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公元220年陰曆十月,曹操去世九個月後,曹丕廢掉劉協,建立新帝國,國號魏,史稱曹魏帝國。東漢王朝(25年—220年)在活了一百九十五年後滅亡,如你所知,這隻是東漢王朝名義上的年紀,其實從董卓公元189年進長安起,東漢王朝的末代皇帝劉協就成了傀儡,劉協做了三十一年的招牌皇帝,東漢王朝的真正壽命隻有一百六十四年。而這一百六十四年中,除開劉秀的三十二年、劉莊的十八年、劉肇的十八年,剩下的八個皇帝統治了不到九十年,這九十年中,中央權威被外戚和宦官你爭我奪,皇帝半死不活,所以整個東漢王朝,劉氏皇族真正統治中國的時間不足百年。

隨著東漢王朝的滅亡,中國人建立的第一個偉大的王朝——漢王朝(西漢、東漢)也永遠進入曆史。但漢王朝給我們留下的遺產太寶貴了,直到今天,我們仍受用無窮。我們今天自稱漢人,人數最多的民族被稱為漢族,我們的方塊字被稱為漢字,被兩漢所定型的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兩漢解決了當時最大的邊患匈奴問題。

雖然在中華曆史上有過稱霸世界的唐王朝,我們在外國人那裏被稱為唐人,但我們永遠都自稱為漢人,兩漢為中華世界所做的貢獻,沒有任何朝代可以比肩。在兩漢消失後的幾千年中,它總是被人提及和複活。繼魏帝國之後,劉備的帝國自稱為“漢”;不到百年後,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帝國自稱“漢”(前漢帝國);還有定都成都的“漢”(成漢帝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大將侯景在南方建立的帝國也稱“漢”(侯漢帝國);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有三個國家自稱漢帝國(十國中的南漢帝國,五代中的後漢帝國以及北漢帝國);直到元王朝末期,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勁敵陳友諒稱自己所建立的帝國為“漢”(陳漢帝國)。

這些人似乎對漢王朝都有切入肌膚的感覺,“漢”成為中國人對中華的向往和深切感情的一種象征,隻要有機會,就要複活它。從這一點而言,漢王朝永遠都不會死掉,它代表了中華文明,永恒存在。

為什麽人們對“漢”情有獨鍾?第一,漢王朝是中華世界第一個長久的統一王朝,它把“大一統”思想深刻植入中國人的基因中,從此,中國人認為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把中國統一,而且隻能有一個領袖,中華第一帝嬴政沒有做到的事,漢王朝的皇帝們做到了,由此,漢王朝成為大一統中國的化身,所有中國人都從骨子裏認定,中國必須統一,即使有分裂,無論分裂多少年,最終都要走上統一的正道,這給了中國人以道路自信;第二,兩漢時期,中國人的性情開放灑脫,光明磊落,不拘一格,敢想敢為,知行合一,敢和敵人鬥爭並取得鬥爭的勝利,鑄造了中國人的基本性格,當之後的中國人在失敗中沮喪時,一想到漢王朝,渾身就充滿力量,漢王朝才是真正的中國,兩漢的中國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第三,兩漢時期的開疆拓土,奠定中華世界,全由主體民族漢族完成,這是民族自信。兩漢所創造的政治、經濟、文化毋庸置疑地證明我們是東方文明的扛把子,也是世界文明的領袖,當時世界上東西方矗立著兩個偉大的帝國,一個是西方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東方的漢帝國。羅馬帝國失敗後,分裂成無數小國。漢帝國退出曆史舞台後,中華人延續它的血脈,將它變成中華的一部分,大踏步向前。

漢王朝的統治退出曆史舞台,但精神長在,並且駕馭著前赴後繼的其他王朝。曹魏帝國建立後不久,即遷都已恢複元氣的洛陽,洛陽再次成為中華第一城。公元221年,劉備在蜀地聽到東漢王朝滅亡的消息後,落下幾滴眼淚,立即宣布繼承劉協的帝位,所以他的國號是漢,史稱蜀漢帝國。劉備稱帝的第二年(222年),孫權稱吳王(七年後,孫權才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帝國。

