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有心之人才可體會物哀之情

問:所謂“知物哀”,是指何而言呢?

答曰:《古今集·序》雲:“倭歌,以人心為種,由萬語千言而成。”所謂“心”,就是感知“物哀”之心。接著又雲:“人生在世,諸事繁雜,心有所思,眼有所見,耳有所聞,必有所言。”所謂“心有所思”,也是指“知物哀”之心。“以人心為種”,是為提綱挈領之語,然後做具體解釋。同樣地,《真名序》所雲“思慮易遷,哀樂相伴”,說的也是“知物哀”。

之所以將這些話解釋為“知物哀”之意,是因為世間一切眾生都有“情”。有“情”,則觸物必有思;有思,而所有眾生都有歌。其中,人類為萬物靈長,心地聰慧,思慮亦深。而且人的生活遠比禽獸複雜,經曆的各種事物也多,所思所想也多。所以,歌對於人而言不可或缺。

為什麽人的思想複雜深刻呢?就因為人能夠感知“物哀”。諸事繁雜,每每有所經曆,則情有所動。情有所動,或歡樂或悲哀,或氣惱或喜悅,或輕鬆愉快,或恐懼擔憂,或愛或恨,或喜或憎,體驗各有不同。這皆因“知物哀”而心有所動。

所謂因“知物哀”而心有所動,譬如,遇高興之事而高興,是因為認識到此事應該高興;遇到可悲的事情而悲哀,是因為意識到此事可悲所以悲哀。根據各種具體不同的事情,而知其可喜或可悲之緣由,就叫作“知物哀”。倘若對於事情的本質沒有理解,就沒有高興或者悲哀,心就無所寄托。心無所寄托,就不能詠歌。

眾生各有其能,對於事物的實質都有所分辨,或以物喜,或以物悲,因而有歌。但其中對於事物的辨別與認識,有程度深淺之別。禽獸淺薄,與人相比近於懵懂不辨,而人則優於其他眾生,能了解事物本質,並感知“物哀”。人也有深淺之別。與深知“物哀”的人相比,也有人近乎完全不知“物哀”,其間差別甚大,通常不知“物哀”者為多。當然並非絕對不知,隻是深淺有別。而歌隻能從深知“物哀”的人當中才能產生出來。

所謂“知物哀”意思大體如上。更具體地說,所謂“感物”(1),就是“知物哀”。所謂“感”,不是通常所認為的隻是對好的事物的感知。“感”字,注釋為“動也”(2),有“感傷”“感慨”等意,係指對萬事萬物都有所觸發,心有所動。然而在我國,隻是就可喜可賀的事情而言才用“感”字,將“感”字寫成為“めづる”固然無錯,但將“感”字訓讀為“めづる”(3),則不可取。因為“めづる”也是“感”的一種,還是應該寫成“感”,但“感”字不限於“めづる”,所以用“めづる”來解釋“感”字,仍是言不盡意。對萬事萬物都有所心動,或喜或悲,深有所感,都是“感”字本義,也就是“知物哀”。關於“知物哀”,我在《紫文要領》一書中也有詳細論述。

“阿波禮”(あはれ)這個詞是深有感動之詞,後世多以為它隻是就可悲哀的事情而言,於是用漢字的“哀”字來標記。實際上,“哀”僅僅是“阿波禮”的一種,“阿波禮”不限於“哀”。在《萬葉集》中,有“可憐”一詞,讀為“阿波禮”,這也僅僅是“阿波禮”一個方麵的意思,並沒有表達出“阿波禮”的全部含義。“阿波禮”是一個歎詞,對事物深有感動,不問身份高低上下,都可以使用這個歎詞(4),如同“阿夜”“阿那”(5)之類。《仁賢天皇紀》中有:“吾天可憐矣,此雲阿我圖摩播耶。”(6)《皇極天皇紀》中將“咄嗟”讀作“阿耶”,漢文中的“嗚呼”“於嗟”(7)“猗”等字,大都讀為“阿阿”。“阿阿”也是歎詞。《古語拾遺》雲:“當此之時,上天初晴,眾俱相見,麵皆明白,伸手歌舞,相與稱曰:‘阿波禮!阿那於茂誌呂!阿那多能誌!阿那佐夜憩!’雲雲。”(8)這段文字,雖有可疑之處,但見於古籍,是天照大神從天之岩屋中走出來之後說的一段話。所以,“阿波禮,言天晴也”(9)的注釋,實乃後人的臆說,不足為信。學者們不解其意,以為“阿波禮”乃“天晴”之意,現應予辨正。此處的“阿波禮阿那”重疊使用,都是感歎詞。

日本武尊有禦歌曰:

直對著尾張國的

那棵鬆樹啊!

