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人要發揮工匠精神,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2012年上半年的時候,華為公司曾經推出了智能手機P1,之後又發行了D1,並希望借助這兩款手機進軍中高端手機市場。可是由於倉促推向市場,兩款手機並沒有取得太大的市場反響,手機功能、外形設計、性能體驗都被消費者瘋狂吐槽。大家都覺得這兩款手機的技術打磨根本不成熟,不能如此草率地推向市場。
考慮到華為的戰略規劃,任正非對這件事非常重視,也非常生氣,直接將項目負責人餘承東叫到了辦公室,然後按照網友的意見和批評,逐條列出了這兩款手機存在的缺點,其中大部分都是技術上的不足和缺陷。當時任正非的火氣非常大,覺得餘承東沒有把好技術關,以至於華為手機的品牌形象一下子就被摧毀了,據說他直接將手機摔在餘承東臉上。
也正是這一摔,讓餘承東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在手機技術管理方麵過於隨意了,可以說這兩款手機的失敗是必然的。在這個前提下,餘承東做了兩個決定:第一,直接辭退了內部的研發人員,然後從外界招聘一批更有實力也更有經驗的研發者;第二,他下定決心對手機的整個生產鏈條進行整頓,比如更換了原材料供應商,開始選擇一些質量更好的原材料,還從其他公司挖來了專業的管理人才。至於手機設計和技術研發方麵,餘承東希望讓更加專業的人來接手,還花費重金從三星公司挖來了楊拓。而為了控製好手機的技術水準和質量水準,他直接要求研發人員一定要在研發基礎上不斷打磨,精進自己的技術,所有的環節都要不斷強化和改進,直到讓管理人員感到滿意為止。
而正是因為餘承東狠抓技術管理,要求員工發揮出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得華為手機開始慢慢走上正軌,能夠在技術層麵和質量層麵與那些高端手機品牌進行競爭,而這也為華為手機之後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果將時間放得更長遠一些,那麽任正非很早以前就對華為提出了在技術上精研的要求,他還重點提到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很多日本的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技術卻領先全世界,原因就在於日本人在進行技術研發的時候,不滿足於技術的成形,而關注技術還能進步多少,還有什麽改進的空間,還有多少值得完善的環節。正因為如此,他們總是對現有技術進行精進處理,總是不斷去強化技術的革新,確保整個產品的技術達到更加成熟的水平。在這種工匠精神的作用下,日本的產品成為全世界高科技、高質量的代表,一顆螺絲可以使用幾十年不爛,一台機器可以運轉幾十年不壞。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農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在2018年於四川成都舉辦的中國品牌節上,特別提到了中國當前的技術發展問題:“我們和德國、日本的差距非常大,所以任正非先生講,我們和歐美、日本的差距是三個字,叫高、精、尖。在座的各位要知道,我們今天生產手機也好,生產汽車也好,生產幾乎所有的東西,我們很多最尖端的設備沒有,最根本性最尖端的材料沒有,最尖端的工藝我們沒有。最近參觀很多廠,包括幾家手機生產廠,包括電池廠家,基本上都有一些實現自動化的生產線,但是大家去看一看,在那些自動化生產工廠裏麵,都是誰的設備呢?包括華為的手機生產廠,裏麵的機器手,大部分都是國外品牌。”
任正非曾經在多個場合談到了華為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問題,其中關於高精尖技術的話題是最多的。中國缺乏高精尖產品,一方麵是因為技術底子不厚,加上外國的技術封鎖,所以在技術上實現突破比較困難;另一方麵的原因則在於很多中國企業盲目求快,對於技術研發缺乏耐性,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至於技術的進步非常緩慢。
華為公司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在技術創新領域也足以與那些頂級的科技公司媲美,但華為人的工匠精神還不夠強大,還無法像德國人那樣嚴謹,也沒有日本人的精益精神。在腳踏實地搞研發的同時,華為人還需要變得更加專注。比如有一次,華為在測試某款手機攝像頭的致損率時,發現了當手機掉在地上時,攝像頭隻有三千分之一的概率摔壞,這樣的致損率在整個市場上來說並不高,很多企業生產的手機比這要高不少。但任正非並不滿意,覺得華為有必要繼續改進工藝標準,提升攝像頭的防摔抗摔技術,所以在那之後華為又不得不投入幾百萬美元繼續進行改進和測試。
對於華為公司來說,要想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不僅要研發出更多的新技術,還要在技術精度上下苦功夫,在細節上進行打磨,讓技術日臻完善,這樣才能獲得客戶的認同。就像同樣是研發手機一樣,雖然同樣擁有出色的攝像技術,同樣擁有性能強悍的芯片和出色的材料,但是對於那些精益求精的品牌來說,它們的手機可能攝像技術更加完善,芯片性能輸出更加高效,外形設計和材料研發更加合理。技術的嚴格管控、提升和完善,使得對手機的體驗完全不同,自然而然,手機品牌的影響力也就不同。在其他方麵,也是一樣,華為需要強化技術管理,以更加積極的心態來提升技術的使用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