至此,三個帝國全部到齊,三國時代開始。三個帝國中,曹魏帝國最有力量,東吳帝國次之,劉備建立的蜀漢帝國最差。

我們先從最差的蜀漢帝國開始。蜀漢帝國是帶著對東吳帝國的深仇大恨來到世界的,關羽被殺,荊州全失,劉備無論如何都咽不下這口氣。公元221年一建國,蜀漢帝國就開始對東吳帝國備戰,第二年,備戰完成,劉備率領帝國全部力量對東吳開戰。孫權看到劉備來勢洶洶,意氣大於理智,於是好言相勸,提醒劉備說:“北方有虎視眈眈的曹魏帝國,咱倆不能玩命啊。”

諸葛亮也勸說劉備:“當初‘隆中對’最緊要的一條就是和東吳交朋友,而不是做對手。”劉備怒氣衝衝地說:“荊州都沒有了,還隆中對策幹什麽,我必須消滅東吳,用孫權的人頭祭奠關羽。”

孫權采用保守戰略,命令凡是被劉備攻擊的地區將領避而不戰,劉備聲嘶力竭地喊叫了大半年,一無所獲。孫權也沒有閑著,派遣無數使者到曹魏帝國,爭取曹丕的支持,請他即使不支持也不要趁火打劫。曹丕喜歡坐山觀虎鬥,同意孫權的請求。孫權穩住曹丕後,秘密動員全國兵力進入正被劉備圍困的猇亭(今湖北宜昌猇亭區)戰場,並力排眾議,任命毫無戰場經驗的年輕軍官陸遜為總司令。

孫權識人用人,正如他老哥所說,乃天下一絕。赤壁之戰用周瑜,斬殺關羽的江陵之戰用呂蒙,這一次又用陸遜,後來的事證明,孫權依舊沒看走眼。

陸遜抵達戰場後,認真觀察劉備的部署,他發現劉備連營百裏,和當年的曹操把戰艦連成一體一模一樣,於是,采用前輩周瑜的方式——火攻。

劉備兵團被燒得七葷八素,倉皇逃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在悲憤交加下,一病而死。他十七歲的兒子劉禪即位,但和東漢中後期的那群皇帝一樣,劉禪並不能掌控老爹的帝國,因為劉備臨死前,把諸葛亮叫至病榻,叮囑諸葛亮說:“小阿鬥(劉禪乳名)若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你就取而代之。”

諸葛亮又是感動又是恐懼,發誓終生輔佐小阿鬥,絕無二心。直到此時,諸葛亮才真正走上蜀漢帝國的舞台,才有機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的一生是顛沛流離、內心極度糾結的一生,他的兒子劉禪被稱為扶不起來的阿鬥。我們如果能把劉備的一生分析透徹,就能指導我們創建一個成功的人生。

第一,劉備務虛。自他起兵起就打著“吾乃中山靖王之後”的背景招牌。人不能沒有背景,白手起家難度非常大。但劉備高估了已經失去光彩的背景,還把全部心力都用在這上麵,自然就消耗了做實事的精力,其東奔西跑了二十餘年才遇到好運,混到一塊地盤,正是務虛所致。

第二,劉備固然有人性上的許多優點,諸如寬厚,每聽到天下百姓受苦就落淚,還有就是重義氣,能視三流人物關羽、張飛為親兄弟,可人性上的這些優點必須以實力為基石才會產生價值。亂世之下,沒有軍事才能的人就等於廢物。他幾乎在所有的戰場上都以狼狽逃亡為標誌,跑起來後連自己妻兒都不顧,而且他的臉皮特別厚,特別喜歡寄人籬下。

第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劉備是個善於用人的主公,其實這是《三國演義》的失誤。劉備真正所不疑而用的人都是關羽、張飛這樣的三等人才,諸葛亮被請出山後,劉備隻給了他一個軍師將軍的頭銜,位尊卻權輕,諸葛亮在劉備有生之年根本沒有受到重用。如果他真重視諸葛亮,就不可能在關羽被殺後和孫權決裂。作為一個領導者,不會用人,是致命的,可以提前宣布死亡。