你若是個人,

便叫你佩上大刀,

叫你穿上衣服。(10)

又有歌曰:

雲氣迷蒙,

初雲建所佩大刀,

刀鞘的黑藤纏得多好!

隻是沒有刀身,

多可惜啊!(11)

此外,《古事記》中還有《思妻あはれ》(“思妻歎”)、《影姬あはれ》(“影姬歎”)等歌。聖德太子有歌雲:“餓倒在路旁的旅人啊,真可憐!”(12)此處的“真可憐”(あはれ)聽起來似乎是憐憫、可悲的意思,實際上這是後人的理解,不是上古時代的意思,上古時代的“あはれ”都是感歎詞。所謂“影姬あはれ”“旅人あはれ”,都是“影姬啊”“旅人啊”的意思。《古事記·景行紀》中日本武尊所吟“吾妻者耶”(あづまはや),《古事記·允恭天皇紀》中記載新羅人吟詠畝火山、耳成山時,讀作“宇泥咩巴椰、彌彌巴椰”(うねめはや みみはや),詞尾都帶有歎詞“者耶”(はや)或“巴椰”(はや),兩者加以比照,有助於理解“あはれ”。

“阿波禮牟”(あはれむ)這個詞,是“感到憐愛”之意,與感到悲哀的“可悲”是相同的詞性,指的是一切打動心扉、深有所感之事,意即以某某為“阿波禮”(あはれ),而不僅僅局限於表達喜愛之情。

但一切詞的用法,都會隨著時代推移而多有變化。“阿波禮”(あはれ)這個歎詞後來其詞性發生了變化,意義也有所改變。《萬葉集》中大伴阪上郎女有一首歌曰:

像湍急的河水上,

無依無靠的鳥兒,

我的人兒啊!(13)

句末的“啊”(あはれ)與《古事記》《日本書紀》古歌中的“あはれ”意義相同。

又,佚名作者的一首歌曰:

清晨駛往名海中,

海上傳來鹿鳴聲,

啊,水手!(14)

又有一首歌曰:

濃霧之雨夜,

杜鵑鳴叫著飛過,

啊,那隻杜鵑鳥兒!(15)

這兩首歌中的“啊”(あはれ)意思相同,都是感歎詞,隻是用法上稍有不同。在《萬葉集》中,以上兩首歌中的“あはれ”原本寫作“可憐”,《仁賢天皇紀》將這兩個漢字寫作“播耶”(はや)。“播耶”(はや)與“あはれ”一樣都是感歎詞。

《萬葉集》卷十八,有一首大伴家持寫的吟詠杜鵑啼鳴的長歌,其中有:

催人淚下的

可憐的鳥兒,

總是不停地啼鳴。(16)

這句歌中的“可憐”(あはれ)的用法較為晚近,與前麵所列舉的用法有所不同。在以前的和歌中,有“那棵鬆樹啊”(あはれ)、“旅人啊”(あはれ)、“啊(あはれ)那鳥兒”,等等之類,都是在對某事物有所感動時,用作歎詞,意為“啊!”倘若詠歎為“啊(あはれ),那鳥兒啊”,也屬於感歎詞。而以上這首長歌中的“可憐(あはれ)的鳥兒啊”,用法則有所不同,它直接修飾被感歎的事物,說成“可憐(あはれ)的鳥兒”。

後來的《古今集》也使用“あはれ”,如:

嗚呼(あはれ)荒蕪舊宅院,

幾代住此間,

如今斷人煙。(17)

嗚呼(あはれ)!

