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塑傳統

第一個被劉秀解決的是為他哥哥複仇的赤眉軍。公元27年,劉秀在崤底(今河南澠池西南)設下埋伏,成功伏擊了赤眉軍主力,把王莽帝國送進墳墓的綠林軍和赤眉軍至此使命完成,退出曆史舞台。

消滅赤眉軍的兩年後,劉秀打響了一場針對豪強政權和王莽時代地方官政權的內戰。從公元29年拿東海王董憲開刀,到公元36年消滅盤踞漢中的公孫述,劉秀用了七年時間,終於打完內戰,恢複西漢疆土,完成了中國的統一。所有人都必須承認,這個毫無大誌的人居然奇跡般地複活了西漢王朝,成為中華世界的主人。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劉秀打破了人必須有遠大理想的毒雞湯,近乎小農意識的他之所以取得天下,成功密碼共有以下幾條。

第一,劉秀生性敦厚,具備諸如真誠、高度自律、立己達人等美德,這些美德很容易獲取他人的認同和信任;第二,劉秀擁有與生俱來的用人天賦和軍事天賦,比如在和赤眉軍的戰爭中,他能當機立斷臨陣換將,讓擅長打農民起義軍的馮異取代統帥鄧禹,這是用人天賦,至於軍事天賦,他用了兩年時間就掃平了無數個河北變民集團,中國曆史上的開國皇帝能用兵如神者,劉秀能進三甲;第三,劉秀深諳人性,並懂得順應人性,耿純隻說了一段“攀龍附鳳”的話,他馬上醒悟,立即稱帝;第四,他有著讓別人嫉妒的好運氣,劉玄不殺他是運氣,非但不殺他,還把他放生到河北自由創業是超級好運氣,統一戰爭中的對手,全是二把刀,這種運氣簡直是踩了無敵狗屎,好運氣是任何成功人士都諱言但卻絕對存在的密碼。

劉秀完成統一後,發現中華世界亂了很久,他決心整頓,讓中華世界重現久違的和平與秩序。中國曆史上大多數統一天下的皇帝都有這種善念,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心,一念發動即是行,劉秀能有這樣的念頭,就證明他是封建王朝的一個合格皇帝。

他整頓中華的思路是重啟傳統:沿襲西漢帝國封建製(封劉氏成員為王)和郡縣製二合一的製度。這是因為在他打天下的過程中,有很多皇族成員出力不少,比如皇後郭聖通的舅舅真定王劉揚,就為劉秀平定河北立下大功勳。而對於功臣群體,劉秀軟硬兼施,讓他們告老還鄉,享受榮華富貴。另外就是把天下大權全部集中於首都洛陽,而洛陽政府的權力又集中於皇帝。棄功臣不用,但又不能如朱元璋那樣卸磨殺驢,所以劉秀在物質與名譽上給予功臣最大恩惠。物質上,退休的功臣有房,有馬車,更有老百姓望洋興歎的龐大土地;名譽上,搞了個功臣紅花榜,號稱雲台二十八將。放棄功臣而不用又必須用人,劉秀的方式是使用儒家知識分子。也許在劉秀看來,儒家培訓出來的知識分子極度尊君,對君主沒有危害,又能以民為本,可鞏固他的政權。

為了讓各地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劉秀恢複了被劉徹廢除的刺史(監察官員)一職,讓刺史們每年都去地方監督、懲罰官員。同時,雖然集權於首都,但仍然給予地方行政自治資格。東漢帝國的地方官權力非常大,州的長官稱為牧,州所管轄的郡的長官稱為太守,州牧和太守可自作主張任命下屬,同時還掌握管轄區內的軍隊,是名實相符的軍政長官。東漢末年,各州牧稱王稱霸,就是劉秀此時埋下的炸藥。

如何走一條治理王朝的新道路,劉秀深思熟慮之下,決心堅定祖宗們的道路,全盤複製西漢王朝,這就叫道路自信。

西漢王朝初期,采用的是黃老無為之治,劉秀沿襲前人,用三種方法恢複國家力量:一是儉,二是慈,三是不折騰(不敢為天下先)。在儉上,劉秀以身作則,節製心中的欲望,勤儉持國,他穿素衣,吃粗茶淡飯,耳不聽音樂,手不持珠玉。簡化後宮組織,控製賞賜。

