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仁者能好人:人際交往中,如何分辨小人與君子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好”是喜歡,“惡”是厭惡。

孔子說,隻有那些有仁德、追求仁的人,才能夠“好人”,能夠發自內心地喜歡一個人,也能夠“惡人”,發自內心地表達出對他人的不喜歡、不接受。

關於《論語》的解讀有很多,很難說到底誰對誰錯。《論語》沒有逗號和句號,標點符號是後人添加的,在解讀時,有時因為斷句不同,理解也不一樣。

關於這句話的解讀很多。你可以理解為,孔子說,一個仁者,可以好人也可以惡人,要愛憎分明,不要做牆頭草。

孔子討厭鄉願。“鄉願”就是老好人,樹葉掉到腦袋上都怕打到頭,跟誰都說好,看世上沒有一個壞人。孔子說這不是好人,而是沒有原則的人。人一旦沒有原則,就會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沒有勇氣指出壞人。

“好人”和“惡人”合在一起,是成為“仁人”的條件。仁者既能夠看到他人的閃光點,也敢於指出壞人的缺點。

我個人還有另外一層理解,就是將這句話拆開進行闡釋,同樣成立。

“唯仁者能好人”,仁者好人,是因為仁者具有人性之光輝,能發自內心地喜歡一個人。當一個人在喜歡他人、欣賞他人時,不因為頭銜,不因為地位,也不因為當下的青春容顏,而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這本身也是一種能力。與仁者不同的是小人,小人愛的不是某個人,他愛的是物,是地位,是外在的東西。

我為什麽敢這樣理解?因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如果能夠愛人就可以被稱作仁,那麽,“唯仁者能好人”是能夠成立的。

“唯仁者能惡人”,指出仁者與小人的不同。小人有利就不惡,比如,我知道老板品行不正,是個壞人,但隻要老板對我好一點,我立刻覺得他人不錯。哪怕他坑蒙拐騙,至少沒欺負我,還給我發工資……

小人不會認為坑蒙拐騙的老板是個壞老板,隻要老板對他好即可。

將“能好人”和“能惡人”拆分,這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好人”和“惡人”,到底是因人還是因物?我們可以以此來判斷某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小人是以利相交,君子是求誌同道合。君子不喜歡一個人時,能夠坦率地指出這個人的缺點和錯誤,因為他與別人之間不存在無原則的討好關係,不需要攀附於任何人,不需要為了利益迎合任何人,他認為不對就是不對,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君子還有一個特點:即便不喜歡某個人,依然可以在不打破原則的前提下,與對方一起共事。君子並不是杠頭,不是刺蝟,不會因為不喜歡某個人,就立刻翻臉。

《論語》中有“君子易事而難說”“小人難事而易說”。“君子易事而難說”,就是和君子一起合作是非常容易的,但想要取悅君子是很難的。比如你的老板是君子,你給他送部手機,幫他搬個家,送一麵錦旗,他不會因此而高興,更不會因此而提拔你。雖然你難以取悅他,但你跟這樣的老板合作很容易,因為他沒有那麽多的是非,對你不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隻需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足夠了。君子“及其使人也,器之”,當他用人的時候,你隻要做分內之事就好了。

小人正好相反,“小人難事而易說”,跟小人合作,你可以輕而易舉地用外在的事物取悅他。隻要誰拍他馬屁,他就高興;誰送他手機,他都樂於接受;誰替他接送孩子上下學,他更是求之不得。他會表揚對他好的人,但你真跟他合作起來,卻感覺非常困難。他會第一個站出來出賣你,因為小人“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動輒便會苛責你,一旦事情出現問題,就要讓你承擔。

核心道理就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既好人也惡人,但可以跟所有人良好地合作,能夠和而不同,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仁者的境界。

這句話提醒了我們該如何與人相處。我們要學會分辨君子與小人,知道哪些人應該親近,哪些人你可以表達出自己不愉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