古代有人丸(18),

堪稱人中仙。(19)

這裏的“嗚呼”(あはれ)完全是感歎詞,是後世的一種固定用法。

俗語中的“天晴れ”(あっぱれ)(20)一詞,則是“あはれ”的促音(21)化。

《古今和歌集》有和歌曰:

時光不可留,

嗚呼(あはれ)幾度春秋,

管他喜與憂!(22)

另有一首和歌,其中有一句曰:

夜幕已降落,

形隻影單,

徒呼奈何(あはれ)!(23)

以上的“嗚呼”(あはれ)、“徒呼奈何”(あはれ)都是感歎詞。

《蜻蛉日記》中有“關隘之道令人慨歎,遙望前方……”雲雲,其中的“令人慨歎”(あはれ)也是表示內心的歎息。

《古今和歌集》中使用“あはれ”的和歌還有許多,如:

“啊”(あはれ)!讚美獨給她,

唯此櫻花樹,

春後遲遲晚開花。(24)

歡愛時“啊”(あはれ)聲不止,

若無此呐喊,

如何來克製!(25)

聽人歎聲“啊”(あはれ),

令我不忍心

棄世離家。(26)

言葉(27)上一聲“啊”(あはれ),

樹葉上一滴露,

都是懷舊之淚。(28)

《後撰集》中也有使用“あはれ”的和歌,如:

忘記櫻花會凋零,

願將物哀(あはれ)情,

永寄此花中。(29)

說聲“阿波禮”(あはれ),

即可得慰藉,

為何要悲悲戚戚!(30)

告別眾親人,

聽得一聲“阿波禮”(あはれ),

淚水漣漣情無已。(31)

以上和歌中的“あはれてふこと”,指的是“あはれ”的感歎,而不是指可哀之事。這從上述和歌中大多使用的“ことの葉ごとに”(事之詞)這一詞組即可看出。

“阿波禮”(あはれ)這個感歎詞,就是發自內心深深的感歎。正如“春後遲遲晚開花”那首和歌所吟詠的那樣,隻是將他人見之也會發出“あはれ、あはれ”的感歎,從自己的內心發出,而又不同於他人。其他和歌也是如此。

《萬葉集》中有一首佚名作者的歌:

麵向住吉的淡路島,

為了你,

無日不長聲歎息(あはれ)。(32)

《古今集》有:

我身在何處,

世間總是空,

歡喜(あはれ)、悲哀兩相同。(33)

《後撰集》有:

莫言歡喜(あはれ)莫言愁,

猶如陰晴無所定,

生死隻在一瞬間。(34)

《拾遺集》有:

對君歎聲“阿波禮”(あはれ),

戀心稍得慰藉,

舍命亦不惜。(35)

徒歎“阿波禮”(あはれ),

無人來傾聽,

生命有何意義!(36)

空等心上人,

望月徒歎“阿波禮”(あはれ),

夜夜長相憶。(37)

在以上和歌中,“阿波禮”(あはれ)都是心有所感而嗟歎之。例如,對別人說“阿波禮”(あはれ),就是對別人而嗟歎,對自己說“阿波禮”(あはれ)就是對自己而嗟歎,對月兒等事物,都是如此。

又,《古今集》有:

往日遠處看梅花,

唯有“阿波禮”(あはれ)感歎,

今日折花手中看。(38)

茫茫武藏野,

野草令人生哀怨(あはれ),

紫根一脈連。(39)

《拾遺集》有:

大雪封群山,

道路都不見,

今日來客真可憐(あはれ)。(40)

月光朦朧照我身,

縱然不愛我,

亦會有哀憐(あはれ)之心。(41)

以上和歌都是眼有所見,心有所感,而歎為“阿波禮”(あはれ)。

此外,還有耳有所聞、心有所思的“阿波禮”(あはれ)。例如,《古今集》中有歌曰:

梅花色與香,

聞香更誘人(あはれ),

衣袖沾香到如今。(42)

一人獨歎“阿波禮”(あはれ),

夕陽照瞿麥,

唧唧鳴蟋蟀。(43)

想往事感慨萬端(あはれ),

雖反複一如從前,

心有君絕無他戀。(44)

無論歡喜(あはれ)或悲傷,

睹物思人時,

兩眼淚汪汪。(45)

