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鳳的地方築巢,而不是築巢引鳳
人才一直都是華為賴以生存的要素,那麽該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把握人才和發揮出人才的最大功效呢?在過去,華為堅持引進來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從全國各大高校招人,從全球範圍內招聘各種人才,將所有的人才都集中到深圳這個大本營來。但事實上這樣做往往會給受聘者帶來一些不便,而且完全不利於華為在國際市場上的開拓。作為一個想要成為全球第一的科技公司,華為更希望的是進行全球的人才布局,就像它在全世界範圍內建造的科研中心和其他研究機構一樣,都是就地取材的典範,因此這些年華為改變了自己的人才引進戰略,並且提出了要“把能力布局在人才集聚的地方”的口號。
這個口號的本質就是讓機構跟人才走,而不是像過去一樣讓人才跟著機構走。之前華為會將心儀的人才招到中國來工作,這些人才往往麵臨著遠離家鄉、遠離家庭、遠離朋友的困擾,還要承受文化差異、生活差異帶來的各種問題,這樣容易使他們的工作狀態受到影響,導致過去有很多外國優秀人才最終因為家庭原因而離開公司,即便是國內的一些人才也常常因為遠離家庭和親人而選擇辭職。大量人才的流失引起了華為足夠的重視,華為開始對組織機構的一些製度和流程進行調整,並直接選擇圍繞人才來打造隊伍的新型模式。比如歐洲很多地方都存在優秀的工程師和研發人員,那麽華為就選擇在巴黎或者倫敦等大型都市成立研發中心。俄羅斯的科學家非常擅長數學,那麽華為就在俄羅斯的某些城市建造數學研發中心。印度的計算機人才很多,華為就選擇在印度的一些城市建造研發機構。華為在全世界建造的科研中心和研發隊伍,都是圍繞人才打造隊伍的重要體現。
任正非說過:“過去的方針是砸錢,芯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但又有多少人還在認真讀書?光靠一個國家恐怕不行,雖然中國人才濟濟,但還是要(麵向)全球尋找人才。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為什麽我們不能擁抱這個世界,依靠全球創新?”
2010年,華為在加拿大建立了華為渥太華中心,這個研發機構位於加拿大渥太華的卡納塔地區。許多人都非常好奇:為什麽會將這樣重要的研發機構建立在加拿大呢?即便是2019年加拿大與華為發生了很大的摩擦,任正非為什麽仍舊堅持要在加拿大增加研發機構,增加投資力量?
原因很簡單,加拿大的渥太華擁有世界級的IT精英和學術機構,而且影響力覆蓋著整個北美地區,就地理位置和研發環境來說,加拿大比美國更適合建立研發機構。多年前,加拿大就擁有北美最大的電信公司之一——Nortel(北電網絡)。北電網絡在巔峰期曾經依靠通信光纖技術引領通信潮流,這家公司的市值更是占整個加拿大股市市值的40%。雖然北電網絡倒閉了,但是旗下眾多高級科研人才被華為順利收歸麾下。除了擁有豐富的技術底蘊和人才,能夠與加拿大的重點大學建立合作關係也是華為最看重的,畢竟隻要這個科研機構仍舊存在,華為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加拿大人才,或者也可以吸收大學中那些先進的理論知識。
如果華為堅持在國內建造研發機構,那麽人才的應用就會被限製在國內,想要在國外吸收更多優秀人才就會變得非常困難。華為要想走向全球化,要想在世界市場上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就要想辦法為世界各國的高級人才提供最優質、最舒服的平台,就要為外國人才設立一個定點的研發機構。
任正非認為,華為應該在有鳳的地方築巢,而不是築巢引鳳,因為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生長環境,鳳凰就可能會變成雞,就像一些歐洲的人才一樣,他們已經習慣了那種自由輕鬆的生活環境,習慣了在慢節奏的生活環境中生活,讓他們來到生活節奏快的深圳,來到壓抑的環境中,就會抑製他們的創造力。雖然也有一些外國頂級科研人員願意來到華為總部上班,但畢竟是少數,更多的科研人才還是需要在國際市場上去爭取的。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國內的人力資源雖然具有性價比高、來源廣、組織紀律性強的優勢,但和歐洲那些老牌強國相比,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劣勢。比如在數學領域,我國的數學發展水平就和歐洲相去甚遠,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中國籍的數學家獲得擁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而僅僅在法國已經有10多位獲獎者了。
雖然商業創新和商業研發不同於純粹的實驗室科研,商業研究需要工程師在效益、難度和成本之間做出妥協,強調時效性,但能夠吸引更多的歐洲頂級人才,本身就會對華為的研發工作尤其是基礎研發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如此,在2017年度秋季校招中,華為在國內的本碩博招聘人數比2016年有較大下降,而且不少參與應聘的學生都表示,與2016年相同實力的學生對比,2017年的學生更難在華為招聘中獲得相同的評級。與此同時,華為在歐洲的研發中心每年都在擴大招聘規模。當地的大學以及企業中的人才相比於國內,似乎更容易在華為公司找到工作。經過多年的布局,華為在國外建立的研發機構數量已經超過了國內,而更多的外國高級科研人員也能夠依據地理優勢在這些科研機構內紮根,這是符合華為在國際市場擴大發展的戰略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