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恭、儉、讓:每天都應當做好正向積累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段話很有場景感,也是《論語》中非常有名的一段對話。

子禽是一個窺探者,他在《論語》中每次出現,都是在提問,而且問的都是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問題。他總覺得孔子並沒有特別了不起,所以他經常會從實用主義的角度提問。

子貢是與孔子比較親密的學生。子禽問子貢,大意是說咱們夫子到了一個國家,比如說到了鄭國,到了衛國,到了齊國,總有當權的人與他商量國事,提出當下社會的矛盾,讓孔子出主意治理。那麽,這是孔子求的,還是別人主動拜訪他的?

換成當下的說法,就是孔子的背後是不是有個公關團隊在運作、在宣傳?不然為什麽大企業家都喜歡拜訪他呢?這是孔子自己主動追求的,還是人家真的崇拜他,給他的權利?

子禽的發問,讓我們看得出來,他遠沒到孔子的境界,才會產生這樣的不理解。

如果你是子貢,應該怎麽回答?

如果子貢說“夫子從來不求人”,這是真話嗎?可能並不完全符合事實,孔夫子如果不曾有求於人,何必周遊列國。所以子貢不能直接說夫子不求人。

如果子貢說夫子就是在求人,到處找門路,那也不對。孔夫子並不是這樣的人。

子貢是一個外交家,所以回答得恰如其分,他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意思是夫子得到別人的尊重,讓別人願意向他請教,與他商量國事,靠的不是行賄受賄,也不是拉幫結派或者自吹自擂,夫子不做這些事。

夫子是溫、良、恭、儉、讓。溫指的是溫和、不走極端。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出名靠的是發表極端言論。還有人認為,想要出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罵人,誰火罵誰。因為你沒名氣,而對方有名氣,罵到最後大家都認識你了。

曾有人出主意,說如果“樊登讀書”知名度不夠高,就應該去樹觀點,找一個對標對象對打,品牌就是這麽對打出來的。比如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競爭,打著打著就出名了。我當時就想到子貢的這句話,我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樊登讀書”不能做那樣的事,那有悖我們的原則。何必非得樹一個極端的觀點,給自己貼一個大標簽呢?何必要那麽強的傳播力度呢?孔夫子永遠是不疾不徐,慢慢地表達自己的理念。

良指的是善良。一個人對他人和藹,不願意與人為敵。

恭指的是謙恭,不說大話,遇事不必稱“我肯定搞得定”。孔子周遊至衛國,衛靈公問陳,也就是問打仗怎麽打。孔子說:“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也就是說,打仗這件事情我從來不會,我隻會研究祭祀那點事。

這就是恭,不會的就說不會。

儉指的是儉樸,不奢華、不做作。出行時不必非要帶一大堆保鏢,帶一隊人馬。有一些講成功學的老師,每次上台之前,都是很多人在兩邊,手拉手護送著前行。其實,未必有人撲上來找他合影,何必這樣?

讓指的是謙讓。孔夫子很少跟政敵發生尖銳的矛盾。每當他在某個地方待不下去時,比如有人詆毀他、指責他,或者有人不信任他,他二話不說,立刻就走,奔往下一個地方。孔子是一個有自己生活節奏的人,他並不希求什麽東西。

談到此處,涉及一句中國古人的修身格言:“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孔夫子的行事風格,就是“君子居易以俟命”,每天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保持溫良恭儉讓,這是做事的原則,至於能得到什麽,自有命,這是君子之為。

“小人行險以僥幸”,就是小人喜歡走旁門左道。比如有些公司在宣傳品牌時,總想著能不能運作一下,能不能想個辦法炒作一下,能不能來個事件營銷。這樣,風險就會很大。

湖南的嶽麓書院有一副著名的對聯,其上聯提到:“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這句話也印證了“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的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麵對是非,自我審視、謹慎判斷就好了。盡心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不必理會外界的毀譽褒貶,至於得失成敗,則安然接受。

其實,孔夫子的人生不比別人過得糟糕,他做成了那麽多了不起的事,在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得到的東西也許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多,但是他依然沒有違背自己的原則。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中有段很有意思的台詞。

湯師爺問:“你是想站著,還是想掙錢呢?”意思很明確,要麽掙錢,跪著;要麽站著,不掙錢。

張麻子連想都不想,說:“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

孔夫子做的,就是堅持站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孔夫子提醒我們:這個世界上你要做成一些事情,要把尺度放大,把視野拉遠。周遊列國讓孔子有了更加豐富的經曆,所以他不必違背自己的原則,溫、良、恭、儉、讓也照樣得之。

所以最後子貢說:“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夫子這種求的方法,不是跟其他人的求法不一樣嗎?子貢用這句話,在替孔子回答子禽提出的問題。

關於這一段,如果我們真的聽明白了,就會知道應該怎麽去做事。這句話對我的影響也很大。

我們要不斷地充實自我,隨順因緣。每一個人能做的事,是每天讓自己有正向的積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除此之外的很多事則要順其自然,因為沒有那麽重要。

外在的欲望沒有止境。擁有多少物質才算足夠,擁有多大的名聲才能到頭?

這都不好衡量。

而溫、良、恭、儉、讓的行事原則,是一個人本身最具價值的部分。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出賣我們心底的東西。君子愛財,君子愛名,都要取之有道。

孔夫子的處世原則,也印證了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如果你急吼吼的,什麽事都要爭先恐後地去爭,像蘇秦、張儀那樣,即便佩六國相印,到處遊說,最後下場也並不好。一個善爭的人,內心往往會焦慮,會走偏門,做很多動作變形的事,樹立很多的敵人。

實際上,孔夫子所做的事,是目光更長遠的事,這跟老子的原則也是一樣的。

最後,希望我們一起將這句話默念一遍:“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