宇治守橋人,

你我很親近(あはれ),

此橋多年渡我身。(46)

《拾遺集》中有歌曰:

朝陽升起來,

露珠多可憐(あはれ),

化作水汽何處見!(47)

以上和歌中所表現的都是口有所念、眼有所見、耳有所聞、情有所感,都是感物而興歎。

又如《拾遺集》中的歌:

故鄉的山,

我不懷念,也看不見,

卻隻有感歎(あはれ)。(48)

梅花年年開,

花香永不變,

香氣令人生愛憐(あはれ)。(49)

這些和歌中的“阿波禮”(あはれ)正如大伴家持思物詠歎,而詠為“可憐(あはれ)的鳥兒”一樣,是對於故鄉的山心有所感而詠歎,想到梅花的花香而心生愛憐(あはれ)之情。

以上和歌中的“阿波禮”(あはれ)均為形容詞,此外也有名詞的用例。例如,《後撰集》中的一首歌:

夜晚月與花,

同在溫柔鄉,

知物哀(あはれ)者共欣賞。(50)

《拾遺集》也有一首:

春季隻是鮮花開,

要想知物哀(物のあはれ),

更待秋天來。(51)

這兩首和歌中的“阿波禮”(あはれ)都是名詞。

如上所說,“阿波禮”(あはれ)這個詞有各種不同的用法,但其意思都相同,那就是對所見、所聞、所行,充滿了深深的感動。通常以為它隻是悲哀之意,其實大謬不然。一切高興之事、有趣之事、悲哀之事、愛戀之事,大都興歎為“阿波禮”(あはれ)。在物語作品中,“あはれにをかしう”“あはれにうれしう”兩個詞常常連用。《伊勢物語》中有一句話:“這個男子每天夜裏從鄉下來,吹起動聽的笛子,笛聲優美動聽,唱得令人感動。”(52)笛聲動聽,歌聲優美,就是“阿波禮”(あはれ)。《蜻蛉日記》中有雲:“心裏常常如饑似渴,覺得可歎可樂的事情無限多。”(53)在這裏,能夠滿足心理需要的也叫作“阿波禮”(あはれ)。

而在《源氏物語》中,多將“をかしき”與“あはれなる”作為兩個反義詞使用。這兩個詞的區別在於,一個是總括性的,一個是對具體而言的。總括而言,“をかしき”是包含在“あはれ”當中的,這一點我已經說過。(54)所謂對具體而言,就是在各種各樣的人情的感動中,“をかしき”(可笑)的事,與“うれしき”(高興)的事,較為淺;而可悲的事、可戀的事,給人的感動較深。給人以深深感動的,要特別歸作“阿波禮”(あはれ),所以通常隻把悲哀之事看成是“阿波禮”(あはれ)。譬如,在草木花卉中,特別地把“櫻”叫作“花”,這是相對於“梅”之花而言的,《源氏物語·若菜》卷有雲:“梅花還是盛開期有看頭啊!”即是一例。再如,音樂十二律(55)中的“呂”是包含在十二律之中的,具體而言,六律、六呂卻是相反相對的。同理,就“阿波禮”而言,悲哀隻是情感中的一種,是對情感加以具體區分之後的一種形態。凡是從根本上涉及人的情感的,都是“阿波禮”(あはれ);人情的深深的感動,都叫作“物のあはれ”(物哀)。

關於“知物哀”與“不知物哀”的差別,舉例來說,看到美麗的花朵,麵對皎潔的月亮,就會湧起“あはれ”的情感,感知花朵之美而心有所動,這就是“知物哀”。假如無動於衷,那無論看到多麽美麗的花,麵對多麽皎潔的月光,都不會生出感動,這就是“不知物哀”。

不隻是對花如此,對世間一切事物均如此。對那些事物的情致、體性有所感知,值得高興的事情則高興,可笑的事則覺得可笑,可悲的事覺得悲哀,可懷戀的覺得懷戀,這種種的情感活動就是“知物哀”。而對此無動於衷、心如死灰,就是“不知物哀”。“知物哀”的人就是有心之人,不知“物哀”的人就是無心之人。西行法師(56)有歌雲:

身上縱無心,

物哀亦須知。

山澗鷸鳥飛,

秋日黃昏時。(57)

這首和歌值得品味。

《伊勢物語》中有一則故事寫道:“從前,有一個男子,向一個女子百般示愛,天長日久,那女子畢竟不是木石,心有所動,哀之情漸漸產生。”(58)《蜻蛉日記》中寫道:“連我這種麻木的人都受感動,何況他人,皆哀而泣下。”(59)這些都是“知物哀”的例證。對此,我在《紫文要領》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由“知物哀”而產生和歌。《古今集》卷十九有紀貫之的《奉呈古歌集時,由目錄而作歌》,雲:

盛世千萬年,如竹之節代代傳。

天彥音羽山,春霞迷蒙思紛然。

五月梅雨狂,深山子夜鳴杜鵑。

杜鵑聲聲哀,誰能安然入夢眠?

錦繡立田山,猶如披上唐繡絹。

滿山紅葉遍,雙眼不禁頻顧盼。

十月雨瀟瀟,冬夜庭前雪花飄。

雪花紛紛落,消融亦複添新雪。

歲歲複年年,啊啊哀哀亦可憐。

祝君千歲壽,壽比莽莽富士山。

山上青煙起,分別之時淚漣漣。

織起粗布衣,心如亂麻語何堪!

……(60)

這首古歌並非紀貫之自己所吟詠。該歌小序明言:此為《萬葉集》未收的古歌,是他看到了古歌的目錄而敷衍成篇,立意在於將神代以來就不斷吟詠的四季、戀愛、雜事等,全都歸為“物哀”。在這首長歌的目錄中,在四季、戀愛與雜事之間,有“歲歲複年年,啊啊哀哀亦可憐”之句,意思是:歌中前後所吟詠的四季、戀愛、雜事等,都是不同時節的“物哀”表現,都是感歎著“あはれ、あはれ”而吟詠出來的。這首長歌將“物哀”種種品類的目錄都寫進去了。

《後撰集》卷十八有雲:

一次在某地,門簾前閑聊,屋內傳出女聲,曰:“啊,看起來您是頗知物哀的老翁啊!”於是返答曰:

徒歎“阿波禮”,

歎來歎去有何用?

不歎又不行。(61)

和歌出自“物哀”,那女人評論眼前那位“歌仙”,說他是“頗知物哀”的人,這很有意思。返答曰“徒歎‘阿波禮’”,正如以上所說,這是感物興歎之詞。“阿波禮、阿波禮”地一味感歎,實在沒有任何用處,但是在“知物哀”而不堪的時候,卻不得不如此興歎。在這首和歌的小序中,有“看起來您是頗知物哀”一句,可知那位評論者對紀貫之很了解,而又委婉地表明“知物哀”就是會吟詠和歌。紀貫之的返答也頗合對方的話頭,意思是雖然吟詠和歌,但沒有什麽用處,隻是在不堪“物哀”的時候不得不吟詠而已。

《土佐日記》(62)在談到詩歌時寫道:“無論是唐朝還是我國,人在思緒不堪時,都會賦詩吟歌。”又寫道:“回到都城,高興之餘,歌也作了很多。”是說高興之餘,情感奔放,吟詠的和歌便多。人因高興而動情,就是物哀。《榮華物語》“楚王之夢”卷寫道:“歌是心情的表露。有趣之事、可喜之事、可哀之事,人在各種情境中都會吟詠。”這裏將“可哀”(あはれ)析出,作為人情的一種,以上已有論及。但綜括起來看,須知有趣之事、可喜之事,都屬於“物哀”,和歌正是從“物哀”中產生出來的。

(1) 感物:原文“物に感ずる”,似受到中國《禮記·樂記》中“感物”的影響。

(2) 出典《康熙字典》。

(3) めづる:動詞,意為“心被吸引”。

(4) 日語特別是古日語中一些詞,使用時有身份標記。

(5) “阿夜”讀作“あや”,“阿那”讀作“あな”,意為“啊呀”“啊哪”。

(6) 出典《仁賢天皇紀·秋》,原文全用漢字寫成。

(7) “於嗟”,疑應為“嗟乎”。

(8) 原文用漢字寫成。其中,“阿波禮!阿那於茂誌呂!阿那多能誌!阿那佐夜憩”是萬葉假名,日語的發音是“あはれ あなおもしろ あなたのし あなさやけ”,意即啊,多有趣!啊,多快樂!啊,多晴朗!

