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人口紅利是錯誤的,生產方式將走向人工智能
隨著人工智能逐漸發展,任正非大膽做出預測,未來二三十年,全世界的工業格局會再次發生明顯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將會完全出現人工智能代替人工的生產模式,這樣商人和企業家就根本不用麵臨工會的壓力,不用為員工罷工感到煩惱,也不用因為一些員工的社會福利問題而頻繁增加成本。機器人最終會搶走人們的飯碗,而企業和國家的工作效率會得到快速提升,效益會成倍增加,也許依靠機器人就可以養活整個公司。
另外,那些堅持人工化的公司會集中出現和轉移到東南亞、南歐、拉美等勞動力非常多且非常廉價的地區和國家,這種轉移基本上都在利用最後的一點人口紅利。而對於華為來說,依靠技術才是發展的出路,因為社會的生產方式始終都在走向人工智能。盲目利用人口優勢和人口紅利的做法是一種短視行為,華為以及中國需要迫切強化教育,避免陷入人口紅利的危機當中,從而失去發展技術的好機會。
任正非曾經談到了公司內部有幾萬派往海外的員工不願意回國,因為回國就意味著孩子的教育會成為一個大問題,因為在中國由於人口多,加上資源分配不平衡,孩子很難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而在國外,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製,孩子完全有機會進入最好的學校學習。可以說人口紅利不僅讓生產效率降低,還嚴重影響了國家資源的分配,尤其是對教育資源的分配,這會影響到下一代的發展和國家未來的發展。
聯想到珠江三角洲製造業遭遇到的一些問題,就不難理解任正非的話。在此前的20多年時間裏,珠江三角洲都是中國製造業最興旺最密集的地區,很多大中小企業都在這兒生存,而當時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多,外來的打工者為這些企業的生存提供了基本保障。可以說,大部分製造業企業都是依靠當時的人口紅利存活下來的。而當房價、人工工資上漲之後,人口紅利開始消失,很多企業開始經營困難,要麽就直接關門轉行,要麽就選擇直接退出珠江三角洲,去東南亞其他勞動力更密集、更廉價的國家。
而從根本上來說,盲目利用人口紅利本身就是錯誤的。一家企業最終還要依靠技術來生存,需要借助現代化的技術和機器來完成人力勞動,單純依靠人多已經無法支撐起企業的發展了,更不能保證企業走得更遠。華為公司曾經也是一家依靠人口紅利發展的企業,雖然華為依靠工程師紅利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可是任正非很快就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才是更先進的生產力,尤其是隨著5G的發展,華為更需要擺脫對人力資源的依賴,更多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讓機器人加入流程中,可以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畢竟一個機器人的效率可能抵得上幾十個員工。對於那些勞動力短缺的發達國家來說,人工智能的作用更能夠凸顯出來,因為依靠人工智能這種先進的生產方式,發達國家可以有效填補勞動力短缺,並在短時間內成長為工業大國。
這種情況在工業革命之後已經得到了證明。在農業社會和手工業時代,人們的勞動效率普遍不高,但是工業革命帶來了機器,機器引發的革命直接讓效率大幅得到提升,就像挖土機一樣,一台挖土機的工作效率完全比得上幾十個勞動力。在人工智能時代,效率隻增不減,比如過去需要20個工人在一條生產線上控製好流程,但現在隻要一個人控製機器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且基本上不會出錯。
任正非曾經算過一筆賬,假設依靠人工智能,一個人能代替過去10個人的工作,那麽加拿大就會直接變成3億人口的工業大國,而瑞士也會變成8000萬人口的工業大國,德國則會變成8億人口的工業大國。而且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效率還會不斷提高,一個人可能會替代過去幾十個人,甚至上百個人。
正因為如此,任正非對人工智能非常看重,他也希望華為可以跟上時代的腳步,把握時代發展的機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改變生產方式,以此來提升華為的競爭力。而在這一方麵,華為一直都表現得很不錯,比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華為在非洲市場上的工程師每天都需要設計4個站點,這樣的工作效率已經非常不錯了,可是隨著研發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人工智能裝置,一個工程師每天能夠設計1200個站點,就因為這項技術,華為直接減少了市場上的1萬多名工程師,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又比如2020年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嚴重影響了全國企業的發展,很多企業在2020年3月份都沒有複工,生產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華為並不擔心這樣的事情,任正非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談到了華為的手機生產線,說基本上都是自動化完成的,依靠著人工智能係統進行控製,而且生產線上每隔20秒鍾就可以生產出一部手機。而這樣的生產線在未來隻會越來越多,那個時候的華為根本不用在生產線上安排員工,人工智能會控製好一切。
在超級計算、大數據存儲方麵,人工智能的優勢更加明顯,這些事人力幾乎很難完成,隻有人工智能才會實現效率的翻倍和提升。多年來,任正非始終都在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性,強調人工智能對未來生產方式的改變,並且他也希望華為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來武裝自己,提升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