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欲觀之矣:孔子對於禮儀現狀的感慨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禘”是古代隻有周天子才可以舉行的隆重的祭祀典禮,魯國出自周公旦一係,在周的諸侯國中地位特殊,因此也可以舉行禘禮。

“自既灌而往者”,“灌”是祭祀過程中第一次獻酒的環節,叫作灌禮。

“吾不欲觀之矣”,指的是後麵的一切我都不想看了。

孔子說:“我參加魯公祭祀祖先的典禮時,第一次獻酒結束之後,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我都不想看了。”

為什麽不想看,有如下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心中覺得沒有意思,所以不想看。第一次獻酒結束,神明已經得到了祭祀,後麵的內容就很無聊了,孔子就離開了。

第二種可能,是後麵的環節充滿了名利的色彩,變得庸俗而乏味,孔子就離開了。

第三種可能,是孔子發現後邊的程序都進行得不對,看不下去了。

“吾不欲觀之矣”是孔子經常說的一句話,當孔子表示“看不下去”時,就是他在表達不滿。在當下,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孔子的這種感受。我們參加一些婚禮,從新郎、新娘交換完戒指以後,就有可能出現“吾不欲觀之矣”的情況,比如司儀開始不停地唱歌,故意講很多煽情的話,讓人哭成一團,甚至開始鬧洞房,讓婚禮慢慢地走向低俗,令原本很浪漫、神聖的婚禮,變得無趣。

還有一些運動會,入場式結束以後,大家就散了,“吾不欲觀之矣”是因為後麵不好玩了。

禮儀和祭祀的過程,在孔子看來應該是從頭到尾一以貫之的,是莊嚴肅穆的。人們應該始終保持著澄淨而摯誠的心。但是在當時,由於祭祀活動太多了,差不多每月一次大活動,每周一次小活動,過於頻繁的祭祀典禮導致貴族們慢慢地麻木了,對於很多環節也都不放在心上了。

儒家的不同在於,它把所有的祭祀活動當作個人修煉的過程。在戰國之後,儒家的地位不斷降低,很多人開始反對儒家,因為儒家太重視禮儀的過程,有的人終日在討論禮儀的細節,損耗了大量的社會成本。

如果不是後來“孟子中興”“荀子改革”,再到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直至今天,不一定有如此多的人知道孔子。

孔子討論過很多關於禮的問題,甚至把夏朝和商朝的禮翻出來講,但當時的實用主義者已經開始拋棄這樣的態度了,他們覺得在祭祀中,第一次獻酒的時候認認真真也就罷了,剩下的都不重要。對於這種現象,孔子自然是看不慣的。

這句話是孔子對當時禮儀現狀的一句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