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禘之說:祭祀的本質,是為了團結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我讀《論語》時,時常覺得場景有趣、生動,有的文字裏還有動作描寫。

這句話可能是緊接著上一句話的。

孔子在前麵發了感慨,說禘禮現在做得不行了,我都看不下去了。

“或問禘之說”,在古文中,一般出現“或”,就意味著不願意提這個人的名字。

有一個人問孔子:“既然您對禘禮這麽不滿,那您能不能告訴我禘禮的起源到底是什麽?為什麽要這樣祭祀?是誰設計的祭祀流程?”

孔子如實地回答說,他真的不知道。

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對此人不耐煩,故意不回答。我認為,孔子並不是這種態度,孔子說不知道,可能真的就是不知道。孔子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孔子不知道的時候他一定會坦然地承認,他不會認為這樣做是丟臉的。

雖然孔子不知道,但他還是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孔子認為製定這個政策的人,或者說真深入地參透了禘禮秘密的人,他看天下萬事萬物,如同看手掌一樣清晰。

在表達這個觀點的時候,孔子用手指著自己的手掌,和提問的人比畫著溝通,這是一個很親切的動作。

那為什麽孔子會這麽認為呢?實際上,我們讀了《人類簡史》《大曆史》之類的著作後就會發現,人之所以為人並不是因為與猴子相比,人突然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了,而是因為人類發明了符號。

我曾經在武漢與著名的鄧曉芒教授討論他的著作《哲學起步》。鄧曉芒教授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不在於人會使用工具,因為大猩猩也會使用工具,比如大猩猩會拿樹枝掏白蟻窩。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大猩猩掏完白蟻窩之後,一吃完就把棍子扔了,而人是懂得攜帶工具的。

大猩猩經曆了幾萬年,卻從來沒有改進過,用完了棍子就扔,它沒覺得那根棍子跟它自身有什麽聯係。與此不同的是,人類使用棍子趕走了狼,就開始和工具“合為一體”去應對這個世界。人類把工具當成了自身的延伸,所以,我們才會不斷地改進工具,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一直到今天,出現了手機、電腦、人工智能等這麽多令人驚歎的工具。

當人類將工具與自身合為一體後,便開始有了符號。符號也是工具,通過符號,人與人產生了溝通,人類想象出了神,將已經死去的人當作祖先、奉為神明,祈求保佑,人們也因此團結起來。

也因此,人們才創造了像禘禮這樣的文化,讓大家約定日期,共同去祭祀祖先。

孔子說,能夠發起這件事情的人,對於天下的事不就是了如指掌嗎?“了如指掌”這個詞,正是來自孔子的這句話。

我認為孔子可能真的不知道禘禮的發源。隨著人類的考古和更多的研究,我們慢慢地了解到,在遠古時代的早期人類,已經開始用祭祀的方法把大家團結在一起。那時候,人類並不會說話,但因為要一起舉行祭祀活動,為了彼此溝通,慢慢地才進化出了喉部複雜而精細的結構,讓我們能夠發出豐富的聲音,進行精準的語言表達。

人類的聲音跟動物完全不一樣。猴子、猿,甚至會說話的鸚鵡,聲音都是很單調的,隻有人類的聲音如此豐富、如此生動、如此變化無窮。

這是我們通過孔子對禘禮發源的思考而展開的關於人類起源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