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見力不足者:隻要往前走,就能抵達目標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這段話很難理解。
如果直接翻譯,就是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歡仁德、討厭不仁的人。喜歡仁德的人,這就已經很好了,沒有比他更好的了。討厭不仁的人,這就是在追求仁義的標準,不讓不仁的東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沒有人能夠一整天都使勁讓自己保持在仁的狀態中?我沒有見過真正力不足的人。也許有,但是我沒見過。”
這樣的解讀令人費解。接下來,我們來對這段話進行逐句拆解。
先來解釋“力不足者”。
孔子的學生冉求對孔子說:“我不是不喜歡夫子您說的道,我是力不足,所以做不到,您有天賦,才做得到。”
很多人在聊天時也曾對我說:“樊老師,您讀書的本事我學不了,因為我沒有您這樣的天賦。”說這樣的話,說明他想自我放棄了。
孔子說:“我一輩子沒見過真正力不足的人。”真正力不足的人,往往是中道而廢,在通往目標的途中就失敗了。我們能夠看到他在不斷地努力,隻是他實在做不到,不得已才放棄。可很多人的情況是,根本還沒有踏出第一步就放棄了,畫地為牢,說自己做不到,就不再行動了。
在此,我也把這個道理分享給所有讀者。我們先問問自己,到底是真心想要去做,還是完全不想做。如果你發自內心地想達到某個目標,就去行動,別再給自己找理由,認為自己力不足,所以一定做不到。畢竟無論怎麽力不足,隻要往前走,至少也能達到自己所能做到的部分。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裏有個原則,如果有人能做到一件事,其他人就都能做到。比如,如果有人能把π背到小數點後一萬位,而其他人大多隻能背到一千位,這隻不過是因為大部分人不願意背,他們覺得背到π後麵一萬位並沒有什麽實際用處。這說明很多事情人們都是能做到的,隻是選擇不做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就別推托說自己力不足而做不了了。孔子說“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是開了個小玩笑,說也許有這樣的人吧,但他沒有見過。這隻是孔子的一種輕鬆的表達方式。
再從頭看這段話。“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我個人理解“好仁者”和“惡不仁者”是兩條修行的路徑。“好仁者”是見賢思齊,“惡不仁者”是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好仁者”的做法是,當看到了一個比自己好的人時,內心會迫切地希望和對方一樣,進而要求自己努力地向對方看齊。一個人真的喜歡仁這件事,就會這麽做。
孔子為什麽說他沒見過“好仁者”?這話是不是聽起來太絕對了?孔子的學生那麽多,其中也不乏仁者,為什麽孔子竟然說這樣的話呢?
其實這也不算誇張,我們要理解孔子說話的語境和背景。有時候,孔子說話也隨心情,他心情不好就可能會發點牢騷。我們能因此就說顏回、子貢這些學生都不算“好仁者”嗎?孔子有時候隻是不高興了,他覺得大家不夠努力,所以用這樣的話來鞭策大家。
我為什麽敢這麽理解?是因為孔子在後麵發過更大的牢騷,他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是孔子的名言,但這話說得就更絕對了。孔子在此想要表達的是,“好仁”與“好德”都是不容易的,孔子經常說“我未見”,其實代表著達到這些境界非常難。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有人也把它理解成並列條件,兩者共同存在,既好仁又惡不仁。但實際上我們聯係後麵的話,就能發現“好仁”與“惡不仁”兩者是獨立的。
“好仁者,無以尚之”,意思是隻要“好仁”,這就足夠了。當一個人真的能夠發自內心地愛“仁”,而不是愛物、愛色、愛名、愛權時,就已經是最好的狀態了。大部分的人在一生中所愛的東西,都是名、利、權、情。這四者還有更形象的稱呼,叫名韁、利鎖、權牢、情關,它們常常將人桎梏在現實的世界中,迫使我們不顧一切地去追逐。我們要經常捫心自問:“我內心所愛的東西到底是什麽?”
孔子說“我未見好仁者”,這也可能是孔子在捫心自問,自己到底好的是什麽?如果真的往裏深究,發現自己也愛名、利、權、情。所以,他說未見好仁者,就是沒有見過一個發自內心、真真正正喜歡仁的人。
有的人口口聲聲說喜歡仁,追求仁德,想要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實際上,他們更想成為一位了不起的教授、一名諾貝爾獎得主、一個青史留名的人……這些人喜歡的依然是外在的東西。
孔子說,他從未見一個真正的“好仁者”,而好仁是一條自我修煉的路徑。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這是一條路徑;“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另外一條路徑。“好仁”,就會見賢思齊,屬於“擇其善者而從之”;“惡不仁者”,是擇其不善者內自省也,見到了別人做得不對的地方,立即進行自我反省。
“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這句話闡釋了什麽是真正的“惡不仁”。很多人嘴上說自己討厭不仁德之事,但往往經不起考驗,如果稍微做點違反仁德的事,就能得到利益,他們就會動搖,會安慰自己別人也都這麽做,自己隻是稍微權變一下,並不過分。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任何不仁的舉動,都不要發生在我身上,我堅決地排斥它。這條修煉的路徑,本質上就是“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別人做得不對、不仁的地方,立即進行自我反省,不要讓自己陷入不仁的境地。
孔子所講的兩條自我修煉的路徑——真的“好仁”和真的“惡不仁”,都不容易做到。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是說我沒見過能夠一整天都真正做到一心追求仁的人。
這有點像我們說淨土宗。淨土宗的法門是一心不亂,念“南無阿彌陀佛”。好多人一開始覺得這太容易了,隻要不停地念就可以了……但是真去做就會發現,想做到一心不亂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能不能做到一整天都不違背仁,讓自己處於仁的狀態之中?這當然很難,但我們可以練,從一天開始練。
“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結合以上的解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句話。孔子的意思是,真的好仁,真的惡不仁,確實不容易,但是從一天開始總是可以的,不要再推說力不足了。
所謂的力不足,往往都緣於不是真的喜歡,不是真的好(讀第四聲)。
什麽叫作真的好?這個感覺其實很容易找。想想你的初戀,想想你曾經發自內心愛一個人的時候,每天輾轉反側、寤寐思服,想的都是對方。有的小朋友喜歡玩遊戲,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麽把遊戲打得更好。這種全身心投入的感覺,就是好。
孔子提醒我們,如果你能將這樣的精神用在仁這件事上,哪怕隻有一天,你都是厲害的。
不妨經常問問自己,到底是愛名利權情,還是愛追求仁德。要始終心無雜念地追求仁,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境界,但還是希望我們能夠找到真正“好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