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貫之的奮鬥者文化

華為一直都在提倡奮鬥者文化,在華為公司,隻有奮鬥者才會得到應有的尊重,才能夠獲得應有的報酬,比如在2019年“雙十一”期間,當大家還沉浸在網絡購物的狂潮中時,華為公司宣布拿出20億元獎勵華為9萬多的員工,以表彰和慰問那些自從5月份受到美國製裁以來依舊努力奮鬥的員工。華為的獎勵行動恰好體現出了華為公司對於奮鬥者的尊重,恰好體現出了華為公司鮮明的奮鬥者文化。

這些年來,任正非一直都積極鼓勵員工去奮鬥,而且最好去一線奮鬥。無論是在最初的發展階段,還是如今的領先位置,任正非始終堅信隻有不斷奮鬥,才能確保華為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他認為每一個華為人都要承擔起責任,要勇敢去當英雄、去當幹部,帶領華為變得更加強大。

“你們要激勵好兒女上戰場,二十幾歲為什麽不能當將軍?我要是跟你們一樣年輕,我二十幾歲保證能當將軍。大學畢業就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工作,我就去蘇丹。我在電腦裏麵下載滿了所有的網絡標準,而且把陳海燕搞的工程表格也全都下載下來,那我去建一個基站,我剛大學畢業嘛,我隻建一個基站,周末就請師傅吃飯,‘師傅,今天中午我請你吃碗豆腐,這個基站是啥意思’,師傅說的我全部記下來,晚上我就寫心得、寫總結。半年後,就能管一站群,我再學再總結,大站群我就用歸納法來處理,找出規律來,難道我還不能當將軍嗎?當軍長和連長沒有本質區別,隻要當過連長的人,一定能當軍長,但是沒有當過連長,直接從參謀下去當個團長的人一輩子當不了軍長。戰場槍一響,不死就是將軍,死了就是英雄。怕死鬼就回家去好好過日子。”

在很多公司,奮鬥並不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很多企業家和管理者隻看重能不能招到人,這些人能不能踏踏實實留在公司裏上班,卻從來沒有想過如何讓員工去奮鬥。任正非曾經說過:“人生出來最終要死,那何必要生呢?人不努力可以天天曬太陽,那何必要努力以後再去度假曬太陽呢?如果從終極目標來講,覺得什麽都是虛無的,可以不努力,那樣就會產生悲觀的情緒。我們的生命有七八十年,這七八十年中努力和不努力不一樣,各方麵都會不一樣的。在產生美的結果的過程中,確實充滿著痛苦。農夫要耕耘才會有收獲;建築工人不懼日曬雨淋,才會有城市的美好;沒有煉鋼工人在爐火旁熏烤,就沒有你的瀟灑美麗,沒有你駕駛的汽車,而他們不再需要什麽護膚品;海軍陸戰隊員不進行艱苦頑強的訓練,一登陸,就會命喪沙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想各位考上大學,都脫了一層皮吧……所有一切,沒有付出,是絕不會有收獲的。鮮花的美麗,沒有肥料,以及精心照料,是不可能的。”

奮鬥不僅僅是為了企業的發展,更是為了個人的發展:奮鬥可以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工資和獎金,可以給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打好基礎,可以讓自身的價值得到實現。因此,人們有理由去奮鬥,有理由對自己未來的生活負責。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時代給任何企業包括華為都打開了一個強大的機會窗,任何人都需要更加努力,需要拿出更大的拚勁,爭取將全世界的科學家、全世界的工程師、全世界的企業都團結起來,一起迎接這個新時代。任正非希望華為能夠站在整個社會發展的潮流和大局上看待技術進步,不要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私心,而應該以共享的心態麵對一切,應該拿出更大的奮鬥精神,勇敢麵對即將到來的東西,這才是真正應該去做的,也是華為奮鬥者文化的重點體現。

在任正非看來,一家企業要想實現基業長青,要想在未來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內都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就需要員工時刻保持強大的競爭意識和奮鬥精神,需要所有華為人保持初心,拿出最好的狀態去迎接新的時代。

不過奮鬥者文化的重點不僅停留在奮鬥的態度上,還在於奮鬥的結果,因此在發揚奮鬥者文化的時候,華為還對不同奮鬥層次和奮鬥水平的員工進行了分類,比如2011年4月,任正非在一次內部討論中,直接將公司職員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普通勞動者,第二類是一般奮鬥者,第三類是有成效的奮鬥者。

(1)普通勞動者隻負責按照指令工作,工作對他們來說隻是一種維持生計的手段,因此他們在工作中缺乏動力,也無法創造更大的收益。

(2)一般奮鬥者比普通勞動者好一點,至少這些人擁有自己的目標,而且對工作認真負責,擁有較強的積極性。

(3)卓有成效的奮鬥者往往擁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對待工作非常認真,會將公司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對待,平時會嚴格按照指令執行任務,並且還會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可以主動為公司創造額外的價值。

這三個層次的劃分,實際上指出了華為奮鬥者文化的精髓,那就是所有的奮鬥不能出工不出力,而要以業績考核作為價值衡量的標準。隻有那些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奮鬥者,才值得公司重點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