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隻會獲得平均收益

股神巴菲特曾經這樣描述過股市投資的現象:“設想你在與一個叫市場先生的人進行股票交易,每天市場先生一定會提出一個他樂意購買你的股票或將他的股票賣給你的價格,不過市場先生的情緒很不穩定。因此,有些日子裏市場先生很快活,隻看到眼前美好的日子,這時的市場先生就會報出很高的價格;其他日子,市場先生卻相當懊喪,隻看到眼前的困難,報出的價格也很低。另外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可愛的特點,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場先生所說的話被人忽略了,他明天還會回來,同時提出他的新報價。市場先生對我們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報價,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場先生看起來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視他或者利用他的這個弱點。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製,後果就不堪設想。”

在這裏,巴菲特所描述的市場先生其實就是一種市場盲從的投資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人在進行理財或者投資時,往往都是跟隨其他多數人而行動的,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決策,一切都跟隨大眾行事。這樣的從眾行為在股市投資中比較常見,像很多人都是買漲不買跌的,依據的就是從眾心理,因為多數人都會在股價上漲時買入,並不斷推高股價,而跟隨者也會不斷增多。還有一些人喜歡購買大多數人都看中的股票,哪一隻股票的購買者比較多,那麽他們就會有很大的意願來購買這隻股票。

類似的現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某人想要創業,在不清楚自己應該做點什麽的時候,可能就會去關注那些有更多人投資的熱點項目。最初做電商生意和互聯網項目的人都掙了錢,因此吸引了很多人蜂擁而入。當互聯網和電商的概念被炒熱之後,就會有更多的人選擇加入,這個時候的整個市場已經出現了很多浮誇和虛假繁榮的現象,而且後來的加入者基本上很難再掙到錢了。可以看一看最近幾年開淘寶店或者做微商的人,基本上都無法獲得較高的盈利,有很多直接麵臨虧損。

這些經濟學現象的背後都是從眾思維在作祟,從眾思維是一種隨大流的想法,做事的人會按照他人的決策來指導自己的行動,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從眾心理是導致市場盲目性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人人都想要搶占資源的情況下,可能會因為大量參與者的湧入而導致資源被過度分配,並直接拉低所有參與者的盈利水平。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計算題,就像一個大蛋糕,6個人吃的話,大家都吃得很飽,但是一旦增加到10個人甚至20個人,那麽大家可能就都吃不飽了。任何一個項目都是一塊蛋糕,而蛋糕最終都有一個固定的體量,在一個固定的體量下,參與者越多,分配者也就越多,那麽分配到每一個人手中的利益自然也會平分掉。

某地決定刺激農業發展,於是當地政府鼓勵農民種植桑葉和養蠶,並且專門邀請了技術員進行指導,甚至還專門建造了一個大倉庫,提供了一個大型的養蠶基地。當蠶桑項目得到落實之後,先後有10個農戶種植了桑樹,開始積極養蠶,而他們的投資也很快得到了回報。當地政府繼續積極號召其他農戶種植果樹,或者加大畜牧業的發展,這樣就可以有效提高當地的農業經濟。可是這一次沒有多少農民聽進去,他們紛紛覺得種植桑葉和養蠶更掙錢,所以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幾乎90%的農戶都開始種植桑樹和養蠶,這裏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蠶桑基地。可是對於很多養蠶人而言,心裏卻有說不出的苦,由於這個地方的蠶桑都是出售給附近的幾個城市使用,少部分出口國外,每年的銷量比較有限,原本的10個農戶每年都能夠盈利幾十萬,可是當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進來後,雖然總的銷量和收益得到了提高,但是市場根本沒有辦法擴充到更大,使得農戶的收益都在下降。

從眾思維往往和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從眾心理是個人不自信的行為表現,是個體依賴群體的一種常見心理表現,而這樣的個人心理缺乏明確的自我定位,或者說缺乏自信。通常情況下,喜歡從眾的人都缺乏安全感,對於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他們擔心自己的決策會出錯,因此會依賴他人的決策做出決定。在多數時候,人們更願意相信群體的判斷,更願意跟著群體行動,對他們而言,群體的成功率更高一些。

其實從眾不僅會導致收益的平均分配,還有可能會因為盲目從眾而直接導致群體性錯誤的出現,生活當中出現的很多盲從現象和錯誤的決策,都和從眾思維有關。從通宵排隊購買蘋果手機,到星巴克咖啡店的貓爪杯暢銷;從房地產投資的蜂擁而入,到互聯網創業的火爆;從東北鋼鐵產業過剩,到山東蘋果的嚴重滯銷,這些都和從眾思維有關。當一個項目有利可圖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辦法參與到這個項目中去,而任何一個項目的市場和盈利空間都是有限的,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那麽每一個新加入的參與者都會降低群體的平均收益,邊際效益的遞減會使得整個行業的投資吸引力不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