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赤壁之戰

進入公元208年深冬,曹操領導的中央軍和周瑜叛軍在赤壁開始小規模交火,中央軍一直在北方作戰,對水戰不熟,所以曹操吃了多次無傷大雅的敗仗。小敗乃兵家常事,曹操並不擔心。讓他憂心的是,軍中突然發生瘟疫,戰鬥減員與日俱增,曹操隻好退避至長江北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市東北烏林鎮)暫時防守,周瑜在長江南岸日夜向對岸窺探,對曹操的旱鴨子兵團表現出了罕見的興趣。

周瑜看到曹操把戰艦用鐵鏈連起來,首尾相接,士兵們在船上聲勢奪人地訓練。他的部將黃蓋指出:“敵眾我寡,這樣僵持下去,我們肯定吃虧。他們把戰艦連成一體,這是天上掉餡餅,可以用火攻,一燒百燒,一了百了。”

周瑜同意,假以時日,曹操訓練完成,等待他的將是滅頂之災,他等不起。周瑜等不起,曹操更等不起。

黃巾與董卓之亂後,東漢的軍政長官們各自為政,以曹操為丞相的中央政府在統一中國的行動中,遇到激烈反抗。一日一小戰,三日一大戰,整個中國烽火連天,農業受到重創,所有軍閥都缺少軍糧。那個擅自稱帝的袁術在江淮靠蛤蚌生存,被曹操擊敗的袁紹則在河北靠桑葚為生,袁紹的士兵因吃桑葚而渾身深綠,遠遠看去,好像一片韭菜。位於許昌的中央政府雖然施行了屯田製度,可仍沒有餘糧。戰事吃緊時,曹操隻能以糧食摻雜人肉幹當作軍糧。

那個從小就做出讓梨之舉的孔融,則出奇地為曹操吃人肉的行為辯解說:“吃不認識的人好比吃猩猩、鸚鵡,根本不必有心理壓力。”曹操靠屯田,還能把糧食和人肉幹摻雜,沒有實行屯田的各路軍閥,隻能單純地吃人肉。周瑜等不起,是因為孫權的糧食不多,但他畢竟人少,曹操二十萬大軍,每天的糧食消耗就是極大的問題。同時軍中又發生嚴重的瘟疫,他比周瑜著急一萬倍,渴望速戰速決。

周瑜方麵最先發力。黃蓋最近皮肉癢癢,所以提出用苦肉計,這個計謀是,黃蓋假裝觸怒周瑜,周瑜打他幾十大板,黃蓋一怒之下率領親軍向曹操投降。黃蓋的投降文書送來時,曹操的謀士們提醒他小心有詐,曹操卻胸有成竹地說:“如果有詐,黃蓋必會在投降來的戰船上放置蘆草、木柴以及容易燃燒的脂油。可問題是,現在是冬天,刮西北風,他從東南方向來,即使火攻,也是我攻他,輪不到他攻我!”

這是曹操的聰明,然而人算遠不如天算。黃蓋來投降那天,曹操嚴陣以待,下命令給前線,隻要黃蓋艦隊稍有怪異,馬上向他投射火箭。

黃蓋艦隊的速度非常快,當行駛至離曹操艦群一千米左右時,黃蓋的幾十艘戰艦突然點火,曹操驚訝得張大嘴巴,他有生以來從未見過有人如此自焚。正當他要大笑時,詭異的事發生了,一直刮的西北風突然轉向,刮起了東南風。黃蓋的戰艦被風刮起,疾如流星,火勢迅猛,一股腦兒地衝進了曹操的艦群。曹操的戰艦用鐵索連在一起,根本來不及分離,就葬入火海。火勢繼續蔓延到陸地上,曹操的陸軍營寨也受到牽連,幾乎一瞬間,濃煙火焰,直衝霄漢,曹操軍營人喊馬嘶,許多戰士變成了行走的火人,無數的戰馬也被燒到,淒慘地嘶叫著到處亂撞。

