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批判性思維的最高境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為人老實忠厚,對學問也特別能夠下功夫。孔子曾經評價他,“參也魯”,意思是曾參憨憨的。他沒有顏回那麽聰明,也沒有子貢那麽會說話,但是他說的東西,往往很有力量。

曾子說自己每天要反思自己三次,關於“三”,你可以理解成三次,也可以理解成多次。

你經常要問問自己,因為一個人最怕的是不會反身自問。

我推薦過《思辨與立場》這本書。《思辨與立場》提醒我們批判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批判性思維的最高境界,是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批判性的反思。

如果一個人缺乏批判性思維,每天生活在慣性中,他隻能用舊習慣去延續生活。大多數時候,人們隻審視他人,詬病他人,認為別人做事不對,別人值得反思,整天挑別人的毛病,卻從來不願停下來反思自己。

曾子用這句話,直白而全麵地詮釋了批判性思維。一個人,應當經常性地停下來問自己幾個問題:我還有初心嗎?我是不是在做我之前想做的事?我有沒有變成一個連自己都討厭的人?

曾子的三個問題,第一句“為人謀而不忠乎”是關於事業,第二句“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是關於人際關係,第三句“傳不習乎”是關於修養。

我們將這個道理稍微變通一下,就是“樊登讀書”所推薦的三類書:事業、家庭、心靈。

一個人在事業、家庭、心靈這三個層麵,要不斷地問問自己。

在事業層麵:“為人謀而不忠乎?”

什麽叫忠?盡心竭力。

盡心竭力有一個前提,這是我從增田宗昭的蔦屋書店學到的。

增田宗昭的經營理念是,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在蔦屋,不管是一樓的書店,還是二樓的電影區、音樂區,都會專門配有接待員。接待員要結合每一位顧客的需求,找出對顧客而言有價值的商品,進行選擇、提案。尤其對書店的店員而言,他們不隻是普通的售貨員,還是店麵的“編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與顧客互動。

那麽,你在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時,怎麽算是盡心竭力呢?每天晚上加班加到吐血,這是盡心竭力嗎?當然不是。盡心竭力並不是瘋狂地加班,透支自己。你萬一過勞死,公司還得賠償,兩敗俱傷。

盡心竭力的核心,是帶著思想工作。很多人工作久了就麻木了,每天流水線式地操作。倘若有一個人想的卻是:“我怎麽把這事做得更好?”這才叫作忠心。

忠,就是你能不能夠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理解老板讓自己幹一件事的目的是什麽。就像稻盛和夫在公司裏被冷遇的時候,老板讓他掃地去。哪怕隻是掃地,稻盛和夫也不允許自己機械化地揮動掃把,他每天都在琢磨怎麽能夠掃得更好,怎麽能效率更高,把地掃得更幹淨,他甚至發明了好幾個掃地的工具。這就叫好員工。

“為人謀而不忠乎”的核心是,一個人是不是帶著思想在工作,你是不是每天真的替老板在思考問題。不要聽老板怎麽說,而要觀察老板到底想要什麽;不要盲目地給顧客推薦商品,而要給顧客真正想要的東西。這才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應當做的事情。

大家都可以經常問問自己:是不是帶著思想在工作?

為什麽很多人會覺得“上班的心情像上墳”呢?因為他們隻是日複一日地完成別人的要求和指令,自然會既無趣又疲憊。

而當你真的開始帶著思想去工作,去不斷地思考,設身處地地替老板和公司考慮問題,甚至考慮對社會的責任時,那麽你一定會在工作中感到愉快,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能夠找到自我價值。

在人際交往方麵:“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跟別人交往要保持信用。大部分人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麵沒問題,覺得自己即便別的地方不完美,但是守信還是能做得到的。

可講信用真的那麽容易嗎?

