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管理:以不變應萬變
變革管理的另外一麵:以不變應萬變。
其實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情境下,最好的變革管理是不變,以不變應萬變。聽上去是個悖論,但是你在不變的前提下,維持和保護固有的東西,並且改善相應的不足——“開著車的時候換輪胎”,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應萬變的。
變革管理,如果切一刀,一個維度是變革製度,另一個維度是變革人。關於這兩個維度,曾國藩有句話——“先哲稱‘利不什,不變法’,吾謂:人不什,不易舊”。意思是,先哲說,如果沒有十倍的利益就不去變法;如果沒有十倍的人才儲備,或者說,新人沒有比舊人好十倍,這種情況下,不換人。
這兩個維度看似簡單,但無論是生意模式,還是做生意模式的人,這兩個合在一起,差不多就是一個能成事的組織的最重要的部分。
順著曾國藩這兩個維度,談談變革管理。
第一,製度改革,“利不什,不變法”
1.有些事是亙古不變的。
比如,佛陀現在還是佛陀,耶穌還是耶穌,孔子還是孔子,老子還是老子,曾國藩還是曾國藩,這些智慧層麵的東西並沒有明顯的改變。
記得我剛去麥肯錫的時候,第一天,新人介紹,讓我熟悉這個公司,熟悉公司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當時會找一個資深的合夥人,我記著那次是Gordon Orr(歐高敦)來跟我們說,公司是什麽樣子的,你會遇到什麽事情,你會遇到什麽大的困擾,如果遇上這些困擾應該怎麽辦。然後Gordon說,你們有什麽問題問我呀?我當時年幼無知,也年輕氣盛,很二貨地舉手說,Gordon,我要問問題。我說,已經21世紀了,非歐幾何、量子物理,包括像AI的進步,各種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的進步,已經有這麽多更新了,麥肯錫作為一家有一百年曆史的管理公司,圍繞著戰略管理來做商業管理的谘詢,會不會出現“時代變了,科技進步了,這些管理的智慧、管理的方法,對於今天它不適用了?”。
當時Gordon認真想了一下,很坦誠地跟我說,以他所知,他覺得這些管理智慧,哪怕是一百年前的,甚至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管理智慧,至今仍然適用。
有人問我:“我能理解,麥肯錫一直在用西方的管理智慧在做管理實踐,這麽多年都在持續地改善,持續地進步,那你為什麽會對東方的管理智慧,特別是對曾國藩的管理智慧這麽看重?”不得不說,以麥肯錫為代表的西方管理智慧,並沒有因為科技的進步、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毫無用處,絕大部分的智慧到現在依舊有用。與此類似,以《二十四史》、以《資治通鑒》、以曾國藩的理念為代表的東方管理智慧,到今天,特別是在中國,也依舊適用。
我堅信,如果曾國藩能活到今天,還是能夠當上大集團的CEO,或者某個官員的,他的戰略思維和管理智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適用於今天的。
2.存在即合理,再不合理,也有合理性。
一個公司,它現在的生意模式、企業文化、規章製度,當你看到各種不合理的地方時,不要用頭搶天,用頭撞地說,為什麽會這樣?你試著換一個角度去理解。很有可能這個企業現在這麽做、過去這麽做、延續到今天還這麽做,是有它的道理的。這個在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的基因,是他骨子裏的東西,這骨子裏的東西在過去顯現,一直延續到今天,它這種存在,就具備一定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是希望大家試圖理解,而不是永遠說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因為我們大家不是在演電視劇,不是在看電視劇,而是在具體的實際的工作、生活中想成事、持續成事、持續多成事。那與其去挑戰這些所謂的不合理性,不如在你挑戰之前,想想有哪些是合理的,即使不合理,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3.為什麽“利不什,不變法”?