西域有國進獻千裏馬,劉秀得知這畜生居然吃特別昂貴的草料,馬上釋放,任其自生自滅。皇帝的一切和政事無關的活動,諸如狩獵、水上遊玩等,全部取消。更有意思的是節省紙張(當時是木片),劉秀所書寫的內容一劄十行,劄是紙張未發明前用來書寫的小木片,一塊小木片上的文字通常為三到五行,劉秀卻寫十行,字字如螞蟻,這說明他節儉得有些變態。有些年紀大的臣子看他的木劄,總是容易看串行。領導人節儉,下麵的人不敢不節儉,大家都照著領導人的模樣或真或假地做,效果顯著。

第二條是仁慈,劉秀在位三十五年,多次頒布減輕百姓賦稅、釋放奴隸的政令,對中國之外的戰爭即使是正義的,也不輕易動兵戈,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同時抑製豪強勢力,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愛民政策。對百姓仁慈的同時,他對官員卻極為苛刻。劉秀喜歡親自麵試行政官,代表著最高權力的尚書台官員,無論官職大小,全由劉秀親自審核。任何官員稍有失職,立即嚴厲懲處。按常理,官員被選入帝國最高權力機構應該高興,可人人都愁眉苦臉。因為東漢帝國的尚書台是刑場,尚書台除第一任長官鄧禹全身而退外,其他諸如伏湛、侯霸、韓歆、歐陽歙、戴涉等,要麽被免職,要麽被處死。

劉秀和後來的楊堅(隋文帝)、朱元璋(明太祖)一樣,對百姓很好,但對官員極為嚴苛。這樣的領導人,如果不是開國者,很難坐穩位子。也正因他們是開國者,所以敢這樣做。

第三條是不折騰,凡是西漢帝國沒有做過的事,劉秀絕對不去做。凡是西漢帝國做過的事,他都小心地還原。內戰結束不久,匈奴在西域截殺中國商人,那些曾披荊斬棘的武將們要求出兵懲治匈奴,劉秀說:“漢(西漢)初年沒有這樣的事,不能做。”西南原始森林中有少數民族叛亂,武將們都覺得在原始森林中用兵事倍功半。劉秀說:“高祖當初對付叛徒,無論在哪裏都要剿滅,給我打。”

政治思想上以無為為主導是每個王朝初期的必經之路,若想王朝持久,除此之外無其他選項。劉秀順應天理,以黃老之學恢複中華世界,可謂深識時務。這一點,他做得沒有問題。他的問題而且是大問題,出在對當時儒家思想世界的塑造上。

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主的儒家思想固然主張尊君,但尊君的目的是君主要為人民服務。民主君仆製,這是中國儒家早就提出的偉大思想,不過和這個世界上其他所謂的民主製不同的是,中國儒家主張的君主這個仆人如果不合格,他絕不會全身而退,孟子和荀子就激進地主張,仆人不盡職時,要麽幹掉他(誅殺獨夫民賊),要麽就讓他把屁股從龍椅上挪開(讓賢)。這種思想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鄒衍那裏得到升華,即“五德終始說”。

劉秀對這種思想深惡痛絕,他感悟出,近半個世紀的動亂全由王莽引起。而王莽之所以出現,就在於主張讓賢的“五德終始說”,若想避免這種情況死灰複燃,必須對“五德終始說”斬盡殺絕。劉秀雖然喜歡務農,但他有知識分子的血液,二十多歲時,他曾到王莽所建的培養儒家知識分子的太學讀書。至於他的知識水準如何,和他合資買過一頭驢的同學韓先生說,劉秀主攻《尚書》,但水平實在不敢恭維。劉秀解析《尚書》時,那頭驢眼紅心跳,不停地想掙脫韁繩逃走。

