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從來不用完人

在某一次采訪時,主持人提到了完人的話題,覺得任正非就像一個完人。對於這一點,任正非坦言自己並不是完人,也不喜歡完人。在公司用人的原則上,他重點強調了“絕對不會聘用一個事事追求完美的完人”“華為從來不用完人,如果一個人總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沒有希望”。在任正非看來,一個完美的人本質上就是一個沒用的人,他將自己包裝成一個沒有什麽缺點的人,那麽他的精力也就無法集中用來提升自己的優勢,這樣的人看起來各個方麵都很均衡,其實根本沒有什麽優勢可取。一個人如果有缺點甚至缺點很多,那麽公司在用人的時候就可以好好觀察一下這個人,看在哪方麵能重用他。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華為的人才管理體係中,始終重點把握那些擁有某一特定技術優勢的人,把握那些擁有出色個人能力的員工,將所有有優勢的員工集合在一起,打造一個強大的團隊,而不是讓一堆完人聚合在一起。這種追求極致與聚焦專業的人才觀確保了華為能夠在專業領域越做越好,越做越強,越做越大,並且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許多人曾經對任正非談過木桶理論,談過公司的長板與短板是什麽。木桶理論認為,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木桶上最短的那一塊板,哪怕其他的木板再長,木桶裏的水也會受到短板的製約。木桶理論也叫短板理論,這個理論主要是強調均衡思想,強調企業或者個人對劣勢和不足之處的補充,以免在競爭中被對手抓住弱點。

但是在任正非看來,短板理論更適用於工業時代,在全球互聯時代,並不適用,因為隨著競爭日益激烈,企業或者個人要想脫穎而出,就需要想辦法凸顯出自己的優勢,如果執著於搞均衡,執著於想辦法彌補自己的短板,那麽將會造成資源的全麵浪費。任正非一直都在反對盲目的補短板行為,在他看來,任何一個企業或者一個人沒有必要將所有的缺點都消除掉:“我就是最典型的,就是短板不行。我在家裏經常太太、女兒都罵,這個笨得要死,那個笨得要死。我這一生就是說短的,去你的,我不管了,我隻做長我這塊板,讓我再拚一塊別人的長板,拚起來不就是一個高桶了?”任正非提出了要抓住長板來發展的理論,因為在現有的市場中,長板才是決定發展的關鍵因子。

在木桶理論中,木桶的盛水量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但這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木桶是放在平地上的,一旦木桶放在一個斜坡上,那麽決定木桶的盛水量的就可能不再是那塊最短的木板,比如當木桶的最長木板在木桶傾斜的下方時,整個木桶就可以盛下更多的水,這個時候決定木桶盛水量的因素就變成長板了。有人因此提出了一個新的木桶理論,也就是斜木桶理論。老式的木桶理論代表了常規環境下的博弈策略,而斜木桶理論則是不規則條件下的博弈策略。很顯然,新木桶理論更加貼合現實的市場環境,因為我們所接觸的就是一個不規則、不完善的市場,它沒有完善的遊戲法則來支撐和管理,就像一個斜坡一樣。參與者隻有想辦法凸顯出自己的優勢,才能在這個斜坡上站穩腳跟,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任正非認為華為公司就處於一個不規則的市場中,在這個不規則的市場環境下,華為公司以及每一個華為人都要善於製造一個斜坡,然後在斜坡上發揮出自己長板上的優勢。比如對自己的人生進行總結,發現自己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挖掘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說任正非一開始的英文還不錯,在大學期間是外語課代表,並且還曾簡單學習了日語,不過在進入部隊之後,外語就生疏了。在出來參加工作和創業之後,他雖然意識到了外語已成為自己身上的一個短板,應該重新拿起來,可就在這個時候,他發現語言天賦並不是自己身上最大的優勢,自己真正最擅長的是對邏輯及方向有很強的理解能力,這些優勢遠遠高於自己對語言的修煉。於是,他放棄了練習外語,將更多的精力投入邏輯能力的培養和強化上,而這樣的選擇直接改變了他的一生,也為中國打造了一個強大的民營企業和民族品牌。如果當時花費精力去學習外語,那麽任正非也許會成為一個外語老師,成為一個出色的業務員,或者市場部經理,但絕對沒有現在這樣成功。

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尋找並將自己置身於一個斜坡上,這是華為人需要重點考慮的事情,也是任正非對所有華為人的諄諄教誨。任正非不希望員工將大量的精力花在如何完善自己的弱點上,而要重點發展和提升自己的優勢,善於研發的就要繼續在研發領域學習和奮鬥,善於搞市場的就要努力在市場營銷中接受鍛煉,善於物資調配工作的人,就要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調配水平。此外,任正非一直都希望公司可以幫助員工挖掘並發揮出自己身上的優勢,並為員工提供一個強大的施展平台,這樣才能夠幫助員工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