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戚與宦官的纏鬥

劉秀之前那些大名鼎鼎的皇帝,在接班人問題的處理上都有瑕疵。嬴政因此而國破家亡,劉邦險些重蹈嬴政的覆轍,劉徹則有驚無險地度過。劉邦和劉徹在接班人的處理上雖然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劉秀也不例外。

劉秀的皇後是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當初劉秀在河北打天下,為爭取實力雄厚的劉揚的支持,才有了這樣一樁政治婚姻。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思想“陰陽結合,事業有成”的實踐。劉秀稱帝後,以劉揚為首的同姓王們勢力強悍,劉秀隻能立郭聖通為皇後,自然而然,兩人的孩子劉疆就是太子。

但劉秀仍心係陰麗華。他覺得對不起陰麗華,他先娶的陰麗華,洞房花燭夜,他因實現人生理想而激動得語無倫次,發誓要給陰麗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如你所知,對於皇帝的女人而言,最好的東西當然是皇後的寶座。可出於政治原因,劉秀食言了。他每天都糾結這件事,一直糾結了十七年。公元41年,劉秀突然宣布廢掉皇後郭聖通,陰麗華成功頂替。和後來的唐帝國皇帝李治(高宗)廢掉王皇後而立武媚娘不同,反對劉秀的聲音極為微弱。這當然是因為劉秀能審時度勢。他看到親王們的實力已大不如前,廢掉親王們扶持的皇後郭聖通沒有風險,更重要的是,帝國那些知識分子官員在他的嗬護和洗腦下,已喪失對國家提出中肯建議的能力。

劉秀廢掉郭聖通,一方麵是人性之善,他發自真心喜歡陰麗華,所以要把最好的東西給她;另一方麵則是更重要的政治考量,他沒忘記西漢帝國初期的呂後專政,一大批外戚和劉氏皇族分庭抗禮,他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這方麵,陰麗華家族的勢力要遠遜於郭聖通家族。很明顯,在他百年之後,如果郭聖通成為皇太後,那就是個雷。

如今雷被排除,他可以安枕於九泉。然而,人有人的計劃,老天卻自有安排。劉秀去世後,劉秀和陰麗華的兒子劉莊即位,是為漢明帝,劉莊繼承了劉秀苛刻的基因,緊盯吏治,東漢帝國進入盛世,其繼承者劉炟(章帝)放棄老爹的嚴苛,用寬厚對待所有人。劉炟是仁慈的皇帝,但政治有時候絕不能仁慈,東漢帝國經過三個皇帝的光明後,迅速陷入黑暗。

劉秀生前最恐懼的是外戚政治,老天偏偏讓他噩夢成真。中國人始終有個迷信觀念,一個人的運氣是固定的,前半生用完,後半生就沒得用,個人如此,家族也如此。劉邦家族的運氣幾乎被西漢的皇帝們用完,到劉秀時,剩下的運氣全部出動,一股腦兒都砸在劉秀頭上,然後餘波惠及劉莊和劉炟,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種運氣的喪失首先表現在劉秀後代的基因上。東漢帝國共十二位皇帝,除了劉秀、劉莊、劉炟和末代傀儡皇帝劉協,餘下的八個皇帝即位時最大年齡隻有十五歲(第十一任皇帝劉誌),最小年齡才三個月(第五任皇帝劉隆),八個皇帝中隻有一人活到三十六歲,其中有三個皇帝沒有兒子,這也是東漢皇帝都是小孩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老皇帝沒有兒子,所以就給了野心家挑選其他小孩作為皇帝的機會,東漢劉炟以後,皇位大都非直係傳遞。

這群兒童不是一出生就能打怪的葫蘆娃,而是智識未開化的肉體凡胎,於是,皇權自然而然滑落到了以皇太後為首的外戚手中。

劉秀生前擔心兩件事,一是外戚專權,二是皇位不能直係(立嫡以長)傳遞。結果,兩件事全都發生了。

東漢掌權的這些皇太後如果都像呂雉那樣懂政治也好,可她們長在深宮,雖然年輕貌美、風韻猶存,但智商不在線,根本不了解複雜的政治局勢。於是,權色在手的她們必須請人幫忙。請政府官員,她們和他們不熟,她們不知道哪些外臣有能力,也不知道誰有良知,誰喪盡天良;請太監幫忙,太監可能還沒有她們懂得多;最後隻剩一個選項,那就是娘家人。於是,外戚毫無懸念地大踏步走上東漢政治的舞台。

第四任皇帝劉肇(十歲)登基不久,竇太後就把她老哥竇憲拉進權力中心。第五任皇帝劉隆(出生一百餘天)即位時,他老娘鄧太後也把老哥鄧騭塞進政治權力中心。

東漢帝國三分之二的皇帝背後都有個主掌大權的舅舅,舅舅的背後是個如蝗蟲群般的家族。比如鄧騭家族,掌握權力三十年,家族裏封侯爵的29人,中央級的29人,省級的48人。真是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這僅僅是親戚,還有國舅爺的朋友、部屬以及趨炎附勢的無恥政客,他們共同組成一個毫無良知、肮髒透頂的權力集團,矗立於政府最高處,盤根錯節,交相呼應。

