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神如神在:做任何事,都要懷著敬畏之心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我希望大家經常默誦一下第一句話。

“祭如在”,是指祭祀祖先,要想象祖先真的在自己麵前一樣,這才是祭祀的本質。

“祭神如神在”,是指祭祀神明的時候,要感覺神就在麵前。

為什麽這樣?因為祭祀的目的是誠、敬。在宋明理學流行的時期,“誠”和“敬”這兩個字成為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宗旨。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就曾說:“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將誠和敬這兩個品格,提高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我們這個時代也是一樣的。《匠人精神》的核心,是否就是誠和敬?《中庸》中有句話,叫“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如果心不誠的話,就什麽東西都做不出來,這和稻盛和夫說的“現場有神明”可以相互印證。處理工廠裏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先要設想有一位神明在現場。

稻盛和夫說,你要感動神明,讓神明幫你。怎麽才能夠讓神明願意幫你呢?你得足夠努力,做到令神明動容。

這種說法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呢?不能簡單地定義。因為一個人隻有足夠努力,盡自己所能去行動,才能真正感覺到一種力量。我們常常說“盡人事,聽天命”,這不是消極而是積極,這句話中最重要的是先看到自己有沒有盡到所能。

孔子極度強調“誠敬”這兩個字,他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當我們參加祭祀活動時,比如在清明節去掃墓、祭祀祖先,或者哪怕隻是在河邊放個孔明燈,心中默念孔子的這句提醒,內心那種“誠敬”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

關於“吾不與祭,如不祭”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孔子說他如果不去祭祀,就不如不祭。這有點像說了一句大話,憑什麽所有的祭祀,都得要孔子去參加呢?

第二種解釋是:“吾不與祭”是心不在焉的意思。孔子說的是,假如祭祀的時候,心不在這裏,那還不如不祭祀。

我個人認為第二種解釋更合理,能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呼應上。

很多人參加祭祀活動時,都是心不在焉的。在升旗儀式中,如果有人心不在焉地隨意站著,或者竊竊私語,就感受不到國旗伴著國歌慢慢升起時那種神聖莊嚴的感覺。讓我們想一想,獲得奧運冠軍後升國旗的時候,大家是什麽感覺?人們突然熱淚盈眶,就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孔子用這個態度提醒我們,要身心俱在。當你參加一個活動的時候,如果心中沒有誠和敬,隨意而敷衍,甚至還有排斥,根本不願意參與,比如雖然身在此處,心卻想著去打遊戲,那還不如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