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知人 人人都該懂戰略
人人都該懂戰略
很多人知道我是寫小說的,也有很多人知道我寫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我是頂尖的戰略管理專家,色藝雙馨,有理論,又有實踐,在麥肯錫幹過,又在華潤幹過,自己還創過業。知識背景有西方的麥肯錫,有東方的曾國藩、《二十四史》、《資治通鑒》。
我試圖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就是講講戰略管理。
為什麽不可能完成?
1.戰略管理太重要了。不怕慢,就怕站,更怕走反了。零售、擴大門店、2010年電商來了等這些戰略的失誤,幾乎很難在之後彌補。“一將功成萬骨枯”,“萬骨枯”有可能就是戰略定錯了。一人無能是一個人的無能,一個將才的無能是一支軍隊的損失。將才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能不能上陣,而是能不能把方向定清楚,而且篤定地去執行。方向一錯,大家就倒黴,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2.這個工作太難、太複雜。邁克爾·波特,就是提出“波特五力”的戰略權威,寫了三大本關於戰略的經典理論書,在MBA中至少是一個學期的課程。麥肯錫呢?不在麥肯錫工作兩年,不每周八十到一百個小時地工作,你連戰略管理的門都摸不到。
3.其實是我個人的原因,無知者無畏,我戰略管理的經驗太多,知道得越多,越難取舍。
但是我還是要講四點:什麽是戰略,為什麽要做戰略,如何做好戰略管理,“四勿”是什麽。
第一,什麽是戰略
麥肯錫的定義,戰略就是一套完整的行動方案。這套完整的行動方案包括:何處競爭、如何競爭、何時競爭。看上去很簡單,但裏麵有幾個核心詞,幫大家提取一下。
第一個核心詞:行動方案。戰略不是一個口號。具體行動要做什麽,教到中層經理水平,而不是一把手水平。他知道之後的兩三年最該幹什麽,以及怎麽幹。
第二個核心詞:係統性。何處競爭、如何競爭、何時競爭,這幾個關鍵點之間,商業邏輯是不是通暢,互相有沒有矛盾。比如,一個姑娘剛能溫飽,你讓她去買愛馬仕的包,這個是有問題的。一個人剛有點錢,想找點微醺的感覺,你讓他買高級紅酒就是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剛剛溫飽的女生,你賣她時尚雜誌;剛剛有點錢想喝一口的人,你賣他二鍋頭,就沒問題。這些是係統性的問題。
第三個核心詞:合理性。當你已有一套行動方案,而且是係統的時候,之後就要麵對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麽。每一個關鍵戰略要素後麵都要有一個“為什麽”。何處競爭,為什麽這麽定?如何競爭,為什麽這麽定?何時競爭,為什麽這麽定?
我有一個好朋友羅永浩,他對著話筒比我說得強多了,他能說一百個小時也不累,我說一個小時就完蛋了。但是有一天他對我說:“馮唐,我要做手機。”我第一個問題,以及到現在還是我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手機是個好東西,但為什麽、憑什麽是你做。
第二,為什麽要做戰略
也許會有人說,戰略定義我清楚了,但為什麽要做它呢?這是領導的事,或是戰略部的事,是戰略專家、谘詢公司的事,跟我有什麽關係?也許有領導說,我幹嗎要跟別人商量、討論?我拍拍腦袋就出來了,而且跟大家想的比起來,有可能我拍腦袋的更好,比起戰略公司提出的方案,我拍腦袋的有可能既省錢,又是真知灼見。這一係列的偏見圍繞著要不要做戰略管理、為什麽要做戰略管理。
坦率地說,如果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創始人非常有實踐經驗,有可能不需要戰略。這就是麥肯錫很少給小於四百人的公司服務,很少給收入低於五億元人民幣的公司服務的原因。
用我的八個字來總結為什麽要做戰略——“上下同欲,少走彎路”。欲是欲望、欲想,是大家要想到一塊兒去,以及知道目標在哪兒之後,應該按哪些主要步驟去做,這樣可以減少走彎路。
華潤從2010年開始申報《財富》五百強,這是當時我帶隊申報的。當年它就進入世界五百強排名395位,之後排名連年大幅上升。2012年是233位,2015年是115位。2019年7月22日,《財富》雜誌公布了2019年世界五百強排名,華潤以銷售額919.9億美元,名列第80位,排名較去年上升6位。不到十年,也就是從2010年到2019年,華潤的排名上升了315位,這是我知道的有史以來排名升速最快的公司之一。
如果總結,當然裏麵有人和團隊的拚死努力,但是如果你問這個過程涉及的最核心的一百個人,誰都不會否認,戰略管控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
三十萬員工,上萬億資產,國內每個省都有員工。怎麽管?怎麽能形成合力?怎麽能達成共識?沒有共識不行,有了共識,沒有非常具體的步驟也不行,同時也不能做到少走彎路。光在香港的總部,把這事想得再透,下邊的人不知道、不認可,具體實施的時候一定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想清楚,避免中間的彎路,“上下同欲,少走彎路”,這就是一個上規模的企業要做戰略管理的原因。