外戚政治注定汙穢暴虐,因為他們進入政府前,都是社會閑散人員,毫無道德感,更沒有對政治的判斷力,縱有一定的知識,可忽然讓他們指點做夢都夢不到的帝國事務,肯定抓瞎。同時,他們不肯上進,不珍惜手中的權力,隻知道濫用權力,從不盡義務,隻知道享受,自然引起那些標榜名節的知識分子官員的反對。

遺憾的是,外戚們仗著手中有權力魔杖(皇帝),對士大夫的攻擊展開淩厲反擊。結果可想而知,離權力魔杖遙遠的士大夫階層潰敗。

實際上,外戚們根本就沒有把士大夫放在眼裏,甚至對作為他們權力源泉的皇帝,也是說殺就殺。第十任皇帝劉纘隻因為說了當時的國舅爺梁冀是“跋扈將軍”,便立即被毒死。

連皇帝都敢隨意謀殺,外戚真是天下無敵。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命門。皇帝幼小時,皇太後的外戚還可以穩如泰山,但皇帝長大成人要結婚,結婚後就有了自己的外戚,皇帝於是開始聯絡自己老婆的父兄去打倒自己的外祖父和舅父們。

皇帝要聯絡自己的外戚打倒已根深蒂固的老娘的外戚,必須借助外力。本來,劉秀培養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官員,這些人理論上應該是帝國的中流砥柱,然而那些幼年登基的皇帝都不敢用這些人,因為他們和這些人接觸太少,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溝通。況且當時投靠皇太後外戚的官員不在少數,皇帝很難準確判斷他們的政治立場。隻要不是白癡,就不會冒這樣的險。於是,皇帝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另外一股力量上,這就是離他最近的宦官,他還算比較熟悉的宦官。

中國的宦官製度源遠流長,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宦官。劉秀時代,宮中重用宦官,於是宦官稱霸內廷,形成勢力集團。不過,沒有皇帝的許可,宦官力量隻局限於內廷。現在皇帝允許他們建功立業,宦官力量開始從內廷走向外廷(政府)。

最先和宦官聯合消滅外戚的是第四任皇帝劉肇。劉肇是第三任皇帝劉炟的第四子。劉炟和他爺爺劉秀一樣,因不喜歡太子的母親而廢掉太子,然後神誌錯亂地把無法生育兒子的竇女士扶上皇後寶座。竇女士仗著劉炟的愛,就收養了劉肇為子。劉炟死後,年僅十歲的劉肇(和帝)被後娘推上寶座,寶座後麵自然站著對他指手畫腳的竇女士。

竇女士從皇後晉級為皇太後,立即把老哥竇憲拉進政治權力中心,竇憲是開國元勳竇融的孫子,屬於官場老油條,如今突然躍升到權力金字塔的頂端,馬上釋放滾滾私欲,大權在手,一切我有,把政府搞得烏煙瘴氣。皇帝劉肇忍氣吞聲,時刻尋找鏟除他的機會。

竇憲似乎繼承了爺爺竇融的一些才能,在和匈奴的戰爭中屢立奇功,遺憾的是,這些奇功並未讓他學會珍惜權力和榮華富貴,反而使他更加囂張跋扈,根本沒把劉肇這個皇帝放在眼裏。

劉肇氣衝牛鬥,年紀稍大時決心反擊。反擊在王朝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外戚絕非易事。劉肇手中的皇權已名存實亡,他必須借助外力。他寄希望於中常侍(皇帝私人秘書長)鄭眾,鄭眾雖是宦官,卻有很多宦官不具備的美德,比如正直,對歪門邪道深惡痛絕,所以他和竇憲的關係很僵。公元92年,劉肇突然垂頭喪氣地對他說:“做皇帝好辛苦。”鄭眾知道劉肇要做什麽,馬上咬牙切齒地附和說:“我聽說竇憲要謀反,過幾天他從戰場凱旋,我們為他慶功,就在宴會上幹掉他。到時候您就知道做皇帝的美妙了。”

劉肇小心翼翼地問他:“我能相信你嗎?”

