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仁第四

仁為美:環境對人的影響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這句話強調了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孔子說,人一定要盡量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

我解讀過一本書,叫《瞬變》。在這本書裏,作者提到有些家庭居住在治安不好的地方,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差,而隻要換個環境,孩子的成績就會慢慢地變好。美國政府甚至曾經花錢補貼一些窮人,讓他們搬離混亂的貧民區,若幹年後,政府通過追蹤發現,那些搬了家的孩子發生了特別顯著的積極變化。

這就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和改變。

社會學裏有一個概念叫“破窗效應”。如果你家門口有一輛汽車,車窗被砸爛了沒人管,再過兩天,輪胎就會被拆掉,汽車會變得越來越破。如果一個老舊街區的房子,窗戶被打爛了沒人管,慢慢地,其他房子的窗戶也會被砸爛,這個地方的治安會變得越來越差。如果有人在一麵牆上塗鴉而沒有及時清理,不久後這麵牆上就會被人畫滿亂七八糟的甚至不堪入目的東西。

這些研究,都提醒我們環境和人之間的關係。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未來才能變得更美好。

回到這句話本身。“擇不處仁,焉得知”,此處的“知”同智慧的“智”,一個人總想著買大房子,卻沒有關注自己是不是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這怎麽能夠稱得上明智呢?

孟母之所以三遷,有她的道理。孟母發現住所周圍的環境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時,就立刻搬家,最後搬到能夠為孩子的教育帶來正麵影響的地方。

按照這個理論,我們是不是必須住在學區房呢?我認為並不是。當下,有的家庭過於放大學區房的作用,他們買學區房並不是為了尋找仁德,而是獲取上學的捷徑。實際上,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講,真正的“學區房”永遠都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有仁愛之心,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大的。

我個人覺得這句話很像是孔子跟自己的學生講的。孔子很看重鄰居的品質,他希望周圍住的都是仁德之人。最初孔子開館教學的時候,可能周圍的人還不多,隨著孔子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很多人慕名而來,很多學生搬到離孔子近的地方住,慢慢地形成了仁人相聚的景象。我們想象一下,孔子的附近住著子貢、子路等學生,莘莘學子聚在一起,周圍都是自己喜愛的德行出眾之人,這是孔子非常理想的晚年生活。

我們從這句話中學到的是,在任何時候,都要努力地找機會與仁德之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