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物哀的風雅之趣

序(1)

世間學問,分門別類,不一而足。其中,以研究“神代紀”(2)為主、以“道”(3)為專門的學問,是謂“神學”,研究者稱為“神道者”。也有以研究古代官職、儀式、律令等為主的學問。還有以研究故實(4)、服飾、日用器具為主的學問,叫作“有職學”(5)。此外,研究古代“六國史”(6)等其他古籍為主,兼及後世的同類書籍,不限於某一方麵者,若要加以分類,也有種種不同。例如,“歌學”這種學問,其中有兩個分支,一是專門研究詠歌的方法,二是對古代歌集、物語加以解釋的方法。

學問研究,大致有以上種類。同時,以各自喜好的研究方法、學習方法,乃至先生所教授的方法以及各自的思考方法,也形成了種種不同的研究。有的人喜歡學問,在最初涉獵學術研究時,就有自己的想法,研究方法也是自己逐漸探索形成的。但也有人在學術研究的對象、領域方麵並沒有特別的見地,也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學習與研究方法,這些人常常會對有學問的人詢問:“初學者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關於初學者的學習方法,應該先看什麽書為好?”等。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對研究者而言,一開始就要對學問的門類加以正確選擇,對研究方法予以正確運用,以免將來墮入歧途,並盡可能早出成果。任何事情如想事半功倍,就要從頭計議,方可穩步登堂入室。雖然使用了同樣的時間與精力,但由於研究的對象和領域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效果與得失也就不同。

不過對學術研究而言,不能強人所難,要他非如此不可。一般情況下,應該大膽使用自己摸索出來的方法。無論是怎樣的初學者,隻要是有誌於學問,那都不會像學童一樣幼稚無知,而是具備了相當的能力,有了自己關注的研究領域。而且,由於天生稟賦不同,有些事情擅長,有些事情則不擅長。做不擅長、不喜歡的事情,雖然付出了努力,也很難取得應有的成果。

倘若不問學問的種類、不顧研究方法的運用規律,籠統地要求別人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這樣指導別人倒是很容易。但按這樣的指導去做效果如何,或者說這樣做好不好,也有待於驗證。因此不能過於死板,而應該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發揮各自的自主性。

歸根結底,做學問最重要的,是要經年累月堅持不懈,刻苦努力。至於研究方法,實際上怎樣都好,不可過分拘泥。

無論掌握了多好的研究方法,假如懈怠不努力,也不會取得成果。又由於個人的稟賦有所不同,其間也有很大差異。稟賦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無法改變。不過,即便是缺乏稟賦的人,如能刻苦努力,也會取得相應的成果。入門較晚者,隻要努力,也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績。也有的人沒有閑暇,卻比有閑暇的人取得了更多的成績。(7)所以,缺乏天賦者、入門較晚者、沒有閑暇者,都不可放棄求學的勇氣與信心。

無論如何,要意識到,隻要努力都會取得成績。而失去信心與勇氣,對治學者而言,則是非常有害的。

學問之事大致如以上所言,學問的門類無所謂好壞,研究的方法也不能非此即彼。學無定法,隻憑研究者之“心”即可。然而我這樣說,一些初學者可能會感覺不得要領,從而對學問產生厭倦之情,並因此而懈怠,所以不得已,我還是要大體講一講“應該如此,不應該如此”之類的話。

但是關於做學問的指導性意見,見仁見智。你認為“我這樣最好”,也會有人認為這樣不好,因而不能過於僵硬。我的意見,隻是為那些願意聽我話的人而講。

以上談到學問有不同的方向與領域,任何領域都有必要加以研究與探索,對所有方麵的知識,都應該加以學習掌握。不過,憑一人一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不可能對所有方麵都做深入探討,必須確定主攻對象,並對此加以深入研究。從一開始就要立大誌,並付出不斷的努力。而對於其他的相關對象,也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加以涉獵。

所謂應該主攻的學問是什麽呢?那就是關於“道”的學問。這個“道”就是天照大神之“道”,是天皇統治天下的根本原理,是達於四海萬國的真正的“道”。這個“道”隻由日本一國傳承下來,要問這個“道”是怎樣的“道”?可以說,此“道”由《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加以記述,包含著神代的種種事情。要了解此“道”,就要對兩書的神代卷反複加以研讀。