劉秀本人的儒家知識水準很低,這卻不能阻擋他欽羨儒家思想。在戰爭時期,劉秀每平定一處,必親自拜訪當地儒者,事實上,這些儒家知識分子都是王莽培養出來的,要麽是他的同學,要麽是他的校友。劉秀對這些校友和同學極為尊重,建國不久,他得知同學嚴子陵正在民間粗茶淡飯地隱居,連續三次派人去請。嚴子陵到洛陽後,劉秀經常和他日夜暢談,搞得陰麗華對嚴子陵有很大的意見。有一次,嚴子陵和劉秀二人同床睡覺,嚴子陵居然把腿放到劉秀的肚子上。眾所周知,皇帝的肚子雖然看著是肚子,但絕對不是普通的肚子,而是聖物,不容侵犯。醒來後,嚴子陵緊張地道歉,劉秀隻是一笑,說:“這肚子隨時為你們知識分子的腿而準備啊。”

劉秀對儒家知識分子除了如慈父對幼兒般地關懷,還授予他們重要職務,讓他們為帝國出力。但這種關愛和授權是有條件的。他要的知識分子絕對不能遵守從前的思想,他要塑造他們,使他們和從前說再見。

他聯合大批儒家知識分子,肆無忌憚地批判王莽是偽君子,王莽政權建立的方式是篡奪而不是民選。

有人輕聲反駁說:“王莽幾十年內外合一,怎麽可能是偽君子?他的政權的確是民選而來。”

劉秀就拍案大叫說:“他就是賊子,就是偽君子,所謂‘五德終始論’荒唐透頂,今後不要再提!”

既然“五德終始論”是偽科學,那麽,讓賢也就失去了合法合理性。這才是劉秀真正想要的。劉秀是想告訴中國人,用讓賢的和平方式把政權轉移是罪大惡極的,天下應該永遠一家一姓,家天下是天理,這讓我們想起兩百多年前嬴政的夢話。劉秀把儒家思想中本就幽如鬼火的“傳賢不傳子”政權交接思想徹底封存,劉秀得意揚揚地說:“傳賢會引起爭鬥,傳子則不會,即使有爭鬥,也是兩三個人的爭鬥,影響不大,可忽略不計。”

他說得沒錯,權力傳子製雖然不能避免爭鬥,卻極大地減少了爭鬥,使權力交接的陰謀和血腥被限製在一定範圍,沒有傷及太多的無辜。

劉秀之後的所有皇帝都把劉秀看作第一等皇帝,因為他維護了一姓天下應傳之萬世的真理。當然,不可避免的是,如果權力不傳賢,那就隻能由死人千萬、血流漂杵的暴力開始和結束。

幹掉儒家最推崇的讓賢思想,卻又高度強調儒家對個人要求的道德修養,由此形成了名節風尚。劉秀特別喜歡表彰個人名節,在通過察舉製選拔官員時,四項標準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德行高妙,誌節清白”的名節。推崇名節其實是為了推行“忠臣不事二主”的官員價值觀,將天下所有人才的思想都固定在忠於一家王朝這個天理上。

“名節”屬於道德範疇,不可量化,沒有統一的標準,人人都希望通過名節撈到官職,所以舉薦人和被舉薦人就形成了一種曖昧而牢固的友好關係,被舉薦的人常常在道德上弄虛作假,同時,由於政府招收的官員有限,所以大多數人都沒有機會向君主展現“忠臣不事二主”的價值觀,隻能退而求其次,向直屬領導(推薦人)展示。於是,流弊產生。

第一,把孝極端化。是人就有盡孝的義務,所以大家都在孝上麵煞費苦心。元人編輯的《二十四孝圖》,其濫觴就在東漢。有的孝子為給母親治病,割掉身上的肉,有的孝子在嚴寒時節脫光衣服趴在冰麵上試圖暖化寒冰,取到鯉魚。這些極端的展現孝的方式,讓人不寒而栗、莫名其妙。整個東漢時代,想被舉薦做官的人先是給母親服三年之喪,當所有人都這樣做時,服三年之喪就沒了競爭力,於是有人出奇製勝,服六年,甚至九年。在大家都把服喪年限提高後,給父母服喪又失去了競爭力,於是有人腦洞大開,給領導服喪。這儼然是一場鬼畜表演。所有想要撈到官職的人或真或假地做著,希望引起官方的注意,從而步入仕途,發家致富。

