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達大體
隋文帝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一種寬厚恢宏的氣度。按照《隋書》的說法,就是“好為小數,不達大體”。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貞觀年間,唐太宗問大臣,隋文帝是什麽樣的君主?大臣回答:“克己複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之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隋文帝是個克己複禮的好皇帝,早早上班,很晚下班,中午都來不及回去休息一下,隻能吃工作餐,讓衛士從外麵把飯直接遞到辦公桌上來,這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啊!
那麽,唐太宗是怎麽評價的呢?唐太宗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承順而已。”大意是說,你這樣誇他,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呀。這個人性情很苛刻,心裏也並不明白。因為不明白,所以他很多事情都判斷不好,又因為多疑,不肯信任別人,所以隻能事必躬親。而且,因為他靠欺負孤兒寡婦取得天下,唯恐百官不服,所以並不能真正信任他人,隻好什麽事都親力親為。這樣一來,他是累得半死還不討好,而百官則是什麽都不敢說,也不敢做。這種不能擺正君臣關係,不能和大臣做合理分工的皇帝哪能算是好皇帝?
第二個例子就更有說服力了。開皇十四年(594)關中饑荒時,隋文帝關心愛護老百姓的故事十分感人。但是,唐太宗可不這麽看。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庫房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當時國家糧食儲備有的是,完全可以開倉放糧,讓老百姓渡過難關,但是,隋文帝卻不這樣做,隻是流著眼淚,跟老百姓一起逃荒,這哪是愛護百姓啊?分明是婦人之仁,廉價的同情啊。把糧食看得比人還重要,這就是不識大體。
唐太宗也是皇帝,皇帝看皇帝,算是內行人看內行人,果然看得門道比較深。
通過這兩件事可以發現,隋文帝確實有一些政治智慧,也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他缺乏一種大局意識,缺乏一種恢弘的氣度,這樣一來,就引發了一個很重要的悖論,雖然隋朝的國力很強盛,政治很清明,但是,隋朝人的幸福指數並不高。
所謂幸福指數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第一,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不高。因為隋文帝管得太死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隋朝老百姓跟我們一樣,很喜歡過節,特別是元宵節那天,不僅張燈結彩,鼓樂齊鳴,而且青年男女還要戴上假麵,走街串巷,一些藝人也到街頭進行表演,載歌載舞,很多人都出來觀看。這本來是挺好的事,可隋文帝居然認為,這類活動貴賤不分,男女混雜,有傷名教,幹脆一聲令下,禁止過節。
連這樣的單純娛樂活動都不能容忍,管得太寬,也太刻板了。在這樣的皇帝統治之下,可以想象,老百姓雖然生活安定,但是也非常單調,沒有一種真正舒心的感受。
第二,官員幸福指數也不高。
首先,隋文帝太刻薄寡恩了。今天用你,明天就有可能殺你。按照《隋書》的說法是“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開國功臣,殺的殺,貶的貶,留下來的沒幾個了。
就拿高熲來說吧,既是佐命功臣,又是輔政大臣,還是戰爭統帥,文武雙全,為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年,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隋文帝對他非常倚重,倚重到什麽程度?隋文帝建新都大興城,高熲全盤謀劃,經常到工地去巡視,每次去了都坐在一棵大槐樹下辦公。後來,這棵大槐樹的南麵建起了朝堂,要重新栽行道樹,好讓整體格局整齊美觀。大槐樹的位置比較不倫不類,工人就說砍掉算了。沒想到隋文帝說,這是高熲辦公的地方,算是曆史文物,一定要保留下來,讓後人知道高熲的操勞。這樣一來,這棵樹就真保留了下來。這是多麽感人的故事!
隋文帝的讚賞也換來高熲的忠誠,為大隋王朝兢兢業業地工作了近二十年。可是,開皇末年,就因為高熲反對廢太子,隋文帝就必欲除之而後快,甚至不惜誣陷他謀反,直接貶為平民。這就太過分了。對一個最忠誠的老臣都能如此無情,可想而知,對其他官員更是缺乏最基本的寬厚之心,在這樣的皇帝手下辦事,怎麽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
其次,隋文帝越到晚年,用人思路越褊狹了。隋朝開皇初年,李德林非常得寵。李德林是一個有獨立見解,能對皇帝提出不同意見的人。能用敢講真話的人,這當然體現出一種恢宏的氣度。
但是後來,隋文帝嫌李德林太有棱角,改寵蘇威了。蘇威是一個能把皇帝的每個想法都落實下去的辦事人才。隻用辦事人才,這在器局上就已經差下來了。
後來,隋文帝覺得蘇威也太堅持己見了,改寵楊素。楊素是一個能迎合皇帝好惡的人。隻用逢迎之人,這當然說明他的氣量更小了。
可是,最後連楊素也顯得太過獨立了,隋文帝改寵柳述。柳述沒有什麽真本事,僅僅是一個乖女婿,完全唯皇帝馬首是瞻,根本談不上大臣,隻能算機要秘書了。
隨著隋文帝的用人範圍越來越窄,官員們發揮的餘地也就越來越小,英雄無用武之地,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了。
眾所周知,隋文帝麵對的是一個剛剛整合在一起,各種矛盾非常複雜的社會,關中、山東、江南三大部分,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觀念不同,政治背景不同,經濟水準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社會穩定下來,良性發展,海納百川的氣度和用人不疑的精神非常重要,但是,隋文帝恰恰缺乏這樣的氣度和精神。
本質上講,隋文帝的為人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多威少恩”“多張少弛”“多政少德”。多威少恩意味著人們隻能畏懼他,但是不會真正擁戴他;多張少弛意味著社會已經是滿負荷運轉,缺乏足夠的張力和彈性;多政少德意味著,人們隻能建立製度,依賴製度,而不能相信道德,依賴道德。然而,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社會是非常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