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朗讀,深化對知識的記憶

我上麵論述了精讀的根本在於朗讀,而通過朗讀你所能得到的,不僅是對文章的準確理解。它可以讓你掌握下麵這種讀書方法,即文字的意義,通過高聲朗讀自然而然地進入你的大腦,而不需要去聽別人一五一十地詳細解釋。

我在大學的授課中經常進行名作朗讀。例如,我在讓學生閱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時,選出重點部分,要求他們高聲朗讀。學生們在朗讀完之後,感受到了三島由紀夫的才能,深感驚訝。也就是說,僅僅是對文章的朗讀就打動了他們的內心,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同樣,我還讓他們朗讀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學生們的理解力得以迅速提高。遺憾的是,大學的授課時間有限,隻能朗讀一些重點部分,如果沒有條件限製的話,應該像過去寺子屋的教育方式那樣,進行全文朗讀。

這種做法就好比邁著堅實的步伐外出遠足。我們小時候的遠足,不坐大巴和火車,全靠自己的雙腳,是名副其實的“遠足”,我對那時的光景記憶猶新。我小學四年級時的遠足,是從學校走到海邊,在那裏吃完午飯後再走回學校。沿途的風景,還有在歸途中幽默的老師手持一根在糞池裏沾上糞便的木棍,走在隊伍後麵驅趕十分疲乏的學生的情景,都能栩栩如生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裏。然而,六年級前後坐大巴的旅行,途中的風景幾乎沒有給我留下什麽印象。

可以說,對全文的朗讀與“遠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對全文的朗讀做起來十分困難。我進行過幾次嚐試,和小學生一起用朗讀的方式讀完小說《哥兒》,這一馬拉鬆式的朗讀花了將近6個小時,需要相當大的體力。嚐試了之後我才體會到,哪怕是成年人,朗讀一個小時也十分難。不過,當讀完半本《哥兒》時,大家朗讀的節奏就變得十分流暢起來。最初隻能跟讀的孩子,此時能夠自行流利地朗讀了。朗讀結束時,大家興奮地歡呼起來……將朗讀的前後進行對比,我發現他們在朗讀之後比之前的精神狀態更強百倍。不僅如此,孩子們還變得能很好地回答我的問題了。不用說諸如“哥兒是教什麽課的老師”“哥兒寄宿的那家的主人幹的最奇怪的事是什麽”等一些瑣碎的問題,就連“紅襯衫為什麽要做那樣的事”等很有深度的問題,他們也能回答上來。

帶來這一進步的是對全文的朗讀,而非其他。因為是用自己的腳踏過的路,對一切都難以忘懷。但是,當我問讀過《哥兒》的成年人,“哥兒和山嵐教什麽課”“哥兒和山嵐一度關係不好,是什麽原因”時,大多數人回答不上來。實際上,讀過《哥兒》的成年人,並沒有讀得很細,就連說出些“哥兒很會吵架”“他是典型的江戶東京人”的感想都十分費勁。

我並不鼓吹急於求成。真正的讀書,在於能讓自己一生都受用,要精讀到這樣的程度。

因此,我認為你必須朗讀。盡管這樣做很辛苦,但留給你的東西很有價值,最終你將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