初學者應該將我寫的《神代正語》一書讀幾十遍,以掌握古代日語的基本語調;還要將我寫的《直毘靈》(8)《玉矛百首》(9)《玉匣》(10)《葛花》(11)等著作,與《古事記》《日本書紀》同時閱讀。這樣,庶幾可以對《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所記述的曆史事實中所包含的“道”,大致有所了解。

而且,盡早地閱讀上述的書籍,可以牢固確立大和魂(12),以防墮入“漢意”(13)之中。要想研究日本之“道”,首先就要將“漢意”即儒教的思考方法,從內心深處清除幹淨,從而牢固確立大和魂。對此,務必要有深刻的認識。

為了更好地理解“道”,在《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二書中,要先讀《古事記》。在讀《日本書紀》時要加以充分的注意。如果望文生義,就會對古人之心產生誤解,並墮入“漢意”之中。

其次是《古語拾遺》(14),此書稍晚出,但對《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的閱讀理解會有諸多的幫助,還是早讀為好。《萬葉集》雖是古代歌集,但對於了解“道”也是必不可少的讀物,應該認真學習。關於為什麽要讀這些書,其理由後文還將具體闡述。總之,關於“道”的學問,大體上需要閱讀上述的書籍。

《日本書紀》之後,曆朝曆代的書籍,也必須加以了解,包括《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文德實錄》《三代實錄》。《日本書紀》及此後的這些書,合起來稱為“六國史”,都是朝廷的正史,請一一加以閱讀。此外,這些曆史書中曆代的宣命(15)中,保留著古代人的心思與語言,應予特別的注意。

再次,《延喜式》(16)《姓氏錄》(17)《和名抄》(18)《貞觀儀式》(19)《出雲國風土記》《釋日本紀》《令》(20)《西宮記》(21)《北山抄》(22),還有我寫的《古事記傳》等,都是研究古學(23)所需要精讀的。

入門之初,要快讀上述書籍並不容易。卷帙浩繁的大部頭讀物可放在後麵閱讀,先從篇幅較短的書籍開始。對《延喜式》中的祝詞部分,還有神名帳(24),要盡可能早地加以閱讀。總體上說,這些書籍的閱讀未必需要遵循一個確定的順序,以手頭所有,隨便取而讀之,也未嚐不可。

在閱讀這些書籍的時候,入門者對書中立意要全麵理解,不可斷章取義,要首先粗略瀏覽一遍,再與其他書籍做種種對照,然後再返回以前粗略讀過的書。讀過幾遍之後,起初不明白的地方,就會漸漸有所明了。

這些書籍讀上幾遍之後,就會對其他書籍觸類旁通,對於研究方法,也會漸漸有所自悟,而此後其他的問題,也無須一一請教先生。要隨心所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大量閱讀古籍及後世書籍,或者采取以重點為主的方法,涉獵不必太泛。此外,對“五十音圖”(25)的利用、假名的使用方法,也要加以留意。而語句的解釋則不那麽重要。

與此同時,也要閱讀漢籍。古代的書籍都是借用漢字漢文寫成的,特別是孝德天皇、天智天皇時代(26)之後的那一段時期,一切事物及典章製度都學習中國。因而讀曆史書的時候,如對漢文不甚了解,那將是很成問題的。

我們閱讀漢籍的時候,如果未能牢固確立大和魂,就會被華美的漢文所迷惑,因而閱讀時的心理狀態是很重要的。

若漸漸入門,對學問的基本情況及其門徑,有了基本的了解,那就要盡早留意對古籍加以注釋。古籍的注釋是學術研究展開的基礎。

如上所述,在《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之後,還要好好學習《萬葉集》。自己還要學習古代和歌,並加以吟詠。一般而言,人人都應該會吟詠和歌,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更應該學會吟和歌。不會吟和歌,對古人的精妙感受、風雅精神就難以理解。在《萬葉集》的和歌中,要特別學習模仿那些率真的、高格調的、自然流暢的作品,並且和歌也要吟詠。

在和歌中,有古代風格,也有後世風格,由於時代不同而風格各有差異。毫無疑問,古學研究者首先要以學習古風為主,對於後世風格,也不能棄而不顧。然而後世風格的作品良莠不齊,優劣並存,要謹慎甄別並學習之。

至於《伊勢物語》《源氏物語》及其他物語作品,也應該常常閱讀。一般說來,詠和歌者應該常常閱讀物語,從而理解古人的風雅之心,這對於和歌的學習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以古代之“道”為宗旨的學問而言,會有很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