第四,劉備到處說他要複興漢室,可當時漢室還沒有亡,隻是曹操在主導。他不奮發圖強,向心內求取解決之道,反而總把自己無法實現理想的原因歸到曹操頭上。在他嘴中,曹操是曹賊,罪大惡極,他劉備才是正人君子。他無法發展起來,是因為總盯著曹操,憤恨得夜晚無法入眠而撓牆,可他自己比曹操還壞,明目張膽地和中央政府對抗。隻看到別人的缺點,不檢討自己的缺點。

第五,劉備生不逢時。劉備的對手是雄才大略的曹操和善於用人的孫權,這兩人都是一代豪傑,即使有十個諸葛亮輔佐,憑他的資質也不可能戰勝兩人中的任何一人。何況,他並沒有重用諸葛亮。

然而,大多數人對劉備懷有好感,這源於《三國演義》的美化,“尊劉反曹”是這本書的價值觀。

劉備死後,諸葛亮終於翻身做主人,他把蜀漢帝國的權力全部抓到手中,隻讓劉禪享受基本的皇帝娛樂生活,至此,諸葛亮成為蜀漢帝國的丞相,正如當初曹操是東漢帝國的丞相一樣。以諸葛亮為丞相的蜀漢帝國開啟悲壯的**。

諸葛亮和劉備一樣,對之前以曹操為丞相的東漢政府和現在的曹魏帝國抱有天生的仇恨,不把曹氏殺掉永不開心。所以從劉備死的那一秒開始,諸葛亮就下定決心北伐,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把曹魏帝國消滅,假裝恢複漢室。

他的第一步就是和孫權重新締結友誼,他站在孫權角度為其考慮說:“你如果和曹魏帝國交朋友,曹丕必然讓你北上洛陽,你若去,是有去無回;若不去,曹丕會下令討伐你。如果我們結盟,至少可以保證一點——天下三分。”

孫權隻求割據江東,不想再有任何進取,如果能保證天下三分,他求之不得,於是他同意諸葛亮的建議,從此蜀漢帝國和東吳帝國言和,雙方互不侵犯。

諸葛亮又進行第二步,清除劉備臨死前安插的用於製衡他的李嚴。最後一步,穩定西南夷狄,當地最大的少數民族首領孟獲被諸葛亮六擒六放,第七次被擒後,孟獲終於服輸,心甘情願臣服蜀漢帝國。諸葛亮沒了後顧之憂,公元227年,他按下了北伐曹魏帝國的按鈕。

蜀漢帝國的皇帝劉禪對諸葛亮的行為感到莫名其妙,無論從哪方麵來看,蜀漢帝國和曹魏帝國都沒有可比性。蜀漢帝國能保住蜀地就已謝天謝地,居然要去主動挑逗龐大的曹魏帝國,這無疑是以卵擊石,用大多數帝國臣子的話來說就是找死。但諸葛亮說可以就可以,因為是他掌控著蜀漢帝國,而不是劉禪和那些大臣。

諸葛亮的北伐相當勵誌,從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的七年中,諸葛亮對曹魏帝國發動了五次進攻。五次進攻中隻有一次小有所成,然而對於雄厚的曹魏帝國而言,幾乎是無關痛癢。

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軍的先遣軍馬謖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會戰中被曹魏兵團擊潰,馬謖是當時蜀漢帝國屈指可數的人才之一,即使對此次戰事負有責任,也罪不至死,然而諸葛亮為樹立權威,激發北伐軍鬥誌,隻好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戰,曹魏帝國輕鬆投入四倍於諸葛亮的兵力,隻從這點而言,諸葛亮的北伐就不可能成功。