鄭眾馬上咬破自己的食指,用血在地上寫了個字——“可”。

於是,皇帝和太監的密謀開始了。竇憲不久後趾高氣揚地回到洛陽,劉肇請他吃飯。就在飯局上,鄭眾率領幾十個壯實的宦官,把竇憲擒住,數落其罪狀。劉肇當時並未殺掉竇憲,但把竇憲集團全部從政府中鏟除了。不久後,鄭眾提醒他,太後(竇太後)還在啊。劉肇馬上翻臉,逼迫竇憲自殺。

劉肇鏟除竇憲,快如閃電。有了殺機立即運籌,運籌之後馬上行動,深得知行合一之三昧。

第一批外戚以人頭落地這種方式退出舞台,第二批迫不及待地跳上舞台,接著就是第三批、第四批……這就好像一部精彩的影片,竇憲家族定下基調,其他外戚家族不停地翻拍,雖然主角不同,但情節相同:外戚們昂首闊步地登場,皇帝敢怒不敢言;外戚們更加趾高氣揚,皇帝發怒,聯合宦官把外戚幹掉,影片結束。不久後,又是一輪翻拍。

劉肇去世後,出生僅一百多天的長子劉隆即位(殤帝),然後迅速夭折。劉肇的皇後鄧女士把第三任皇帝劉炟的孫子、清河孝王劉慶十三歲的兒子劉祜(安帝)立為皇帝,幾年後,劉祜“忘恩負義”,聯合宦官幹掉了鄧太後的老哥鄧騭。鄧氏家族是東漢帝國外戚中表現還算不錯的一批,但因為劇本設定,皇帝必須聯合宦官幹掉外戚,所以鄧氏家族也不能避免全部人頭落地的下場。

不過,有時候翻拍也會出現某一本質上的改編,比如帝國第十任皇帝劉纘(質帝)時期的外戚梁冀,就修改了劇本。由於他的不可一世太令人驚悚,所以劉纘說他是個跋扈將軍,結果梁冀立即毒死了劉纘。然而影片的結尾沒有被他修改:第十一任皇帝劉誌(桓帝)對梁冀的存在感到如芒在背,每次想到他的前任被毒死時的慘狀就憤恨恐懼交加。公元159年,劉誌決心抄那些祖先對付外戚的作業,他問親信太監唐衡:“我身邊誰和梁冀有矛盾?”

唐衡說:“徐璜、具瑗、左悺(這三個太監的名字真出奇)、單超,還有我。”

這五人都是宮中宦官,而且的確和梁冀有仇。當然,也不是隻有他們和梁冀有仇,對梁冀來說,當時的帝國中隻有兩種人:他的走狗和他的敵人。

劉誌偷偷召集這五人,鼓足了自他祖宗劉邦以來所有劉家人的勇氣說:“我要幹掉梁冀,請你們幫忙。”

五個太監麵麵相覷許久,最後對劉誌說:“你的前幾任都是靠我們宦官幹掉了外戚,可幹掉一批來一批。因為他們過河拆橋,把我們這些人當成拖布,用完就放到牆角,所以外戚才屢墜屢起。”

劉誌明白了五個閹人的意思,馬上把單超的胳膊而不是自己的胳膊扯過來,在上麵狠狠咬一口說:“咱們今天就等於歃血為盟了,事成之後,我封你們為侯,讓你們享受榮華富貴和權力。”

五人馬上準備,組織起宦官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捕捉梁冀。梁冀自大狂妄多年,根本沒有想到皇帝劉誌會有此等誌氣,他在繳械投降後被殺。

梁冀被殺後,劉誌沒有忘記當初的誓言,封五人為侯爵。至此,宦官集團登上東漢帝國政治舞台,外戚政治雖然還有,卻已是將熄的火苗。

在外戚群體中,諸如竇憲、梁冀等大佬並非智商下等之輩,有個很大的疑問是,為什麽第一批外戚被皇帝聯合宦官幹掉後,第二批外戚從不總結前輩失敗的教訓而結交皇帝唯一的幫手宦官呢?

恐怕隻有一個答案,外戚雖然靠裙帶關係上位,可仍然瞧不起靠閹割自己上位的人,外戚討厭宦官,即使結交宦官,態度也是不陰不陽的,讓宦官感覺很不舒服。這就是為什麽東漢帝國的那些小孩子皇帝總是能翻盤成功,因為外戚給他們保留了翻盤的籌碼——宦官。

另外就是,幹掉外戚的皇帝雖然年紀小,但智商足夠高,而且深諳人情世故。我們很容易就注意到,這些孩子皇帝在和宦官們合作時,不是靠皇帝的身份,而是靠兄弟友情。劉肇與鄭眾的血書,劉誌和五個宦官歃血為盟,這都是危急時刻最有效的江湖手法。倘若小皇帝們把自己放在皇帝的角色上,讓宦官執行皇命,恐怕成功的概率很低。臣為君做事的熱情要遠低於小弟為大哥做事的熱情。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人情社會,情有些時候要遠遠大於法。

劉邦以江湖大哥身份出道,處處散發著對他人的義氣和情感,打天下時,這一直指人心的招數屢試不爽,東漢那些小皇帝反擊外戚的行為,其實就是在打天下。這些小家夥很可能遺傳了老祖宗劉邦的江湖義氣基因,所以雖然是沒有技術含量的複製,卻屢屢成功。

在外戚政治和皇帝、宦官合夥人製度的血腥博弈中,東漢帝國最大的一股力量——士大夫階層其實也沒有閑著。他們早就登場,隻不過力量輕微,通常都是背景式的存在。

但宦官政治取締外戚政治後,他們反客為主,從背景中走出,成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