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豐功偉績
美國人邁克爾·哈特著有一本書叫《曆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在這本書裏,他按照對人類曆史影響力的大小開列了一個百人名單,其中,中國有兩位皇帝榜上有名,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
這樣看來,隋文帝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至少在中國皇帝中排名第二。但是,如果讓一個中國人選出他心目中的兩個好皇帝,一定不會選到隋文帝。那麽,隋文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為何如此不同?
我想,無論如何應該承認,隋文帝是一位建立了豐功偉績的皇帝。這些功績不能被抹殺,也不容被抹殺。
第一,也是最偉大的功績,當然是統一。開皇九年(589),隋文帝平定江南的陳朝,重新統一全國,這是中國曆史上繼秦朝統一之後的第二次大統一。這次統一意義太重大了,不光標誌著南北兩地域合為一體,還標誌著北方“永嘉之亂”後曆時近三百年的民族融合最終完成。真正做到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夷夏的大統一。
為何要特別說明地無分南北、人無分夷夏呢?
隻要看看隋文帝這個第一家庭就明白了。楊堅是漢人,而他的皇後獨孤伽羅則是鮮卑化了的匈奴人,這兩個人的結合,其實就叫人無分夷夏。
再看他們的接班人太子楊廣,雖然出生在關中地區,卻偏偏喜歡吳儂軟語,還娶了一個出身後梁皇室的蕭氏做妃子,這就叫地無分南北。
隋文帝這個家庭其實也是當時中國的一個縮影,也是我們今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建立這樣一個統一的國家意義有多大?那真是怎麽評價都不為過的。
第二,建立了一係列影響深遠的製度。
先看政治方麵。建立三省六部製。三省製的核心是什麽?一句話,皇帝集權,宰相分權。這種管理模式符合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大方向,所以唐朝直接沿用,影響力則一直持續到清朝。
再看文化方麵。文化方麵最偉大的創舉當然是科舉製。科舉製的精髓是什麽?是英雄不問出處。這個原則意義重大。
首先,有才華的人可以依靠個人本領,而不是家族勢力出人頭地了,平民家的才俊子弟可以和門閥士族的孩子一樣當官,這就意味著社會的公平。
另外,科舉製也有利於維護皇權。試想,是誰給了科舉考生做官的權力?皇帝。官位要從皇帝這裏獲得,考生們自然成為維護皇權的中堅力量。因為有這樣雙贏的特性,所以,科舉製度一經創立就生機勃勃,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再看軍事方麵。軍事方麵影響最深遠的製度是府兵製。府兵製是西魏創立的,那時候的府兵戶籍單列,土地單分,人員單住,是一個獨立於社會之外的軍事集團。這樣的製度助長了軍人特權,卻不利於皇權。
開皇九年(589),平陳戰爭剛結束,隋文帝就對府兵製做了大幅度調整,要求所有府兵一律在地方落戶,軍人的土地也劃歸地方政府統一調度。這就是所謂的“墾田籍帳,一與民同”。
這個改革的意義是什麽?把府兵從兵農分離、兵將合一的職業兵改造成了兵農合一、兵將分離的民兵。
這樣的改革意義重大。兵農合一意味著府兵和百姓合二為一,自給自足,國家不用養兵了。兵將分離則意味著將軍們的權力大大下降,這也就削弱了軍人對政治的幹擾,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因為有這樣的優勢,所以,改造後的府兵製不僅唐朝前期繼續沿用,而且影響力一直斷斷續續地持續到了清朝。
再看法律方麵。法律方麵最大的成就是《開皇律》。開皇律的精髓是什麽?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援禮入法,禮法合一。禮強調長幼尊卑的秩序,《開皇律》就用法律手段來維護這種以皇帝為首的社會等級秩序。《開皇律》不僅是唐律的直接藍本,垂直影響力一直持續到清朝,而且,也成為整個東亞法係的基礎。
這四項核心製度有什麽共同之處?共同之處就在於都在強化皇權的同時兼顧社會公正。這正是中國此後一千多年的曆史發展方向。所以,隋文帝製定的這些偉大的製度,不僅給當時的國家建立了框架,也對此後一千多年的社會持續發展產生了影響,這個貢獻,也是怎麽說都不過分的。
第三,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漢朝的時候,中國曾經是當之無愧的東亞霸主。但是,隨著漢室瓦解,五胡入華,中原政權日益衰落,東亞的主導力量也就變成了北方遊牧民族。到了隋文帝時期,通過跟突厥反複的軍事和外交較量,終於讓突厥心服口服,並給隋文帝上了“聖人可汗”這麽一個尊號。