(9) 出典《古語拾遺》對“阿波禮”的注釋。

(10) 出典《古事記》下卷“景行紀”。其中“那棵鬆樹啊”,原文為“一つ鬆あはれ”。

(11) 出典《古事記》下卷“景行紀”。其中“多可惜啊”,原文為“真身なしにあはれ”。

(12) 出典《推古記》二十一年十二月朔條。原文:“飯に餓て 臥やせるその 旅人あはれ。”

(13) 出典《萬葉集》卷四,總第761首。原文:“早川の瀬にをる鳥の縁をなみ 思ひてありしわ子はあはれ。”

(14) 出典《萬葉集》卷七,總第1417首。原文:“なごの海を朝漕ぎ來れば海中に 鹿子ぞなくなる あはれその水手。”

(15) 出典《萬葉集》卷九,總第1756首。原文:“かき霧らしの雨の降る夜を郭公 鳴きてゆくなりあはれその鳥。”

(16) 出典《萬葉集》卷十八,總第4089首,是長歌中的最後一句。原文:“うち嘆き あはれの鳥と いはぬ時なし。”

(17)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八,總第984首。原文:“荒れにけりあはれ幾世の宿なれや 住みけむ人の訪れもせぬ。”

(18) 人丸:指《萬葉集》時代著名歌人柿本人麻呂。

(19)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九,總第1003首,是長歌中的一句。原文:“あはれむかしべ ありきてふ人丸こそは うれしけれ。”

(20) 天晴れ(あっぱれ):是“あはれ”的強調形,常用於表示強烈讚美。

(21) 促音:日語的一種發音方法,即在前後兩個語音之間空一拍,以“っ”作為促音的標記,如“あっぱれ”。

(22)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七,總第897首。原文:“とりとむるものにしあらねば年月を あはれあなうと過ぐしつるかな。”

(23) 出典《古今集》卷十九,總第1001首,是長歌中的一節。原文:“墨染の夕になればひとりいて あはれあはれとなげきあまり。”

(24)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三,總第136首。原文:“あはれてふことをあまたにやらじとや 春に遅れてひとりさくらむ。”

(25)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一,總第502首。原文:“あはれてふことだになくは何をかは 戀の亂れの束ね緒にせむ。”

(26)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八,總第939首。原文:“あはれてふことこそをうたて世の中を 思ひ離れぬほだしありけり。”

(27) 日語的“言葉”是“詞語”之意,此處的“言葉”與以下的“樹葉”相對,形成了一種修辭效果。

(28)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八,總第940首。原文:“あはれてふことの葉ごとに置く露は 昔を戀ふる涙ありけり。”

(29) 出典《後撰和歌集》卷三,總第133首。原文:“散ることの憂きも忘れてあはれてう ことを桜に宿しつるかな。”

(30) 出典《後撰和歌集》卷十六,總第1193首。原文:“あはれてふことに慰さむ世の中を などか悲しといひて過ぐらむ。”

(31) 出典《後撰和歌集》卷二十,總第1396首。原文:“聞く人もあはれてふなる別れには いとどなみだぞ盡きせざりける。”

(32) 出典《萬葉集》卷十二,總第3197首。原文:“住吉の岸に向かへる淡路島 あはれと君をいはぬ日はなし。”

(33)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八,總第943首。原文:“世の中にいづらわが身のありてなし あはれとや憂とや言はむ。”

(34) 出典《後撰和歌集》卷十一,總第686首。原文:“あはれとも憂ともやいはじかげろふの あるかなきかに消ぬる身なれば。”

(35) 出典《拾遺和歌集》卷十一,總第686首。原文:“あはれとも君だにいはば戀ひわびて 死なむ命も惜しからなくに。”

(36) 出典《拾遺和歌集》卷十五,總第950首。原文:“あはれともいふべき人は思ほえで 身のいたずらになりぬべきかな。”

