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學則殆:緩解焦慮最好的方法,是多學和多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是最為深入人心的名言之一,我小時候,每個教室裏都貼著這句話。

做了讀書會以後,我對這句話有了特別深刻的感受。

關於學習,最常見的誤區有兩種:第一種是思而不學,第二種是學而不思。

先說說學而不思。

有的人到處上課,報很多班,什麽都學。我見過有的企業家,一旦走上了上課的道路,就如同打開一扇洪水的大門,停不下來了。他們甚至會花幾十萬元去學一門課,但收效甚微。為什麽呢?因為他們隻是浮在表麵地學習,往腦子裏塞了很多新知識和新概念,卻沒有分辨、思考、運用,沒有將知識進行內化。結果,課程上了一大堆,公司卻經營不下去了。

有一次在混沌大學上課,學員提問的時候,我跟他們做了一個約定:“咱們都別講‘黑話’,好不好?因為如果大家講的全是創業的‘黑話’,說一些生僻的、不接地氣的名詞,研究創業的人當然懂,但其他人聽不懂。”

大家被灌輸了新概念和新名詞之後,往往對這些概念的真實含義還不了解,沒有加入自己的思考,沒有消化,就掛在嘴邊了。這些概念也就成了他們的談資,卻不能為他們所用。

有人問:“樊老師,我聽了你講的書,為什麽我還是沒有找到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很多書,你讀了你有改變,你告訴我,我該怎麽改變?”

如果連如何改變都要依賴老師的指導,不願意動腦子去琢磨,就容易“學而不思則罔”。很多人講起理論和概念來一套一套的,但心裏還是糊塗的。

比如,我曾給大家講過《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也講過《不管教的勇氣》。這兩本書都是關於如何與孩子相處的。

講完,有人這樣問我:“樊老師,你講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父母應該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表揚他、肯定他,並且告訴他為什麽。在《不管教的勇氣》裏,又說不要表揚,隻要表示感謝就好了。你說我應該怎麽理解?”

我回答:“你就好好去理解,自己琢磨一下。”

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有選擇的能力。誰說的更對,誰說的更適合自己,要能進行判斷。有人說:“樊老師,你不能讓我產生矛盾。”可我為什麽不能讓你產生矛盾呢?就連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解釋也有完全不一樣的時候,我們不能說牛頓和愛因斯坦中總有一個不靠譜,所以就不學物理學了。

物理學在發展,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矛盾。人類的各種認知,本身就是在矛盾中不斷升級的。如果因為存在矛盾就不學物理學,那多麽可惜。

同樣,家庭教育也在不斷地發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驗,研究出不同的方法。家長在選擇方法的時候,要加入思考的力量,嚐試自己做決斷。如果總希望找到一個權威的人為自己做選擇,讓別人給一個標準答案,那麽,誰來為自己的孩子負責呢?

世界上本沒有確定的真理。我們通過學習哲學,知道真理隻能無限接近,理解了這一點,就不必四處提問了。有很多人不斷地發問,僅僅是為了逃避自己思考的責任,有的提問,甚至是逃避學習的借口。

以上是關於“學而不思則罔”的部分。

“思而不學”的情況,你見過嗎?有的人總愛鑽牛角尖,隨時都在質疑別人的經驗,暗自琢磨,不相信任何人。他們也根本不去讀經典,對前人所研究的東西毫不關心,認為自己沒有學習他人的必要。

有的媽媽研究怎麽養育孩子,就容易陷入“自己瞎琢磨”的怪圈。

比如,討論孩子不寫作業該怎麽辦。

一位媽媽說:“我揍他,他就能好好寫作業。”

我就回複她:“揍孩子特別不好。”

她又說:“樊老師,我聽你的建議,我沒揍他。”

我問:“那你怎麽引導他寫作業?”

“我在孩子麵前哭。孩子很害怕,問‘媽媽怎麽了’,我說‘我的兒子不寫作業,我活不下去了’。”她說,“我覺得這招可能很有效。”

我對她說:“你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內疚感。這樣,孩子就算去好好寫作業,也隻是為了不讓媽媽哭,這是一種情感勒索。”

最後我問她:“你幹嗎要做這樣奇怪的嚐試?”

她反問:“那我該怎麽辦?”

這就叫“思而不學則殆”。

有很多問題,我們隻靠用腦袋來思考,是解決不了的。

但如果你肯把前人寫過的書讀一遍,可能就會發現原來這些問題早就有人想明白了,我們拿過來用就可以了。在用的過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思索和判斷,甚至加入自己新的發揮,將學和思結合起來。

綜上來看,學而不思,人會糊塗;思而不學,就會危險。所以,既要學習,也要思考。經由內化,把知識串聯起來,進行批判性的接納,這是適合我們每個人學習和進步的方法。我們今天所麵臨的問題,跟兩千多年前孔子麵臨的問題本質上並沒有區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孔子如果也辦了讀書會,肯定也有一撥學生會說“聽不懂”“太難了”“沒啥用”“做不到”,還有一撥人根本不學,卻天天過來辯論。

孔子會說:“多思和多學。”這種學習方法其實是對批判性思維最好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