隨著老霸主的倒台,一種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重新建立了起來。表麵看來,這似乎是恢複了漢朝的聲威,但是,實際上,漢朝和隋朝又並不一樣。漢朝的東亞秩序是怎麽建立的?它強調軍事征服和領土占領,而隋朝則不完全如此。
在軍事之外,隋文帝強調的是政治上的臣服和人心上的歸附。所以,無論是打突厥,還是打吐穀渾、打契丹,打完之後,都注重安撫,注重收拾人心。這就是儒家所謂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種和平的外交路線也是中國此後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思路。隋文帝對外交思路的貢獻,也是怎麽說都不過分的。
第四,建立了政治清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統治局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皇之治”。
在隋朝建立之前,南北朝時期,無論北方還是南方,政治都比較黑暗。人們看到的皇帝,或者是上戰場都帶著寵妃的齊後主;或者是一下子立五個皇後,動不動就給人一頓天仗的北周宣帝;或者就是國破家亡之際,還不忘抱著兩個愛妃,一同鑽到井裏的陳後主。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甚至是昏君加暴君,人們對皇帝已經失望透了。最高統治者腐朽,下邊的官吏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最後受難的,當然是底層老百姓。
但是,隋朝建立後,政治局麵立刻就不一樣了。這首先是因為皇帝不一樣了。隋文帝很快樹立了一個節儉自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形象。
什麽叫節儉自律?按照《隋書·高祖紀》的說法:“每旦聽朝,日昃忘倦,居處服玩,務存節儉。”每天天不亮就上班,太陽落山了才下班,無論是宮室還是服裝器具,都不慕奢華,唯求節儉。這還不是個好皇帝嗎?
什麽叫愛民如子?仍然引《隋書》的說法:“乘輿四出,路逢上表者,則駐馬親自臨問……嚐遇關中饑,遣左右視百姓所食。有得豆屑雜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徹膳不禦酒肉者殆將一期。及東拜泰山,關中戶口就食洛陽者,道路相屬……逢扶老攜幼者,輒引馬避之,慰勉而去。至艱險之處,見負擔者,遂令左右扶助之。”這一段說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每次出門,隻要路上有人上表,隋文帝都停下馬來,親自接待。這叫關心百姓心聲。
第二件事,開皇十四年(594),關中鬧災荒,隋文帝讓左右把老百姓家裏日常吃的東西拿來給他看。結果都是碎豆子、米糠一類的東西。隋文帝一看,馬上眼淚滾滾而下,自己帶頭節約,一個月都不喝酒吃肉。這叫關心百姓生活。
第三件事,還是這次大饑荒期間,隋文帝和老百姓一起到洛陽逃荒,遇到路窄的地方,隋文帝總是把馬牽到邊上,讓老百姓先走。如果哪個老百姓拎的東西多,背不動,隋文帝甚至讓左右的侍從替他們拿。這種親民的形象,放到今天都感人至深,何況是一千多年前的帝製時代。
俗話說上行下效,皇帝帶了個好頭,官員也都比較勤政清廉。翻《隋書》就會發現,隋文帝時期,沒有發生經濟上的貪腐大案,倒是有好多清官都被收到了《隋書·循吏傳》裏。
舉個例子。當時有個叫趙軌的官員,擔任齊州別駕。此人清廉到什麽程度?他東邊的鄰居家有一棵桑樹,枝條越過院牆,到了他們家院子裏。桑葚熟的時候,凡是從鄰居家的樹上掉到他家院子裏的桑葚,趙軌都讓孩子給人家送回去。
想想看,一顆桑葚都不沾的人,還能占老百姓什麽便宜?他離開齊州回京的時候,齊州老百姓都來送他,說,別駕一清如水,我們送行也不敢拿酒,就喝我們一碗水再走吧。
有這樣的皇帝,這樣的官吏,當然老百姓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隋朝建國十年之後,就出現了倉庫充盈的局麵,這當然有很多種原因,但是,官府不橫征暴斂,老百姓安居樂業,肯定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個統治者,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老百姓看到生活的希望,這個功績,也是怎麽評價都不為過的。
如此說來,隋文帝豈不是一代聖君了嗎?可為什麽中國人一提到古代的聖君、賢君,首先想到的是唐太宗,而不是隋文帝?因為隋文帝固然建立了豐功偉績,但依然不能掩蓋他自身的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