周瑜在後方看到黃蓋得手,下令全線進攻。曹操大軍霎時崩潰,他隻好從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市西南狹徑)向西疾逃。半路又遇暴雨,道路泥濘難走,曹操下令放棄輜重,老弱病殘聽天由命,曹操自扶持中央政府以來,從未如此狼狽。逃回許昌後,他損失了十餘萬人馬,從此,中央政府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這樣的兵力,以曹操為丞相的東漢王朝統一中國的願望成為春秋大夢。

現在我們來分析赤壁之戰中央軍失敗的原因,當然也是曹操失敗的原因。首先是老天不幫曹操,寒冬時節本來常刮西北風,想不到忽然刮起東南風,使黃蓋奸計得逞,再因為曹操的部隊不習水戰,所以將戰艦相連,於是給了敵人幾乎將其全殲的機會;其次,曹操軍中暴發瘟疫,使其最具優勢的陸軍青州兵團無法發揮真正戰力,在陸地上沒有建立有效的防禦,導致其兵團迅速潰敗;最後,曹操的大意,他明知黃蓋的投降如果是陰謀,必用火攻,應該早做準備才對。曹操自董卓之亂以來,用兵百餘次,失敗常有,不過他之前的失敗都因為實力不足,盡管準備充足,仍然失敗。赤壁之戰,卻不是這樣。

人在目標未達成前,都能小心翼翼,可當目標達成或者即將達成時,就麻痹大意起來。這足以說明,人越是接近目標,就越放鬆,越放鬆就越容易失策。如何避免這種情況,人類曆史上的偉大人物似乎都沒有更好的方法,因為這是人之本性。於是你會很容易地發現,那些前程似錦的人物,走在通往目標的路上時永遠能知行合一,可抵達目標附近或者是完成目標後,他們就會拒絕良知的所有判斷,最終把自己帶上敗亡之路。

曹操的失敗,不是他一人的失敗,而是東漢王朝政府的失敗,更是中國的失敗。如果赤壁之戰中,曹操獲勝,就不可能有後來的三國,也不可能有後來的五胡亂華,而這一切都源於孫權、劉備旺盛的私欲。

赤壁之戰曹操回到北方後,進行休整以恢複元氣。南中國則由劉備和後浪孫權開始了表演。劉備最先發力,他趁搭檔東吳兵團在前線打掃戰場,馬上占領了荊州四郡。當孫權回過神來,劉備已經站穩腳跟。周瑜對劉備沒有一絲好感,勸孫權趁劉備翅膀未硬,馬上剪除。但孫權擔心曹操卷土重來,自己沒有幫手,並不同意周瑜的建議。不久,周瑜去世,代替他的是“親劉派”魯肅。

魯肅不但不主張攻擊劉備,而且還要扶植他成長。在他一手撮合下,孫權把自己在荊州的四個郡借給劉備,劉備因此而擁有荊州全部。自他扛著“吾乃中山靖王之後”的“塑料”旗幟闖**江湖以來,東躲西藏如喪家狗,如今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一個大荊州,可見世界上真有狗屎運這回事。諸葛亮當初的“隆中對”居然在這好運的護佑下實現大半,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劉備之運氣好得連命運之神都嫉妒成狂。

赤壁之戰三年後,益州軍閥劉璋在根據地成都向劉備發出邀請函,劉璋被一黃巾軍後起之秀張魯壓得喘不過氣來,希望劉備來幫他。劉璋年輕時大概得過很嚴重的腦炎,雖然痊愈,卻留下腦子不好使的後遺症,人人都知道劉備是個偽君子,隻有他不知道。劉備得到劉璋的邀請後,心花怒放,率領兵團進入益州,在和張魯打了幾場無關痛癢的戰鬥後,他和劉璋翻臉。

公元212年,他和暈頭轉向的“恩主”劉璋開戰。如你所知,劉備對付不了任何人,隻能對付沒有腦子的劉璋,雙方進行了兩年的拉鋸戰後,劉璋投降。劉備現在實現了諸葛亮當年的預言:得到荊州和益州,再圖中央政府。

但他的麻煩也隨著好運同時到來。孫權發現劉備已得到益州,於是索要他當初借出去的荊州四郡。劉備和諸葛亮商議後回複孫權說:“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可大家都知道你孫權是拿回去的東西再也不會借出來,所以我不能還給你。”

