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人際關係的最佳狀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一次看到“周而不比”“比而不周”,我想你可能會很難理解。查閱一下甲骨文,我們就明白了。“周”的甲骨文是一塊田地,方方正正,隔成四塊,彼此不牽連、不幹擾。“周”代表著完整、獨立、周全。

“比”是兩個人互相拉扯。李零教授認為,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喜歡拉拉扯扯,界限不清。

“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人與人相處時,缺乏獨立的人格,缺乏獨立的、完整的見解。

“君子周而不比”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所建立的那種和諧的狀態,既相互獨立,又能平等對話。

孔子有時會將君子跟小人進行對比,對於這些話,我們可以格外留心。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表麵可能會看起來很像,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們用肉眼不容易分辨其中的不同。“周而不比”“比而不周”也一樣,表麵看起來,大家相處得都很和諧。

但是“周”和“比”的本質區別在於,“周”是在有完整、獨立的人格的前提下而形成的團結。我們的關係是平等的,雖然我們相處很融洽,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見解,我們表現出來的團結與和諧,並不會違背我們的獨立意誌,這是“周”的本意。

“比”則剛好相反,是因為依附而失衡。小人通常缺乏獨立的意誌,總是我拉著你、你拽著我,必須紮堆,讓別人的意見成為你自己的意見,讓別人的觀點成為你自己的觀點,甚至為了拉幫結派而違背原則和立場,相互糾纏不清。

孔子提醒我們,團結跟勾結是兩回事,你看這兩個詞多像,但意思卻大相徑庭。

比是勾結、拉扯,周是完整。

周而不比,就是每個人獨立、完整、互相尊重,這就是團結;比而不周,是拉拉扯扯,硬要勾結在一起。

這一點細微的差別,讓我們明白團結與勾結本質上的差異,這就是孔子要校正的。

我們也能夠因此判斷,一個團隊是應該團結在一起,還是勾結在一起?是彼此擁有獨立的人格,設立彼此間的界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還是靠互相拉扯、互相製約,捆綁在一起?

比如電影《投名狀》,是周而不比,還是比而不周?

《投名狀》是非常典型的“比而不周”,三兄弟間彼此缺乏信任,靠逼迫對方殺個人,就能結盟了,以為手裏握著對方殺人的把柄,就能在一起“幹大事”,這就是小人的做法。所以到最後,所謂的“兄弟”互相殘殺,這就是小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