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所說的關於詞語的解釋不是特別必要,指的是對各種各樣的詞匯做詞源上的孤立解釋。例如,“天”這個詞本來是怎麽回事,“地”又是怎麽回事等之類。這類問題是任何一個學者都首先想知道的,但實際上對此不必太過在意。沒有形成好的想法,大致是對研究對象沒有理解,但有些詞語縱然不明白,也無關緊要,明白了也沒有多大用處。

而對各種詞語在各自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則有必要加以認真探究。如果對詞語的語用不甚了解,那就不會很好地把握那段文章的意思。而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會將該詞用錯。

當今研究古學的人卻隻關注於一些詞匯的孤立的解釋,對於詞匯的使用方法卻馬馬虎虎,以致對古籍有所誤解,自己寫的和歌與文章也是詞不達意,往往出現許多莫名其妙的錯誤。

上文主張要同時閱讀一些漢籍,讀漢籍對做學問十分有用。如果能夠確立大和魂不動搖,那麽即便是夜以繼日地讀漢籍,也不必擔心被其迷惑。

然而世間有一些人,心中並未牢固確立大和魂,讀漢文被其文章之華美所吸引,從而削弱了大和魂。文章的體裁之美,與文章的辭藻之美是有所不同的。辭藻使用得好,讀者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容易受其蠱惑。總體上看,漢文辭藻華美,用詞巧妙準確,讀者容易理解。即便是非學術性的、日常性的文章,也都寫得華麗誘人,容易征服讀者,我想漢籍大致就是這個樣子。

關於古代書籍的注釋,首先是閱讀的問題。在輕鬆隨便閱讀的時候,無論讀得多麽細致,也是有限度的。自己想對古籍加以注釋,以這樣的態度閱讀的時候,就會對書籍加以特別的注意,看得特別仔細,這樣的閱讀,是非常有益的。

不僅是古籍的注釋,無論何事,都應該以著書立說的態度認真從事之。

要好好學習《萬葉集》。《萬葉集》雖是歌集,但在《古事記》和《日本紀》之外,它是理解皇國之道最有用的書。這樣說也許有人感到奇怪,但我的老師真淵先生有關古代的研究,全都集中於《萬葉集》。

真淵先生曾經說過:“如果要了解古道,就要學習古歌,吟詠古風和歌,學習古代文章,就要精讀《古事記》與《日本紀》。倘若不了解古語,就無法理解古意,不了解古意,就不能理解古道。”先生反複給我這樣的教誨,這一教誨就是要人不走彎路。

因為對於人來說,語言、行為、姿態,大體上是協調一致的。例如,聰明的人,其言語、行動、姿態,都表現出聰明;愚笨的人,其言語、行動、姿態,也都表現出愚笨。再如,一個男人,他的思想、言辭、行為,都顯出男子氣;而女人的思想、行為、言辭,也顯出女人味。各個不同的時代也是如此,在精神、言語、行為方麵,古代有古代的特點,平安朝有平安朝的特點,後世的曆朝曆代也都各有各的麵貌,各有各的言語、行為與思想,相互之間是協調一致的。

到了現代,就需要了解古人的語言、行為、精神。古人的言語,表現在歌集中;古人的行為,記載在曆史中。但曆史也是用語言記載的,除了語言別無其他。應該通過和歌來了解古人的精神狀態。古人的言語、行為、精神及其狀態是相互關聯的,所以後世要探究古人的精神,了解古人的行為,窺見時代的麵貌,最為可靠的途徑與手段,就是研究古代的和歌。

古代之“道”也包含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關於古代的記事中,如果對古代的言語、古代的和歌有很好的理解,那麽閱讀《古事記》與《日本書紀》,對古人之道自然就容易理解。所以,初學者要好好研讀《神代正語》,以便熟練掌握古代語言。

《古事記》很好地使用和保留了古代語言,但畢竟使用的是漢字,所以,從有效了解古代語言這一角度來說,它不如《萬葉集》。《日本書紀》則充滿漢文的雕琢修飾,更不如《古事記》。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所收錄的和歌都是古歌,對於了解古代的語言與精神,是無比珍貴的材料,可惜數量不多,要大範圍考察研究古歌是遠遠不夠的。而《萬葉集》收錄的和歌數量很多,全麵細致地顯示了古代語言的麵貌,所以真淵先生教導說:“要主攻《萬葉集》。”

神之道與儒教、佛教之道不同,它對善惡是非絲毫不做嚴格的判斷,顯得寬鬆柔軟,而且十分風雅,與和歌的表現方式也十分契合。

《萬葉集》現有的版本錯字甚多,訓讀的方法也有不少問題,初學者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