第一次失敗後,諸葛亮沒有做任何休整,而是快速集結兵力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曹魏帝國堅守不戰,諸葛亮補給出現問題,撤回蜀地,第二次北伐草草結束。在養精蓄銳一年後的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這一次如有神助,攻破了曹魏帝國的兩個郡(今甘肅成縣、文縣),他將兩郡百姓遷入人口稀少的蜀漢帝國。

這場勝利給了蜀漢帝國和諸葛亮一針強心劑,在運籌兩年後,諸葛亮進行第四次北伐,集中主力猛攻今甘肅天水。曹魏帝國驚慌失措地調動洛陽部隊支援天水,天水方麵也頑強抵抗,最終諸葛亮彈盡糧絕,又聞聽曹魏帝國主力部隊馬上就到,於是心有不甘地撤退回國。

四次北伐,產出沒有投入大,這在蜀漢帝國內部引起激烈討論,諸葛亮用強權對付反對派。他從四次北伐的經驗中得出教訓,北伐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蜀地到前線千山萬水,糧草成本太高。公元234年最後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在成都和小阿鬥說:“此番前去,不成功便成仁。我要在前線屯墾,就地取材,消滅曹魏。”

這一次,諸葛亮率領大軍沿渭水南岸開荒種田,這等於是把後勤基地搬到前線,曹魏帝國震動,有見識的大臣司馬懿卻說:“不要聽諸葛亮瞎咋呼,他把蜀漢帝國的主力全部拉出去,成都方麵不可能對他放心,他都等不及明年莊稼豐收。”

正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在前線專心務農,成都方麵總有人告他的黑狀。諸葛亮必須速戰速決,不過他遇到的對手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司馬懿拒不出戰,諸葛亮甚至給他送女人的衣服,司馬懿也無動於衷。

在長期的煎熬和誌向無法實現的打擊下,諸葛亮終於在陝西岐山縣五丈原病逝。諸葛亮用了十餘年時間,把蜀漢帝國打造成了一個沒有人才的國家。諸葛亮本人的才能毋庸置疑,然而他有致命的缺陷:開拓不足,謹慎有餘,事必躬親,絕不為任何人賦能。他隻是個軍師,不是導師。諸葛亮是人臣楷模,希望用不停的北伐行動來耗費曹魏帝國的元氣,念頭固然美好,但並不正確。他沒有實事求是地看清曹魏帝國的力量,更沒有檢討自己的力量,知和行自然不會完美統一,凡是這種念頭美好卻不正確的人,都會成為悲劇人物。中國民間講“好心辦壞事”,正是念頭美好而不正確卻付諸行動的結果。

諸葛亮死後,二等才能的薑維繼承衣缽,劉禪把權力搶回手中,蜀漢帝國抹去了諸葛亮北伐的一切痕跡,關閉山門,等待命運的安排,蜀漢帝國末路已現。

再來看東吳帝國。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公元229年,孫權才正式稱帝。這足以說明,孫權小富即安思想濃厚,能保住江東,就樂不可支。弱小的蜀漢帝國曾對曹魏帝國發動五次北伐,孫權一次都沒有。不過,他為南中國的基石做出了很多貢獻。當時,今兩廣以及福建等地,雖受東吳統治,卻遠未開化,孫權派人到那裏實行“仁禮大開發”,它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修建道路,第二部分則是把野蠻人教化成文明人。在孫權之前,中國東南部隻是象征意義上的中國,經過孫權的大開發後,才終於成為中國實質性的一部分,那裏的百姓也進化成了真正的中國人。

孫權掌控江東五十餘年,公元252年去世時,已做了二十三年皇帝,絕對權力下,任何英明的人隨著掌權時間的增長都會變得昏庸。孫權前期,用人如薑子牙封神,能在千萬人中一眼識別高手。但後期,他對用人已失去興趣,而且濫殺無辜,一大批東吳的人才,諸如沈友、張溫等,全被他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殺害。