(37) 出典《拾遺和歌集》卷十八,總第1195首。原文:“來ぬ人を下に待ちつつ久かたの 月をあはれと夜ぞなき。”

(38)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一,總第37首。原文:“よそにのみあはれとぞ見し梅の花 あかぬ色香は折りてなりけり。”

(39)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七,總第867首。原文:“紫の一本ゆえに武蔵野の草はみながら哀れとぞ見る。”

(40) 出典《拾遺和歌集》卷四,總第251首。原文:“山裏は雪降りしきて道もなし 今日來む人をあはれとは見む。”

(41) 出典《拾遺和歌集》卷十三,總第793首。原文:“月影をわが身にかふるものならば 思はぬ人もあはれとや見む。”

(42)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一,總第33首。原文:“色より香こそあはれと思ほゆれ 誰が袖ふれし宿の梅ぞも。”

(43)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四,總第244首。原文:“我のみやあはれと思はむきりぎりす 鳴く夕かげのやまとなでしこ。”

(44)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一,總第474首。原文:“たちかえりあはれとぞ思ふよそにても 人に心をおきつ白波。”

(45)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五,總第805首。原文:“あはれとも憂しとも物を思ふとき などか涙の糸なからん。”

(46) 出典《古今和歌集》卷十七,總第904首。原文:“ちやはぶる宇治の橋守なれをしぞ あはれとは思ふ年の経ぬれば。”

(47) 出典《拾遺和歌集》卷十二,總第730首。原文:“身をつめば露をあはれと思ふかな 暁ごとにいかで置くらむ。”

(48) 出典《拾遺和歌集》卷六,總第350首。原文:“思ひでもなき故郷の山なれど 隠れゆくはたあはれなりけり。”

(49) 出典《拾遺和歌集》卷十六,總第1013首。原文:“年ごとに咲きは梅の花 あはれなる香は失せずぞありける。”

(50) 出典《後撰和歌集》卷三,總第103首。原文:“あらた夜の月と花とを同じくは あはれ知れらん人に見せばや。”

(51) 出典《拾遺和歌集》卷九,總第511首。原文:“春はただ花のひとりへに咲くばかり 物のあはれ秋ぞまされる。”

(52) “唱得令人感動”,原文“あはれにうたひける”。

(53) “覺得可歎可樂的事情無限多”,原文“あはれにうれしう覚ゆること限りなし”。

(54) 作者在《紫文要領》中對此曾有闡述。

(55) 十二律:指日本雅樂中的十二個音階。

(56) 西行法師(1118—1190):平安朝末期鐮倉初期的歌人,俗名佐藤義清。出身武士豪門,擅長武術與兵法。後成為雲遊僧,歌詠所涉山水名勝,著有歌集《山家集》《聞書集》等,現存短歌兩千首。

(57) 出典《新古今和歌集》卷四,總第362首。原文:“心なき身にもあはれは知られけり 鴫たつ沢の秋の夕暮。”

(58) 哀之情漸漸產生:原文“やうやうあわれと思ひけり”。

(59) 哀而泣下:原文“あはれと泣くなり”。

(60) 原文:“ちはやぶる 神の禦代より 呉竹の よよにもたえず あま彥の 音羽の山の 思ひ亂れて 五月雨の 空もとどろに さ夜ふけて山ほととぎす 鳴くごとに 誰も寢覚めて 唐錦 立田の山の 紅葉葉を見てのみしのぶ 神無月 時雨れ時雨れて 冬の夜の 庭もはだれに 降る雪の なほ消かえり 年ごとに 時につけつつ あはれてふ ことをいひつつ 君をのみ 千代にと祝ふ 世の人の 思ひするがの 富士のねの燃ゆる思ひも あかずして 別るる涙 藤ごろも 織れる心も やちくさの 言の葉ごとに。”

(61) 這是一首和歌,出典《後撰集》卷十八,總第1272首,作者紀貫之。原文:“あはれてふ言にしるしはなれども いはではえこそあれぬものなれ……”

(62) 《土佐日記》:紀貫之的日記,寫於935年,是流傳下來的日本最早的日記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