舉個小的、個人的、跟公司無關的例子。在野外徒步,幾個人分到一組,最重要的是什麽?是正確的方向。常見的是,不是人沒力氣了,而是走了一段,走反了,得往回走。有兩三次這樣的情況,你會發現大家就喪失了信心,對自己,對領路人,對徒步本身都喪失了信心。但如果說“沒錯,就這個方向,你就這麽做吧”,不要小看這種話、這種篤定,在現實生活中,不知道有多重要。
第三,如何做好戰略管理——“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這句話是曾國藩總結的,如果你想知道曾國藩是怎麽把那麽多事做好的,如果你想知道那種持續掙錢的大公司是怎麽做戰略的,就從這八個字開始去想。
1.大處著眼,即高明。首先是看大尺度時間,講戰略的時候,你要看過去的十年到二十年,以及未來的五年到十年。其次是看大尺度空間,別人是怎麽做的,在二線城市是怎麽做的,在一線城市是怎麽做的,在國外是怎麽做的,在發展中國家是怎麽做的,在發達國家是怎麽做的。
有一個很好的工具,能幫助大家在大尺度時間、大尺度空間去思考,就是特別簡單的“3C”。第一個C是Company,第二個C是Competitor,第三個C是Customer。
第一個C,意思是你自己從大處著眼,想想你是誰,有哪些長處,現在是幹嗎的,將來能幹嗎。當時老羅做手機的時候,我就問他,憑什麽是你,你有什麽樣的優勢。
第二個C,就是你的競爭對手、市場是什麽樣子,他們過去怎麽樣,他們的生意做得好不好,他們的利潤如何,他們的生意模式是怎樣的,他們最強的地方在哪兒。
第三個C,就是你的客戶是誰,誰來買你的服務、產品,他們是哪些人(性別、年齡),他們的心理、購買習慣、購買力是怎樣的,甚至他們未來的變化是怎樣的。
我寫書寫了二十年,如果你問我誰讀馮唐,他們為什麽讀馮唐,哪些人是我的競爭對手,作為一個作家,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如果你是我的出版商,不好意思,你必須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對你來說就是一筆生意、一個產品、一個服務。我作為一個產品,作為一個創造者,反而不需要想那麽多,我做好自己,按我自己的理解去表達就好了。如果你逼著工程師,想這些問題是有問題的,但是你逼著CEO,逼著創始人,逼著管理團隊去想這些問題,是再正確、再正當不過了。
2.小處著手,是精明,講細節。戰略就是高高在上的嗎?錯,如果戰略落實不到基礎,落實不到基層,不能把事情做成,它就立不住。戰略從來不會忽視戰術、從頭到尾的變化,以及優化。
“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炸過二百五十萬隻蝦,他講,一隻蝦從海上撈起來,到端到客人麵前,要經過二百個以上的環節。每個環節對這二百五十萬隻蝦,都要做一遍。經過反複的落實、反複的優化,才能說真懂一行,才是從小處著手的精明人。
第四,“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1.“勿意”,不要臆想,不要異想天開。不要“我認為”“我以為”,不要你想。你完全可以到現場去看看到底是什麽樣,去問問專家,專家會告訴你真實的世界是怎樣的。
2.“勿必”,不要一定怎樣。不要“一個流程必須這樣”“一件事一定要這麽幹”,如果一個人堅持一成不變,經常會出現重大的錯誤。
3.“勿固”,不要固化印象。不要說“我就這樣了,敵人也就這樣了,事情也是這樣的,市場也是這樣的,客戶也是這樣的,它們不會產生任何的變化,它們都會按照我想象的它們這樣,一直持續待下去……”,事情往往不是你想的“這樣”。
4.“勿我”,不要過於自我。自我是個好東西,一個人沒有自我,定不下來事。但是一個人如果總想著我我我,看不到周圍,看不到競爭對手,看不到客戶,看不到同伴,事情也是沒法做下去的,也無法從小處著手,因為他被自己框得太狠了。飄在雲裏,漂在水麵,沉不下去。
舉個小例子——訂餐,有多少人拿到訂餐信息之後,非常清楚穿什麽,去哪兒,什麽時候去,進哪個包間,坐在什麽位置,吃什麽。用這個標準來看,百分之九十九的訂餐信息是不準確的,至少沒有最優化。這種事都不能從小處著手,其他大事怎麽能期望他做成?
再舉個例子。某天,我收到朋友微信,說咱們碰個麵吧,我說好。這個朋友說,在神宮前碰麵……是有咖啡館的那個神宮……那家咖啡館的陽光很好,我現在就沐浴在陽光之下……這個陽光上麵還有一朵像小象一樣的雲彩,我就在那雲彩下邊兒等你。我說給我地址。
隻有大處,沒有小處,落不了地,眼高手低做不成事,不行。隻有小處,沒有大處,格局不夠,自己做不成大事,而且還可能耽誤領導的大事。所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做事法則,看上去簡單,其實是一輩子的修煉。
如果你逼問,是選小處著手還是選大處著眼?兩害取其輕,我會說,還得選小處著手,至少能成就些小事,再修行修行,成大事可期。不會管一個醫院還好,連手都不會洗,那連一個醫生都當不好了。
我沒見過,幹不了小事,但是能幹成大事的人。一室不掃,天下也掃不了。但掃了天下,不掃一室,有時候不是不能,而是懶得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