孫權大怒,向劉備的荊州四郡進攻。劉備慌忙從益州出兵援救,眼看劉備的荊州四郡就要陷落,曹操突然率領中央軍攻入漢中。劉備馬上和孫權重啟當年的聯盟,雙方講和,共同對付曹操。

為爭奪漢中的控製權,中央軍和孫、劉聯軍的戰爭持續了三年。公元219年,劉備轉守為攻,命令關羽從根據地荊州城(江陵)北上,拔除曹操在漢中的前哨據點樊城(今湖北襄陽市漢水北岸)。關羽爆發出幾十年來都不曾有過的戰力,擊潰曹操派去援救樊城的主力,把樊城圍得水泄不通,天下震動,關羽名聲大振,劉備的名聲更是水漲船高。許昌方麵居然有人恐懼得要遷都,曹操也震驚於劉備這幾年的發展,想要把中央政府挪到更安全的河北。

但曹操的秘書司馬懿深諳人性,他對曹操說:“關羽得誌,孫權肯定睡不著,我們可以派人勸說孫權,如果他跟關羽開戰,那中央政府可以把江南地區賞賜給他。”

孫權對中央政府允諾的賞賜毫無興趣。在他心中,中央政府早已死亡,他隻對劉備借去荊州四郡而拒絕歸還憤憤不平。他秘密將已接替魯肅的呂蒙召回建業(今江蘇南京)商討對策。呂蒙拿出計策:“先穩住曹操,寫信給他說我們要和關羽開戰,以防他偷襲咱們,然後用重兵圍攻關羽的荊州城,關羽必然回救,我們在他必經之路上設下天羅地網,關羽必死無疑。”

結果正如呂蒙所料,關羽在樊城得知孫權襲擊他老巢,馬上回軍,中了東吳兵團的伏擊,他隻好敗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最後被殺,頭顱被孫權送到曹操處。關羽負責劉備從孫權那裏借來的荊州四郡的防衛,他一死,四郡重回孫權手中。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借的東西必須還,如果不還,對方就會讓你付出十倍的代價還回去。

孫權拿回荊州後,劉備隻剩下了彈丸之地益州。中央政府的曹操、蜀地的劉備以及江東的孫權,開始了改變曆史的進程,三國時代進入跑道。

孫權把關羽人頭送給曹操時,還附帶了一封信。信中他假惺惺地渴求回歸中央政府,卻對曹操稱臣,這顯然是大陰謀:他力勸曹操取代東漢政府稱帝。

換作他人,肯定笑納。但曹操頭腦清醒,良知光明,他捂著胖肚子大笑說:“孫權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

皇帝的寶座永遠都是火爐,尤其當世襲製失去效力時,人人都會爭搶龍椅。隻有真正具備大智慧的人才能既看到利益又看到危險,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

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狼狽地逃回許昌,這次失敗讓許昌中央政府的保皇黨(站在劉協一邊的大臣)在長久的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流星,許昌到處流傳著要曹操把權力還給劉協的“民意”,當然還有與此針鋒相對的“民意”版本:大家都認為曹操要取代天子劉協。曹操殺掉一批積極分子後,發布了一封名為《自明本誌令》的內部公開信。曆代領袖人物都曾發表這種抒發人生誌向的政治性文告,然而都是假話、空話,端著裝著,心理不一,知行不一。唯獨曹操這份文告,字字有良知,句句出本心,讓古往今來那些知行不一的領導自愧欲死。

《自明本誌令》和立誌有關,在中國曆史上,無數人都認為立誌是列個大綱,沒有這一步,後麵會步步驚魂,步步踏錯。曹操的思維卻與眾不同,他說出了人生真相。

他說自己平生並沒有多大的誌向,二十歲被舉孝廉進入官場,後來做到洛陽北區的第一長官,已是欣喜不已。但宦官當道,黃巾賊起,董卓之亂,是持續惡化的局勢把他推到台前。後來陰差陽錯,在許昌積攢了家底,把皇帝劉協接來安頓。天下大亂,中央政府權威喪失,他隻能硬著頭皮維護中央政府,於是四處出戰,平定叛亂。感到榮幸的是,皇帝劉協任命他為宰相,這已是人臣之極,直到這時,從前的小誌向才慢慢進化成“平定天下”。

