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實力才是真正的底氣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這是一段有故事情節的對話,我特別喜歡。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到了衛國。衛國的君主衛靈公年紀很大,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妃子叫南子。南子非常漂亮,但名聲並不是很好,據傳有生活作風問題。

王孫賈是衛靈公手下的一個官員。有一天,王孫賈跑來對孔子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媚”是取悅的意思。“奧”是一個屋子裏的主神,掌管哲學藝理,一個家庭裏有沒有文化,是奧神說了算。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意思是與其整天討好主神,不如討好灶王爺。

灶王爺是管廚房的神。中國古時候的老百姓是一定要祭祀灶王爺的,有句話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說的就是灶王爺升天之日,一定要祭祀。灶王爺管的是最實在的東西,直接關乎老百姓能不能吃飽。如同在一個大食堂裏,得跟廚師把關係搞好。如果你和廚師關係好,廚師在打飯時會滿滿地盛一大勺,扣到你碗裏,肉片全堆在上麵;如果你和廚師關係不好,廚師盛的一勺子看上去還是滿滿的一勺子,但到碗裏抖兩下,就隻有半勺了。

王孫賈似乎是在勸孔子不要總是和衛靈公打交道,總想獲得衛靈公的認可,不如將目標轉移到南子身上,在真正當權的夫人身上下點功夫,也許更能得到實惠。他可能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分析,是在試探孔子,也可能是在提醒孔子,還可能是為了自己的發展,在問孔子自己是該走正途,還是走偏門。

總之,王孫賈跟孔子說了一句民間俗語,問孔子這句話的道理是什麽。

孔子的回答充滿凜然正氣。孔子說,取悅於所謂的奧神、灶神,終日諂媚又能如何呢?如果得罪了上天,那麽無論你怎樣祈禱都是沒有用的。

佛教裏有一句話,叫“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普通人總是害怕承擔果報,擔心自己倒黴,所以到處燒香。我見過一個風景區,主打“世界財神大全”。什麽叫“世界財神大全”呢?人們一般是到一個地方去,拜一個神,但這個景區把全世界所有管錢的神——古希臘的、古羅馬的、意大利的、英國的、法國的、中國的……全塑了雕像供起來,讓大家祭拜。反正人們都想獲得財富,財神越多越好。

孔子說的“獲罪於天”,其實就是“菩薩畏因”。菩薩從來不擔心結果,隻關心因,擔心有沒有做錯事,擔心種下惡果。沒有因,便不會有果。如果種了惡因,必然會結出惡果來。

還有句俗語叫“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意思是要把重要人物身邊的小人物打點好。但於孔子而言,連衛靈公這樣的人,孔子都不想討好,而是想用正直的心,用“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的進取心與之打交道。孔子不需要媚於任何神,管他是奧還是灶,隻要對得起天就夠了。

什麽是天?天就是道,就是一個人內心的道德法則。做事對得起良心,才是最重要的事。

從這句話,我們或許可以理解孔子為什麽如此坦****。他不用行賄受賄,無須討好任何人,就是做自己該做的事。別人想讓他當官,他就留下來做官;不願意留他,他就接著周遊列國,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孔子的凜然正氣。

很多人特別喜歡走後門。尤其有的父母,到了孩子找工作的時候,就表示:“我已經準備好了一筆錢。”

我問:“孩子找工作,跟你準備一筆錢有什麽關係?”他說:“需要打點的話,我就可以出手。”他認為給孩子找工作一定要上下打點。這種方法就是想走捷徑,想用實用主義的方法解決問題。

孩子找工作本質上也是“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孩子如果自己沒本事,無論父母怎樣走後門,最後進入多好的單位都沒用,都不會被需要。

千萬不要試圖拿錢去給孩子找工作。無論前路多艱難,都要讓孩子自己去打拚,哪怕從最基層的崗位幹起,也會越來越有出息,因為這符合天道——他沒有走後門,他在一點一點地努力學習,在不斷地進步。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踏實的、坦然的。

這段對話中,我們不能貿然判斷王孫賈是個壞人,因為我們無法判斷王孫賈問孔子的初衷是什麽。王孫賈的人品和口碑並不差,所以他極有可能是在提醒孔子、考驗孔子,抑或在問孔子他心中的迷茫。

總之,這個話題被孔子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