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仁是一種舒服、愜意的狀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段話曾入選過我學生時代的課本。在我大學時期曾經參加的一次辯論會上,有辯手就引用了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贏得全場一片掌聲。

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孔子這句話的力量。孔子很少說這麽使勁的話,但這句話真的是超乎尋常地振聾發聵。

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與貴是人們都想要的,但是如果不以正當的、符合道的手法去獲得,他是不接受的。其實,孔子是有機會貪汙的,他做過中都宰、大司寇,假如他曾經貪汙、諂媚或者拉幫結派,是有可能變得富與貴的。但是用這些方法獲取的富貴,孔子不要。在孔子看來,即便得到了這些東西,內心惶恐,無法平靜,那也是不值得的。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人們都不喜歡貧賤,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去’也可以讀成‘弗去’)”,意思是如果不以其道讓我擺脫貧困,我也不需要。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仁德,要那麽大的名聲有什麽用?這句話能夠給我們當下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啟發。比如很多人見到我都會說:“樊老師是網紅。”我自己也會琢磨,什麽是網紅呢?或者是,網紅的價值是什麽?

網紅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詞。我看到很多網紅都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在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但是也有人為了當網紅而不擇手段,在網上進行各種低俗的表演,對著鏡頭吃各種奇怪的、無法下咽的東西,甚至表演虐待小動物……他們似乎從不擔心被小朋友看到,不在乎這些惡趣味會給觀眾帶來怎樣負麵的心理感受。他們隻求一件事:先出名。

也許他們想過出名以後再“洗白”,又或許他們根本就不在乎洗不洗白。

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不要想辦法通過怪力亂神來博眼球而成名,通過怪力亂神成名,到最後傷害的一定是自己,因為德薄而位尊,結果一定是不好看的。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終食”是吃一頓飯的意思,在吃一頓飯的過程中,君子都不會違反仁。這聽起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似乎是要求一個人時時刻刻都提醒自己不能違反仁德,哪怕在吃飯的時候,也要牢記這一點。其實,孔子不是這個意思。梁漱溟先生說,孔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找”,也就是不使勁。孔子已經做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需要刻意地約束自己。

比如吃飯時,別人為自己上了菜,我們要向對方道一聲謝謝,這需要使勁嗎?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嗎?

如果我們養成了道謝的習慣,根本不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吃一頓飯也能夠自然地處在仁的狀態中。我們在餐桌旁,不會挑挑揀揀,也不會頻繁地轉餐桌轉盤……一切舉動都是自然而流暢的,根本不需要用力地約束自己。

我個人覺得吃飯的過程可見人品。很多人平常工作、說話、交際都還算得體,但一到飯店吃飯,就頤指氣使,衝著服務員發脾氣。為什麽呢?可能他覺得終於到了自己可以隨意發泄情緒的時候,覺得沒必要尊重為自己服務的人,沒必要善待和自己利益無關的人。這就是“終食之間違仁”,吃一頓飯就把自己的品行出賣了。

看一個人的修為、修養,絕不能隻看他如何對待自己,還要觀察他怎麽對待普通人、陌生人,以及最親近的家人,這是我們從“無終食之間違仁”這句話中得出的啟示。

於我們而言,吃飯是修煉自身品格的好時機。修煉到孔子的狀態,做一切事情都會自然、舒服、流暢,不用使勁,不必刻意提醒自己,這就是最適宜的狀態。相反,如果我們吃飯的時候拍桌子、發脾氣、罵服務員,當這種失控的狀態成為常態之後,相應地,平常善意而平和的狀態反而屬於“不正常狀態”了,我們需要刻意地裝作有修養,用力地掩飾,費勁地約束自己。

“造次必於是”:匆忙、急迫的時候也是這樣。

“顛沛必於是”: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哪怕遇到再緊急的事情,哪怕境遇再不好,甚至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也應該自然地保持仁的狀態。

據傳王陽明當年逃難時,形勢極其嚴峻,寧王已經派人追殺過來了,王陽明要第一時間坐自己的官船離開,到別處避難。此時,所有人都慌慌張張地收拾東西,王陽明站在那裏,冷靜地說:“有個東西沒帶。”

大家疑惑。王陽明說:“沒帶頂蓋。”頂蓋就如同回家的鑰匙,官船如果沒有頂蓋,別人就認不出,到時候可能連城都進不去。

這樣一段極簡單的文字、一個小小的場景,就向我們展現出了一個“仁人”,他在造次、顛沛的時候,內心依然是淡定的,依然可以清醒地去看待周圍所發生的一切。

仁的狀態有時候接近於禪,是活在當下的,是活潑的、生動的、不使勁的。如同王陽明,沒有因為別人要追過來就六神無主、慌慌張張,說“什麽都不要了,趕緊跑,逃命第一”。如果因為局勢緊張,就慌亂而不知所措,行為不得體,這就喪失了人所該持有的倫理道德,違背了“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原則。

仁是一種舒服、合適、愜意的狀態,假如大家願意去追求仁,就會理解孔子提的要求並不是一個高要求。當人們真的願意讓自己進入這種舒服、合適、愜意的狀態時,就會發現,我們根本不用使太大的勁去約束自己的行為,不需要在吃飯的時候,或者造次、顛沛的時候,刻意將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你自始至終都是同一個人,自然能活得很坦**、很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