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強人所難
強人所難是如何讓交流變成暴力的呢?
有些句式時常出現在我們身邊:你應該,你不應該,你必須……這些話一旦說出口,暴力就出現了。
很多中國家長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於是不停地說:你應該這個時候學習,你不應該再玩iPad……事實上,家長越強迫孩子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就越容易變成暴力溝通。
其實暴力是無處不在的。有一本書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書裏說,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暴力逐漸減少的曆史,雖然現在暴力越來越少了,可直到今天,暴力依然留存在我們的基因裏。
在盧森堡看來,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不經意間的表情,都可能會是引發暴力的罪魁禍首。所以,如果隻是簡單地掌握了一門說話技巧,那並不能讓你的生活有所改變。換句話說,一個對世界充滿惡意的人,看什麽都不會順眼,一個懷著這種仇恨心態的人,在生活中肯定是經常陷入暴力溝通的。但千萬別忘了,如果你在被暴力威脅,還有一句話更重要: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溝通隻是一種表達的方式,當一個人總是陷入暴力衝突當中,問題的關鍵有可能不在於他說話的方式,而在於他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看法。
有時候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會引起暴力衝突。比如,你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工作比較細致的人,忽然有一天做錯了一件事,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會非常自責,對自己產生暴力:“我真是個廢物,我真傻,我怎麽連這個事兒都做不好?”
其實理性分析,沒有人可以把工作做到萬無一失,誰又能永遠不犯錯呢?但你一旦說自己傻,說自己是個廢物,這個標簽一貼,你對自己的看法就是冷酷的、苛刻的,重要的是暴力的。一個人總對自己這樣,那麽對朋友、下屬也容易這樣。很多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的人,往往容易造成兩個結果,要麽把自己逼瘋,要麽把別人逼瘋。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們終生要學習的事情。
這裏有個很重要的話題可以探討,就是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我覺得兩者都有,但這一切取決於你相信什麽。在盧森堡博士看來,一切暴力行為的背後,其實都隱藏著“性本惡”的價值取向。如果你認為人的本性是醜陋的、可惡的,那麽你自然會用相應的暴力方式去應對。這時你就會陷入暴力當中。但當你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積極的,那麽你就會用相應的溫柔的方式去應對,自然也會離暴力因素越來越遠。你自己就是生命的鏡子,你看到了微笑,是因為鏡子前的你,正在微笑。
怎樣對話才能避免暴力溝通呢?下麵我要講的是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我曾經參加過一次加拿大作家協會的交流活動,有一個哥們兒特別有意思,他的電腦屏幕上顯示著英文的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以此來提醒自己說話的時候一定注意。
我們先聲明,這四條雖然簡單,但改變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大量的時間修煉和訓練。
這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1.觀察。
首先,我們一定要區分觀察和評論。觀察就是觀察,從客觀的角度。評論不一樣,評論是從自己的角度,而且評論多半包含著批評。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例如,它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這需要長時間練習,我摘抄了《非暴力溝通》裏的幾個經典例子:
(1)“哥哥昨天無緣無故對我發脾氣。”“無緣無故”是評論,此外,我認為說哥哥發脾氣了也是評論。他也可能隻是感到害怕、悲傷或別的。
(2)“昨晚妹妹在看電視時啃指甲。”觀察。
(3)“開會時,經理沒有問我的意見。”觀察。
(4)“我父親是個好人。”我認為“好人”是評論。應該這樣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含任何評論:“在過去的25年中,父親將他工資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給了慈善機構。”
(5)“邁克的工作時間太長了。”我認為“太長了”是評論。應該這樣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含任何評論:“本周邁克在辦公室工作了60小時以上。”
(6)“亨利很霸道。”我認為“很霸道”是評論。應該這樣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含任何評論:“亨利在他姐姐換電視節目頻道時,撞了她一下。”
(7)“本周彼得每天都排在最前麵。”觀察。
(8)“我兒子經常不刷牙。”“經常”又是評論,應該這樣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含任何評論:“本周我兒子有兩次沒刷牙就上床睡覺了。”
請務必多去訓練一下,觀察和評論一定要分開,這樣家庭生活會和睦很多。
2.感受。
請把感受和想法區分開:感受是自己的情感流露,想法是自己對某事情的評價。
(1)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
在這個句子中,我隻評價了自己吉他彈得好不好,而沒有表達感受。
(2)感受。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為吉他手,我很鬱悶。
作為吉他手,我煩透了。
有機會,要多去建立與自己感受有關的詞匯表,比如開心、沮喪、悲傷、難過……而且要多去使用這些詞,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你老公總是回家很晚,你別總是罵他,應該表達你的感受:你總是12點才到家,我感覺自己很沒有安全感、很孤獨。
3.需要。
所謂需要,就是先分辨出我需要的具體東西是什麽。當我們向別人提出需求時,請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希望他們做什麽——具體做什麽。
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麽,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麽,所以要明確說明,希望他們做什麽。
曾經有一位女士談道:“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三個星期後,他和我說,他已經報名參加高爾夫球比賽了。”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因為這位女士說出了她不想要什麽——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她竟然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麽。
其實她可以這麽說: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我希望你每天可以在12點前回來。
4.請求。
簡單來說,請求就是要請求反饋,這樣才能確保對方準確理解我們的意思。有時,問一句“我的意思您清楚了嗎”,然後,對方表個態就足夠了。我們上課的時候特別喜歡問學生,你懂了嗎?這樣的請求反饋不好,應該問:“我講清楚了嗎?”這樣更親切一些。
有一位老師和她的學生說:“托尼,今天批改作業時沒有看到你的作業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業。放學時,來我辦公室一下好嗎?”托尼咕噥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後,他就轉過身去,準備離開了。這個時候,反饋很重要,老師叫住他:“麻煩你說一遍我剛才請你做的事情好嗎?”托尼回答說:“放學後,我沒法看足球賽了,因為你要把我留下來做作業。”
當對方給予反饋,請表達我們的感激。
如果對方不願反饋,我們也應該去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因為托尼很坦率地做出了反饋,這位老師先向托尼表達了她的謝意。她說:“謝謝你給我反饋。我想我說得不夠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學後,我給你講講我上次布置的作業。”
你看,這樣很親切的一段對話就成立了。
總結一下,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就是非常著名的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我們可以簡單練習一下,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同事把一份商業機密文件隨手放在了會議室,你應該怎麽說?你肯定十分生氣,但請記住不要發火。很多同事和領導特別喜歡發火:你長不長記性?你這是要做什麽?這樣說沒用,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正確的非暴力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剛才給你的重要文件我發現你沒收起來,放在公共會議室了(觀察),我擔心不太安全(擔心不安全——感受),還是請你注意妥善保存(需要),我的意思清楚了嗎(請求)?”這一套下來,人和人的關係就平等了很多。
當然,請記住,非暴力溝通告訴你的永遠不是不要表達你的憤怒。相反,你應該合理表達自己的憤怒,因為在這個互聯網世界裏,許多完全沒有關係的人,都有機會相遇,尤其是有些人本來就是來傷害你的,這個時候,就要合理發泄自己的憤怒。
但切記,不要因為無知,就用言語傷害愛你的人。
最後,我們用魯思·貝本梅爾的一首詩,來結束這一小講: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
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
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使勁看了又看,
但從未看到廚師;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調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著炒菜的爐子——
我看到這些但沒有看到廚師。
告訴我,當你看的時候,
你看到的是廚師,
還是有個人做的事情被我們稱為烹飪?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
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不一樣。
因此,我得出結論,
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
我們將不再困惑。
因為你可能無所謂,
我也想說:這隻是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