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鮮矣仁:如何從麵部表情識人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非常有名,我們經常用“巧言令色”這個詞來形容某些令人不齒的行為。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如果花言巧語、油嘴滑舌,表情極其豐富,這種人八成不會太好。孔子不喜歡特別伶牙俐齒的人,或者說,孔子不喜歡那些矯揉造作之人。

哺乳動物中,尤其是靈長類動物,隻有人類有眼白。

比如大猩猩的眼睛周圍是黑的,而人的眼睛是黑白分明的。有很多美好的詞形容人的眼睛和眼神,例如顧盼生輝、美目盼兮。從這些詞,你就可以感受到人類表情的豐富性。我們需要用豐富的表情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用豐富的表情去表達情緒,這是其他任何動物都無法做到的。

但正因為有了這種獨特性,也隨之出現了很多騙人的手段。人們可以用表情騙人,用語言騙人,用多樣的表達和各種肢體語言騙人。

孔子不喜歡巧言令色,他喜歡的是誠懇樸實、剛毅木訥。孔子在《論語》中說過,“剛、毅、木、訥近仁”,這句話剛好與“巧言令色,鮮矣仁”相照應。什麽叫剛毅木訥,就是說一個人剛毅、果敢、質樸而沉默寡言。

《論語》中還有一句:“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似不能言”,就是一個人看起來好像不太會說話。

不知道正在閱讀本書的你,此前對我的了解有多少。你覺得我算不算是一個會說話的人呢?

我自以為算是能說會道,所以,我以此為戒。實際上,我在很多場合,並沒有那麽會說話,比如說在酒桌上。

你參加過飯局嗎?你覺得飯局的氣氛如何呢?其實,很多飯局都讓我無法適應。尤其令我眼界大開的,就是飯局上總有無數種勸酒的方法。甚至,我還知道有《酒桌上勸酒格言300句》這樣的文章。

而如果一個民族沿著這個方向去走,就完全背離了孔子的思想。

酒桌上巧舌如簧的那種狀態,就是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

我在酒桌上特別不會說話,經常隻說:“對不起,我不喝酒。”“不行,我真不喝。”我沒有更多的理由,也不會騙人,不會想方設法找理由,比如“我有高血壓,我不能喝”。這就是真誠的態度——既不欺騙,也不奉迎。

如果酒桌上的巧舌如簧你有幸沒見識過,那麽婚禮上的司儀,用“粗暴”的方式,故意把大家都說哭的這種態度,是否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有的司儀說完一串詞,父母聽得流眼淚,司儀心裏得意:“怎麽樣?被我說哭了吧!”這種表現沒有真情實感,隻是一種毫無誠意的工作習慣。

還有一些培訓課上的浮誇表演,整個場地放著躁動的音樂,有人不斷地教你如何“起範兒”,如何號召。還有的培訓,講到開心的時候,突然唱一首《我的老父親》,台下哭成一片……這種感覺,難免會讓一些身處其中的人覺得異常尷尬、如坐針氈。這種浮誇的表演,不是發自內心的,也是孔子講的“巧言”。

所謂過猶不及,凡事一旦超過尺度,就缺乏真誠,它背後一定有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目的。

比如商務宴請,雙方好好聊天,談合作、談條款,在商業社會是很正常的溝通。如果非得把人灌醉了,才能談條件,這裏就可能有貓膩——一方有著不合理的訴求,在正常情況下是達不成的,必須得跟對方混成哥們兒,打破彼此的商務邊界,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那什麽叫“令色”呢?西方有一個詞,叫baby kisser(親嬰兒的人)。Baby kisser形容的是政客,他們走到人群裏,總要找小孩,趕緊衝過去抱過來親一下,小孩不願讓他親也要親。

有的下屬對待老板,並不是從內心裏恭敬,如何辨別呢?真正的恭敬是有尺度的,是帶著尊敬的態度,進行平等的對話。倘若是虛假的恭敬,則會表現得很過分、很誇張。比如,下屬的眼睛永遠隻在領導身上,目不轉睛地盯著領導——領導笑,他也笑;領導皺眉,他也皺眉。但在平常老板不在的時候,這位下屬卻是一個很威嚴的人,一旦老板出現,他就變成了一個“政客”,而老板則是“孩子”。

一個人如果想費盡心思取悅另外一個人,他的表情會不斷地變化,毫無風骨。

孔子不喜歡眉飛色舞的人,但很多人就是喜歡誇張的表達。戰國時期,最有名的人是蘇秦、張儀,他們縱橫捭闔靠的是舌頭,但這種行為被孔子和孟子所不齒。

幾千年過去,雖然蘇秦、張儀名聲還在,但並沒有多大的人格魅力。而孔孟之道之所以越來越興盛,則緣於孔孟走的是剛毅木訥的路線。

所以,有時候你在社會中,在派對上,未必需要左右逢源,也無須能說會道,更不必為自己沒有那麽多“漂亮話”而感到汗顏。

對一個人而言,保持真誠的生活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人跟人之間最好的狀態,就是有話說話,沒話靜坐。兩個人安靜地坐著,但不會覺得尷尬,這才是朋友相處的最佳境界。見麵之後,大可不必為了套近乎而沒話找話,開一些低俗的玩笑,或者故意互相調侃,來顯得兩個人之間有話聊。

我們生活中,真的不需要那麽熱鬧的關係。我們需要的是安安靜靜的、真誠的、踏實的、相互理解的關係。有問題可以說出來,還可以坦然地指出對方的缺點。

“巧言令色”,之所以“鮮矣仁”,就是因為過分了。真正的快樂,真正的關心,真正的認同,不需要使特別大的勁,而真正的尊敬,亦不必昭告天下。

如果你願意將這句話理解得更透徹的話,我推薦你閱讀如下書籍:《演講的力量》《高效演講》《關鍵對話》。

“樊登讀書”分享了很多關於演講的書,但從來不教套話。比如上台後三板斧的套路、公式,或者“先說……再說……”的“表達模型”。

演講者首先要遵循的原則,是真誠。要理解自己想給聽眾傳遞的東西是什麽,要用送禮物的態度去跟對方溝通,帶著“利眾”的態度,給聽眾價值。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才是我們溝通的最好方式。

沒有一條道路是通往真誠的,真誠本身就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