老子偷竊,兒子殺人。在孫權身體力行的教育下,他的後代全都是屠夫。他去世後,位子傳給幼子孫亮。六年後的公元258年,孫亮被哥哥孫休趕下台。五年後,孫休去世,孫權的孫子孫皓繼位,這是個自以為是的暴君,專用小人,拒絕君子。他窮凶極惡,殘暴不仁,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把人的臉皮剝下,欣賞對方慘叫的樣子。這種人注定要把東吳帝國帶上懸崖。東吳帝國也坐等命運的合理安排。

最後來看曹魏帝國。和蜀漢帝國的打腫臉充胖子、東吳帝國的不思進取相比,曹魏帝國來勢洶洶。曹操大半生征戰殺伐,幾乎甲不離身,他卻生了二十五個兒子,這是個讓人震撼的數字。二十五個兒子中,最有希望繼承其衣缽的是次子曹丕和三子曹植。曹丕得到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的協助,最終擊敗曹植,獲得繼承權。曹丕稱帝後,基本能保持二世主的素質,曾多次對東吳帝國用兵,當他無法渡過長江時,就很沒出息地感歎說:“天老爺製造長江,就是要南北分治啊。”

曹丕雖是中才之主,但憑借老爹曹操打下的雄厚基礎,又占據著當時中國最富裕的中原地區,所以曹魏帝國氣勢如虹,多次輕鬆粉碎了諸葛亮的北伐。曹操臨死前曾提醒曹丕說:“劉備、孫權不足慮,要小心司馬懿。”他還特意警告司馬懿:“不可存非分之想。”司馬懿說:“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隻有朋友。”

司馬懿是政治家、陰謀家和表演藝術家。他經常在曹丕麵前表演忠貞,曹丕鬼迷心竅,將軍權交付給他。司馬懿和諸葛亮多次交手,諸葛亮感歎說:“魏帝國的壽命,全在司馬懿。”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兒子曹叡繼位,司馬懿成為輔政大臣。曹叡做了十三年皇帝,認真鞏固祖先留下的遺產,曹魏帝國繼續升級。他死後,養子曹芳繼位,輔政大臣中仍然有司馬懿,為了製衡司馬懿,曹叡特意安排曹家的曹爽大將軍聯合輔政。曹爽精明地看到司馬懿野心勃勃,於是主張改革,其實就是對司馬懿的地位進行改革,司馬懿遂裝病不出。曹爽派人去偵察,司馬懿裝成偏癱的樣子出來接見曹爽的使者,喝粥時故意讓粥順嘴角流下,還假裝聽不懂使者說什麽。使者報告曹爽,司馬懿形神已分離。曹爽不再防備,之後司馬懿趁曹爽陪同皇帝外出之機突然發動兵變殺死曹爽,徹底掌控了曹魏帝國軍政大權。曹魏帝國此時成了當年的東漢帝國,而司馬懿則成了當年的曹操。司馬懿就是曹操的翻版,他臨死前對接班人、他的兒子司馬師說:“我做周文王。”司馬師正要說話,司馬懿瞪眼指著他說:“瓜未熟,你也要做周文王。”

司馬師謹遵父命,公元254年,他踩著時間點廢掉皇帝曹芳,立曹丕年僅十四歲的孫子曹髦為帝。第二年,司馬師病逝,臨死前他把兄弟司馬昭叫到床邊說:“我做周文王。”司馬昭大喜過望,看他的模樣,即使亂了輩分也要做周武王。但司馬師重複老爹司馬懿的話說:“瓜未熟,你也要做周文王。”

司馬昭比老爹和兄弟更明目張膽,廢掉曹家的渴望溢於言表,連大街上的流浪漢都知道他的心。公元260年,司馬昭搶在曹髦幹掉他之前先幹掉了曹髦,隨後立曹操的孫子曹奐為帝。曹魏帝國走上不歸路。

東吳帝國有能臣卻被皇帝幹掉,等於沒能臣;蜀漢帝國是徹徹底底地沒有能臣;曹魏帝國則是能臣太強,總幹掉皇帝。三個國家的經都很難念。對於這三個和尚而言,經如果難念,那和尚也就沒有用處了。三個國家,不約而同地相見於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