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強化學習
“現在這杯‘咖啡杯’裏,以你們為核心,團結世界所有同方向的科學家,淡化工卡文化。如果那些科學家做出了跟你們同樣的貢獻,那麽就要給他們同樣的待遇。我們可以試試人才‘眾籌’,就是特優秀人才快進、快出,不扣住人家一生。不求他們歸我們所有,不限製他們的人身自由和學術自由,不占有他們的論文、專利……隻求跟他們合作。我聽說,有的部門與美國大學教授合作,還提出很多附加條件,不要這樣做。我們去支持大學裏的教授,喝杯咖啡溝通溝通,聽聽他的講話,理解他這篇文章的意義,就能得到很大啟發。你們晚上沒有事,也可以看看生物等這些跨學科書籍。雖然不能去創造發明,但可以增強對其他學科的理解。當其他學科的專家跟你聊天時,你就能感知他學問的價值用途。
“雖然有些教授本人不會到我們公司工作,但是他下麵有很多博士,可以吸納進來。這些博士理解教授的科學研究,而且跟老師有技術往來,也把我們與教授連接起來了。我們出現了成功,注明是來自這個老師的成功,也可以分享成功。名和利雙方各隻收獲一條,兩者不矛盾,不就成為合作夥伴了嗎?”
這是任正非提出來的關於“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觀點,這個觀點的核心就是知識的學習和吸收,而學習恰恰是華為過去30多年來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如果對華為的發展進行分析,就會發現華為基本上都是在學習中發展起來的:學習帶來了華為的發展,而發展又刺激了華為進一步強化學習的意識。按照任正非的話來說,技術研發是無法學習到的,因為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會將核心技術或者關鍵技術免費教給你,即便交了學費也不一定就會獲得這些技術。考慮到西方國家對中國由來已久的技術封鎖,華為在技術研發方麵隻能自力更生。但是管理和文化卻可以學習和吸收,可以堅持從國外的先進體係中獲得營養。
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任正非和華為的成長軌跡完全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華為不是一下子變大的,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整個成長過程都是在不斷學習中度過的。在這些方麵,華為學習的對象有很多:英國、日本、德國,甚至是印度,都曾是華為重點關注和學習的對象,但最重要的學習對象還是美國,可以說美國是任正非最看重的國家,也是他最敬佩的國家,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人的管理思維和文化氛圍是其他國家很難比擬的。在談到華為與美國的關係時,任正非總是毫不猶豫地承認華為就是美國的學生,正是因為從美國身上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才有了華為現在的樣子。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華為就多次向美國取經,在企業文化建設以及管理體係打造方麵,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IBM公司、Hay公司、蘋果公司、穀歌公司都曾讓華為受益匪淺,像流程控製和流程管理、代表處鐵三角體係、扁平的組織管理模式、分權與崗位輪換製度、末位淘汰製等一係列製度都是從國外學習和吸收的。最重要的是,華為從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美國開放的、民主的、自由的發展環境,這一點對華為文化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華為人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濃厚的學習文化。
任正非本身是一個喜歡學習的人,他的辦公室裏放著各種各樣的書,有空的話他就會拿出來閱讀和分析,平時出差的時候,他也喜歡看書。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幹部和員工看書,要求所有華為人養成學習的好習慣,這也是他創辦華為大學的一個初衷。在任正非看來,隻有學習,才能接觸更多的新事物,才能掌握更多的新理論,也才能夠吸收更多更新、更好的經驗。
很多大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陷入停滯的怪圈,這種停滯往往和企業開始變得自大、封閉有關:他們喪失了原先那種拚搏的精神和競爭意識,失去了原先那種學習的狂熱;他們不願意接受新事物,不願意相信新技術,不喜歡嚐試一些新的理念,更多時候龜縮在自己建造的城堡裏自娛自樂。當一家公司不再學習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不再進步,而在現在的競爭環境中,所有企業都處於不進則退的狀態。
華為一直都在避免陷入停滯的狀態,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而學習本身就是奮鬥文化的一種體現,真正的奮鬥者一定會主動吸收更好的知識,一定會主動融入國際大家庭中去接觸更寬泛的知識體係。
不過華為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采取的策略是,先讓自己適應外來的文化和知識體係,等到適應之後,再開始想辦法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變革,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做出完善和改進,形成最適合自己的管理體係和文化體係。正是因為能夠發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體係,華為才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汲取那些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