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暴力溝通彼此傷害

人和人之間比沒話說更可怕的,是帶有攻擊性的語言。我曾有段時間不知怎麽了,隻要在家裏,就很容易跟爸媽吵架。後來問了身邊的朋友才知道,他們也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經曆:一言不合,就和父母吵了起來。這是因為兩代人溝通時有代溝。

後來我又意識到,我的語言裏充滿著暴力因素。有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就是《非暴力溝通》,我覺得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學會這本書中的溝通方式,學會不傷害別人。

非暴力溝通其實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仔細觀察身邊的人,話語中總是夾雜著暴力溝通。

老公對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點啊?”

老婆對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

老師對學生:“這道題都能錯,你怎麽這麽笨呢?”

上級對下級:“你一天到晚遲到,你是懶癌嗎?”

這些其實都屬於暴力溝通。但凡是暴力溝通都會傷人,甚至會引起肢體衝突。更加遺憾的是,這種暴力溝通傷害的最多的往往是我們自己身邊的親人或者朋友。最愛我們的人,卻被我們傷害得最深。

1984年,《非暴力溝通》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專門指導別人進行非暴力溝通。

什麽是非暴力溝通呢?

非暴力溝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也被稱作“愛的語言”,大家都知道早年甘地在印度發起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即不用暴力反抗,但絕對不服從,可以用暴力對待他們,但他們堅決不合作。非暴力溝通方式正是在印度聖雄甘地的理論基礎上發明的。仔細想來,過去那段容易和家人發生矛盾的日子裏,我的很多話,都是不經過大腦,想怎麽說就怎麽說的,所以很容易傷害到家人。轉念一想,我的家人也同樣是不經過大腦,想怎麽說就怎麽說我,這樣看來,暴力溝通真的存在於每個角落。

非暴力溝通有什麽好處呢?

舉個例子:有一次,盧森堡被邀請去巴勒斯坦做一場演講,大家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直矛盾重重。他一上台,很多巴勒斯坦人就開始罵盧森堡,讓他滾出巴勒斯坦,而他卻不緊不慢,開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跟台下的人交流起來。後來演講結束,台下的巴勒斯坦人還邀請他去家裏做客。所以,良好的溝通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把暴力轉化為愛。雖然做到很難,但可以明確的是,以暴製暴,隻會滋生出更多的暴力。

我在寫《刺》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一條新聞:2019年4月27日,一個趙姓社會青年在陝西米脂三中門口用長刀捅了放學的學生,造成9死10傷。

都是初二、初三的孩子,花兒一樣美好的年華,就這樣凋謝在歹徒的刀下。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趙姓社會青年過去也曾遭受校園暴力,他一直懷恨在心,所以才有了如此瘋狂的行為。暴力滋長暴力,暴力隻會讓世界越來越糟。

最開始的暴力,基本都是語言的暴力。為什麽好好的語言會演變成暴力行為呢?主要有四個原因: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可見,我們的語言是多麽容易攻擊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