第二,兄弟謙讓。這種謙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讓出爵位,一部分是讓出財產。有爵位的老爹死後,爵位本應由兄長繼承,但兄長發現爵位不怎麽樣,於是敲鑼打鼓地把爵位讓給弟弟。可爵位乃國家所賜,是公物,不能說讓給誰就讓給誰,兄長痛哭流涕地給皇帝上書,要讓爵。皇帝不允,兄長再上書,搞得天下皆知,目的達到後,兄長才極不情願地繼承爵位。至於讓財產,更是讓人心驚,有的做兄長的把老爹留下的全部財產讓給弟弟,自己則吃糠咽菜。

千年前堯舜提倡的孝順和謙讓,到東漢末年,雖有孝順和謙讓的種種行為,但念頭已不正。孝順和謙讓這兩種美德成為謀取官職的手段,人心浮躁,劉秀難辭其咎。

人的行為倘若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行為本身就失去了意義,因為這已經是典型的知行不一。人孝順父母,那就一門心思專注於孝順父母這件事,如果想著靠孝順父母得到個孝子的名聲,這就是知行不一。

第三,為恩主報私仇。用各種方式展示名節的人最後受到官員推薦,該官員就成為其恩主。為報答恩主,被舉薦人為恩主上刀山,下火海,眼睛都不眨,為恩主報仇根本不在話下。比如,退休官員蘇謙被當年的仇人李暠陷害致死,曾被蘇謙舉薦的一些人就挖掘地道,進入李暠房間,殺了李暠的兒子和小老婆,又跑到李暠老爹的墳墓處,掘屍砍頭,這種目無法紀的行為居然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好評,可見是非不分、良知不明到何種地步。

第四,變態的廉潔。官員貪汙是中國古代普遍現象,大家都知道皇帝最恨貪汙,於是做激烈地矯正。做小官的人想要繼續飛黃騰達,不但不能收其他人的禮物,甚至連親人都要拒之千裏。官員範丹去姐姐家吃飯,飯後非要付飯費,搞得他姐姐用掃帚將其掃地出門。

從以上論述可知,劉秀所推崇的名節產生了以下惡果。

一、官員隻重視身邊和眼前的人際關係,鼠目寸光,忘記了法律、道德、社會責任感和對國家的奉獻。那些被恩主推舉上來的官員,眼中隻有恩主,沒有皇帝,這導致百年來所建立的如蘇武、李陵那樣的愛國主義煙消雲散。更要命的是,進入體製內的知識分子隻對恩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於是對國家指指點點,忘恩負義。國家用俸祿養出了無數白眼狼,知識分子對國家隻有批評,沒有建設,放棄家國情懷,到處拆國家的台。隨便翻一下東漢名士史即可發現,他們永遠在放大國家惡的一麵,從來看不到國家的良知,如同怨婦一樣,侵蝕著自己的祖國。

二、人們將與生俱來的道德感(謙讓、孝順)扭曲為競爭的目標和獲取利祿的手段,偽君子開始多於真小人。史載知識分子趙宣為博取功名,葬親後不久即關閉墓道,在黑暗世界守孝二十餘年。後來政府去征召他出來做官,趙宣心花怒放,招呼他的幾個孩子出來叩謝,前來的政府官員震驚得閉不上嘴,按規定,守孝期間是不能和老婆同房的,趙宣的孝,已不是良知,而是最大的人欲。

三、士大夫門第的形成。先秦時期,“士”是武將,“大夫”是文官。董仲舒提出培養國家官員以後,進入官僚係統的全是儒家知識分子。這些人來自同一幫派(儒家),所以有相同的價值觀,最終通過互相捧場和推舉,形成了強大而頑固的力量。這力量到東漢時期,已不可撼動。而且這股力量有意識地推舉、選拔和自己誌同道合的人,也就是士大夫階層的人。由此,士大夫門第觀念和事實完全形成。士大夫們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唾沫橫飛地對國家指手畫腳,卻從不承擔責任。政府官員全是他們的徒子徒孫,上升渠道關閉,農民永遠是農民,工匠永遠是工匠,士大夫永遠是士大夫。士大夫門第觀念成為中國政治的一大特點,直到清朝滅亡,才退出舞台。

劉秀固然把西漢帝國倒在地上的龍旗重新豎起,不過,由於劉秀胸無大誌,根本是個被時勢推至前台的皇帝,所以他不可能延續中華第一帝國的強盛,這麵龍旗從升起那一刻起,就開始滑落,悄無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