這段敘述的最後,曹操自豪地說:“如果國家沒有我,不知道多少人稱孤道寡,禍亂天下。”

他的話是正確的,因為他一直在維護中央政府,但隻是部分正確,他沒有平定所有叛亂,仍然有人“稱孤道寡”。

《自明本誌令》的中段,曹操明確指出:“我家世受皇恩,不可能像劉備和孫權那樣背叛中央政府。”他重點強調說,自己不是王莽,更不是董卓,絕不會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但是,他在這篇文告的最後告訴世人,雖然他沒有取代東漢王朝的心,但絕不能放棄兵權,無論是為子孫還是為國家,他都要掌握權力。曹操已清醒地意識到,掌握大權多年的人,隻要放棄權力,必然遭受滅頂之災。中國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如曹操這樣的權臣,可以全身而退。

在中國專製政體下,一個人隻要是有意識地走上高位,那他的手就必沾滿鮮血,他的屁股就絕不幹淨。在高位上,為了實現理想和保住位置,樹敵在情理之中。敵人不敢動他,是因為他大權在握,一旦他失去權力,敵人的反撲必是致命的。這正如騎到猛虎身上,隻有等到死掉才能下來。

曹操的獨到之處在於:肯承認自己天賦平常,沒有大誌,隻是因為時勢,他才慌不擇路地走上現在這條道路。這種真心實意的自述,表示他和那些動不動就吹噓天賦異稟、少年即有澄清天下之誌的大人物有天壤之別。曹操的可愛之處,正在此:他講良知,不虛頭巴腦,也不矯揉造作。

公元220年,曹操以東漢王朝丞相、魏王的身份去世。東漢王朝在董卓立劉協為皇帝後,已經是上氣不接下氣,如果沒有曹操,東漢王朝早已屍骨無存。曹操為東漢王朝延續了二十四的壽命(從196年劉協到許昌,至220年),後人對他的評價卻差到極點。除了我們前麵談到的《三國演義》的影響,還有三點原因。

第一,傳統思想的攻擊。王莽是民選出來的皇帝,劉秀卻將其貶為最大的叛逆,經過百餘年這種思想的灌輸,人們漸漸習慣了權臣不是“好鳥”的思想,王莽、董卓、曹操,都被強行納入這個範疇,不管他們做對了多少事,都會受到詬病;第二,曹操名未篡漢,實際上卻把皇帝劉協視為傀儡,這是名不副實,沽名釣譽,他不如幹脆學王莽,取代東漢王朝,若是如此,恐怕不會有後來的三國;第三,赤壁之戰後,曹操對人才的評價標準過於功利主義,亂世時,道德連錦上添花都不能,何況雪中送炭,所以曹操選用人才的標準是治理才能而不是道德。

中華世界行進至東漢時期,道德已成國策,而且是中華人的普世價值,尤其是政府人員,道德標準是金標準。曹操卻逆天而行,拋棄百無一用的道德標準,純以能力取人,這無疑是給了那些標榜道德的知識分子一記悶棍,讓無能的他們失去做官的機會。曹操砸了這些知識分子的飯碗,自然會受到他們的激烈報複,在後世寫史的知識分子筆下,曹操成了“不德”的靶子,明槍暗箭全向他射出,把他射成了卑鄙小人。

讓詛咒曹操的人大失所望的是,曹操也沒想成為他們筆下的聖人,公元220年,他去世前仍是一副不管天下輿論的天真模樣,對他的繼承人曹丕說:“我做周文王,我是你爹,你要做什麽,應該清楚吧。”

曹丕說:“我做周武王。”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卻不反商;他一死,周武王馬上滅掉商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

曹操被一群榆木腦袋的知識分子詛咒了千年,不過越來越多的人漸漸喜歡上了他。這是因為他真誠而不虛偽,他更能與當時的實際情況結合,提出“唯才是舉”,實事求是。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懂得角色管理,知道自己應該站在什麽位置。他對政治權力有炙熱的欲望,從不掩飾,但他沒有越過皇帝這個雷池。欲望不是人最大的敵人,虛偽才是。

僅這幾點,就足以證明曹操是知行合一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