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出,自己要學習古歌,也要親自吟詠。因為不論做何事,把某事作為自己的事來考慮,與作為他人的事來考慮,其思慮的深淺是有差別的。對於他人的事,無論怎樣加以重視和思考,由於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還是不能有切膚之痛。而倘若自己親自詠歌,詠歌就成為自己的事情,就會全神貫注,就會深深體會個中三昧。所以,真淵先生教導說:“要吟詠古風之歌,要學寫古風的文章。”

古代文章,在《延喜式》第八卷的各種祝詞、《續日本紀》的曆代宣命等典籍中有所保存。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也能看到一些直接用古語寫成的文章。其他種種古籍中也夾雜一些古代文章,需要加以收集和整理。

《萬葉集》是和歌集,和歌用語與文章用語有所不同。但如果能對和歌與文章的用語規律加以甄別,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加以使用,則和歌用語也可以用在文章中。所以,如要練習寫作古文,也不能不學習《萬葉集》。

此外,文章的寫法、寫作的態度、古體近體、曆代樣式等,在此不遑詳加論述。大體按照理解和歌的路子加以理解即可。其中,文章種類各種不同,除詞語的使用方法外,寫法上也多有不同,都需要注意。所謂種類,指的是“論”“記事”或書信等。

後世以《萬葉集》歌風為宗旨吟詠和歌的人,是鐮倉右大臣(50),其他尚無所聞。在我老師真淵先生倡導之後,世間吟詠“萬葉歌風”的人多了起來。但人們吟詠此種和歌的目的,未必是為了探究古代之“道”,大多數人僅僅是出於趣味愛好,其趣味與近世歌人一樣,在以吟詠出優秀作品為目的這一點上,與近世歌人也相同。在此,暫且不論“道”的探求,隻就和歌本身的問題略談一二。

一般來說,和歌固然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與日常表達有所不同。其語句又要富有變化,音律要美,從神代之初就已如此。對語句的音律漠不關心,隻是徑直表達,那隻能是日常語言,不是和歌。

在語言富有變化、措辭巧妙這一點上,古代人隻是按照和歌固定的音律加以吟詠,並不像後代人那樣絞盡腦汁加以推敲。這樣做的結果自然有好有壞,其中特別優秀的作品便流於世間、傳於後世。《古事記》與《日本紀》中的和歌就屬此類,兩書收錄的和歌都是古代和歌中特別優秀的作品。《古事記》中有不少內容隻是為了收錄和歌,並圍繞和歌而記載了種種典故,這都是因為那些和歌特別優秀。

和歌中,從古代就有優劣之分,讓人聽了不由得發出感歎,讓鬼神都受感動,那就是優秀作品。和歌拙劣,則不能動人,也不能感鬼神。在神代,天照大神躲在岩屋中的時候,聽了天兒屋根命(51)的祝詞而受感動,是因為那祝詞的用詞非常美妙。此記載可見於《日本書紀》的神代卷。

由此也可推知和歌。時代稍後,人們便刻意創作、吟詠優秀和歌,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便《萬葉集》所收錄的和歌中,也都是有意識地追求優勝,這是無可厚非的。這種作歌的態度是合情合理的。今天吟詠古風和歌的人,也應該盡可能斟詞酌句,追求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