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什麽情況下可以表達心中的想法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在前文提到過,子貢是孔子身邊最富裕的一個學生,很敬仰孔子。子貢問孔子什麽是君子,因為老師總是提到“君子”,子貢想知道,君子的表現到底是什麽。

君子如何界定呢?其實不容易界定。讀《論語》這麽多遍以後,我的感受是,君子與小人其實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很難確切地評價某個人是君子,某個人是小人。我認為在孔子的理解裏,君子和小人也隻有一個模糊的界限,或者說,君子跟小人是人生的兩種狀態。

每一個人體內都有兩種不同的狀態,有小人的那一麵,也有君子的那一麵。隨著人生不斷的成長,我們要減少小人的成分,增加君子的成分。

小孩子的行為,基本上都符合小人的表現。“小人黨而不群”,小孩子就喜歡結黨營私,喜歡和小夥伴拜把子、稱兄弟;“小人比而不周”,小孩子喜歡拉幫結派、互相內鬥,比如“我不跟你玩”“我們大家不跟你玩”;“小人喻於利”,小孩子互相**,“我給你一塊橡皮,你給我寫作業”……因為是小孩子,所以你覺得很可愛,但這些其實就是我們體內“小人”的部分,是沒有被修訂的那種狀態。

有一位爸爸曾經跟孩子講,每個人的體內都有兩隻小動物,一隻善良的,一隻凶猛的,這兩隻小動物不斷地互相爭鬥。所以,有時候你想成為一個好人,有時候你想成為一個壞人……孩子趕緊問,最後誰贏了。爸爸說,你喂養哪一隻小動物,哪一隻就贏了。

那麽,我們是選擇支持體內善良的部分,還是支持體內凶猛的部分呢?

我的兒子嘟嘟在兩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很叛逆,情緒暴躁,還有暴力傾向,見到誰都打,打完還哭,有時把別人臉抓破了,他自己卻哭了。我們家裏人都很著急,甚至想著要不要揍他一頓。

我說不用。有一天,機會來了,在嘟嘟情緒穩定、很放鬆的時候,我把他抱在身上,對他說:“嘟嘟,你知道嗎,你身體內有一個小天使,有一個小魔鬼,他們在打架呢。”

他問:“什麽是小天使?”

我反問:“你想想看,你什麽時候是小天使?”他回答:“我現在這個樣子就是。”

我說:“對。那什麽是小魔鬼?”

嘟嘟想了想說:“我昨天打阿姨的時候,就是小魔鬼。”

我問他:“你看你也知道什麽是小魔鬼,你希望誰贏?”

他肯定地回答:“我希望小天使贏。”

我說:“那你要多幫幫小天使。”

我和嘟嘟談過這一次話之後,他的叛逆期很快就結束了,再也沒有動不動就打人。

這段談話是有心理學依據的。大人要讓孩子跳出來觀察他自己,隻有他跳出來,他才能夠看到自己的行為,判斷自己行為的好壞。如果不能跳出來觀察自己,他會覺得被某一種情緒帶走了,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麽要打人,自然無法掌控自己。

大人要告訴孩子:你是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你可以跳出來觀察自己,看看是想幫小天使還是小魔鬼。

一般來說,孩子就會讓小天使出現,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君子和小人,是我們體內的兩種狀態,我們喂養誰,誰就能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不必去譴責別人是小人,也不必標榜自己是君子,我們要做的,是去抑製自己體內小人的成分,更多地喂養君子的成分。

關於如何成為君子,孔子回答的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也就是“行勝於言”。你先把事做好了,再慢慢跟別人說;說了以後,你還要接著做,實現自己說的話。

為什麽孔子要對子貢說這樣的話呢?我們要先了解這段對話的背景。可以聯想一下,子貢作為經商之人,一定非常善於說話,在特定的場合,可能忍不住就會暢所欲言,甚至說大話。孔子知道這樣不行,這不是“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提醒子貢“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種體現,孔子希望他在語言上更加謹慎。

那麽在今天,我們也必須如此嗎?

其實不一定。我覺得未必要將自己的想法統統藏在心裏,因為在現代社會,溝通是很重要的。有時候,我們需要將自己的想法提前表達出來。

舉個例子,愛迪生為什麽能成為偉大的發明家?當時不止他一個人發明電燈,很多人都在研發電燈。愛迪生與眾不同的是,在電燈發明以後,讓所有的家庭感覺到蠟燭是非常昂貴的。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電燈與自己的生活無關,因為電燈需要電,誰來供電?電一定很貴吧?

愛迪生有遠見地說,未來點蠟燭的都是有錢人,電燈則是每家每戶必備的。他用自己的夢想打動了一群人,他們組成了團隊,一起實現了這個目標。看看現在,電燈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最常見的東西,而燭光晚餐則是昂貴的。

如何打造指數型組織?第一步就是先把偉大的夢想說出來,給團隊構建願景。

這不符合孔子提倡的“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由於時代的不同,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資源越來越多,自然無法完全照著孔子說的做。

一個人先說出夢想,就可能會得到更多資源上的支持。我們能夠做到的是“信近於義,言可複也”。可以先把自己想的事情說出來,但說話得合於義,心中要有把握,能夠信守承諾。

孔子若是能夠理解我們現代的生活,想必也不會責怪。而且,這句話發生在孔子與子貢之間,孔子之所以這麽說,本來就是由子貢特殊的職業身份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