因為變革很難。要明確現狀,無論是公司的情況,還是團隊的情況,甚至包括你自己的能力、狀態,都是在過去漫長的時間裏,集眾多力量,共同作用之後的結果。一個公司、一個團隊,以及你自己的成事基因,其實是極其難改變的,它是一個眾多積累的過程。
曾經有句話:“百代皆行秦政製。”“政製”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政治,而是規則,是這個社會的組織形式、行事方式。秦朝之後,各朝各代的很多規章製度、很多帶引號的“法”,都是秦朝時候製定的。它們在過去的兩千多年裏,的確有各種各樣的修修補補,各種各樣的完善,但並沒有根本的變化。
4.漸變往往是更有效的變革。
通常在工作中,我一聽到“銷售渠道要革命”“銷售架構要革命”“營銷方式要革命”……就意識到巨大的風險。空喊沒有用,太快的變革,團隊很有可能跟不上。其實漸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比翻天覆地的革命,對一個公司更有效。特別是這些漸變結合了公司戰略的製定和公司的執行,在公司戰略製定和執行過程中逐漸發生改變。作為一個CEO,作為一個核心團隊,心中有一個要達到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戰略目標,每年、每月、每周應該幹什麽,在幹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哪些組織能力,需要培養哪些價值觀。把這些東西想好,在執行過程中逐漸突出,在做事中,在成事中,逐漸變革。少說多做,會比你說“OK,我要改革了”“我要大麵積革命了”這樣強得多。
5.如果真要變,認清主要問題,分析好左左右右前前後後。
問題的根源是什麽?我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哪些方案?哪些方案有什麽樣的好處和壞處?主選方案是什麽,備選方案是什麽?推進這個方案有什麽樣的路線圖?中間可能會遇上什麽樣的問題?我有什麽樣的應急預案?……把這些東西完完整整地想清楚想明白,然後狠狠去改。
必須強調一點,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準備,特別是充分準備克服困難,把困難想象得比你想象的再多兩倍、五倍,甚至十倍。
以上是對變革製度“利不什,不變法”的五點看法。
第二,人事變革,“人不什,不易舊”
新人沒有好過舊人十倍,無論他的情商、智商,還是成事的能力,如果沒有好過舊人十倍,不要淘汰舊人。為什麽這樣說?
1.喜新厭舊是人之常情。
作為一個管理者,常常出現的問題是:你看見一個小夥子,覺得這小夥子挺能幹,挺好,商學院畢業,國外大公司曆練過,說拿過來,我給他一百的薪水,他給我創造一萬的價值。這種喜新厭舊、這種小算盤,是人之常情。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人和人相見,最開始是蜜月期,所謂的“相見歡”,所謂的“若人生隻如初見”。第二期就是衝突期,過了一陣子,大家逐漸露出牙齒和爪子,逐漸顯示出脾氣,顯示出每個人的特點,這樣非常強的一組人就會彼此衝突。第三期是要麽改善期,要麽惡化期;要麽大家從衝突期,通過改善彼此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習慣,達到改善的目的;要麽變得更差,彼此不說話,彼此不能共事,彼此甚至不通電子郵件,甚至互刪微信,互相拉黑。第四期是所謂的平穩期,惡化就平平地惡化,大家老死不相往來,或者平穩期在改善期之後,我們也不是那麽喜歡,我們也不是那麽討厭,我們是百分之八十的喜歡,百分之二十的討厭,我們能夠平穩地繼續下去。
2.信任非常難以建立。
大家要知道,如果作為一個組織想成事、持續成事、持續成大事,需要彼此互相配合,在彼此互相配合之前和之下,是互相信任的。這種信任,需要很長時間磨合才能產生,需要經事,也就是要一起幹事,一起多幹事,一起多幹大事,才能有真正的信任。光喝酒,光尬聊,沒有用。日久見真心,患難出真情,如果沒有經過事,這種信任很難建立,你很難期待一個全新的組織能有很高的效率,且能長期有很高的效率,這幾乎不可能。這種信任,是舊人對舊人的信任,而不是對新人的信任。
3.兔死狐悲。
人都有一顆同理心,如果你對舊人太狠,殺舊人殺得太多,清舊人清得特別厲害,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如果你對新人永遠比對老人好,就不得不接受老人兔死狐悲的心理,以及老人的動力、老人的忠誠度等各種問題。如果老人大麵積出現問題,你這個組織的組織能力會受到嚴重的損害。
4.如果你真想淘汰某個舊人、某些舊人,我的建議是,在淘汰前給他們充分的機會,最少兩次,時間最短一年。
給他們機會之後,發現他們還是不行,確定要淘汰他們,那想一想。可不可以把他們轉到其他崗位上去?而不是直接讓他們卷鋪蓋走人。甚至他們的權被去掉之後,其他的待遇,我建議不要變,甚至還要提升。
總之,變革管理的另一麵,一種看似悖論、但是更有效的方式,是以不變應萬變。沒有十倍的利益,不需改革製度;沒有十倍的人才儲備,或者新人沒有好過舊人十倍,不要淘汰舊人。這句話偏保守,但也從一個側麵體現了兩個殘酷的事實:從長期看,需要變以及真正能變的法,並不多;從長期看,真正能更好用的人才,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