比你判斷的要差,這些好和差,底層的原因是什麽。
如果在民主集中製執行的過程中,你總是主動發言,總是很自信地主動發言,總是比較自己的判斷、領導們的判斷,以及實際未來發生的情況,你會進步飛快。
說到底,無論是領袖/CEO、副手/核心團隊、群眾,在民主集中製中要秉著八個字:“盡心盡力,盡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