一個人想要守信用沒那麽容易。我反省自己就不是一個特別守信用的人。在很多情況下,我做不到完全守信用。

第一,可能是不想做,答應別人的時候,隻是因為不想丟掉麵子而表麵上答應,對別人說“行”,後期再找一些借口推掉這件本不願意做的事,告訴對方:“哎呀,不行,時間不允許。”

第二,可能是你答應了別人的事,卻做不到。我有一個朋友,創業之初壯誌滿懷,跟我說:“我到時候給你買輛奔馳。”

我旁邊的一個朋友開玩笑問:“那我呢?”他說:“我給你買輛寶馬。”

說這些話的時候,可能是出於好玩。但幹了這麽多年,他也沒創業成功,後來見麵,隻要聽到“奔馳”“寶馬”,他就敏感得抬不起頭來。

第三,可能是很多人體會不到的,就是以為自己遵守了承諾,以為自己做到了。

這涉及一個雙重標準:你用自己的標準,覺得自己盡心盡力、仁至義盡。但是每個人對事情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你竭盡所能,對方卻覺得你其實沒做到。

我們千萬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的信用。當你對自己的信譽值估計過高時,就會覺得很痛苦,覺得在這個世界上,隻有自己守信用,別人都做不到。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複雜而微妙的,大部分的人會遇到不想做、做不到或者以為能做到的事情。比如,父母承諾對孩子好,但隻是用他們自認為好的方式對孩子,並且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所有去滿足孩子。但孩子呢?他覺得父母扼殺了自己的獨立性,控製了自己的夢想。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值得天天問自己一次。比如,我反思自己在跟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就沒有做到有節製地承諾。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極喜時莫與人物,極怒時莫與人書”。這句話反映了人的共性。人們經常在高興的時候,就許諾別人東西,之後卻無法做到;在特別生氣的時候,發信息罵人,或者發朋友圈宣布跟誰決裂,一旦發出去就收不回來了。

所以,再高興,也不要輕易許諾會贈予別人什麽東西;再憤怒,也不要發表衝動的言論。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值得反躬自省。

“傳不習乎”存在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孔夫子教給我的知識,我有沒有努力去做”。這種解釋和前麵的“學而時習之”是相關聯的。“學而時習之”是孔子對學生的教誨,而孔子教給了學生這麽多知識,學生並沒有學習,就叫作“傳不習”。

我個人認為曾子這句話可能還有一個更好的解釋。因為曾子是個著名的老師,他教的學生可能不比孔子少,甚至孔子的孫子子思就是跟著曾子學習的。曾子說“傳不習乎”是對老師的一種要求,老師給學生傳授那麽多內容,也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到。

有的老師傳授的東西和自己的行為是有天壤之別的,在講台上義正詞嚴,講台之下卻不能自律。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自己所教授別人的東西先用來約束自己,每天不斷使用它、體會它,就會成為一個好老師。不要覺得“我沒有做老師,我隻是一個普通人”,要知道每個人都是老師,每個人都在影響別人。

比如對父母而言,他們也是自己孩子最好的老師。那麽,父母就應該反思一下:“我在影響孩子的過程當中,對孩子提的要求,我做到了嗎?讓孩子不許說謊、少打遊戲,讓孩子跟別人友愛,要和別人分享,我做到了嗎?”如果大人教給孩子的東西,自己首先能做到,那就相當了不起,是近乎完美的人了。

同樣,當一個領導對下屬提出某種要求時,也要反思自己做到了沒有。我推薦過一本書,叫《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領導課》。書中提醒領導,要求員工做到的事,自己必須先做到。領導要成為員工的楷模,因為你一旦成為管理者,立刻就會變成團隊裏的大猩猩,你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員工放大很多倍。

曾子的這三問,我稱為“靈魂三問”。我們每天要問問自己,在事業上,有沒有帶著思想去好好工作;在人際關係上,有沒有言而有信,有沒有努力做到理解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在修養方麵,能不能用對別人的要求來提醒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既傳又習。

王陽明有一部著作叫《傳習錄》,書名就出自“傳不習乎”。從《傳習錄》的內容上來看,也更偏重於對自己的修煉。《傳習錄》所記錄的,就是王陽明怎麽把學到的和思考到的理論,在他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使用起來,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關於“傳不習乎”,我更傾向於認為是一個人教給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不斷地使用。

當然,“老師教給我的,我有沒有用”與“我教給別人的,我有沒有用”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隻是後者更偏重於對自我行為的反思。

曾子著名的三問,也足以成為我們的家訓。“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可以成為一個家庭對孩子人格進行熏陶的訓誡。

在我小時候,家裏掛著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而現在,我建議讀者可以從《論語》中選出某一句,作為家訓,貼在家裏的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