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麵包和咖啡

“莎士比亞更喜歡麵包還是咖啡呢?”明娜問。

“想抵禦饑餓時喜歡麵包,否則咖啡。”愛麗絲說。

“我問的是莎士比亞,不是你。”明娜爆發出劇烈的笑聲。

“所有人都是這樣的。你不要這樣大聲地笑,我公寓的屋頂承受不住。”

工作就是愛麗絲的麵包。與父母斷絕來往已近十載,她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依靠。

出版公司坐落在城北的寫字樓裏,距離她的公寓有三十分鍾的車程。

電梯攀升至第二十層,她隨著魚貫而出的人群緩步行進。向前,她感到輕微的眩暈。蜿蜒的米色走廊此刻顯得擁擠。向前。牆體上懸掛著的立體主義畫作似在轉動,不斷地收縮和擴張,仿佛南太平洋上的白色渦流,要將陽光、沙礫、船舶和海鳥都吸進另一個空間裏。

向前。她徒步穿過海洋。

歐洲文學中心位於大樓南麵,早晨九點時陽光猛烈得必須用百葉窗遮擋。三十平方米的房間被木質擋板隔成六塊,牆角立著兩個雙開門落地書櫃,專門用於存放樣書。雙層玻璃取代了房間四周的牆壁,整間屋子都暴露在周遭的目光裏,毫無隱私。

愛麗絲緩步走到自己的桌子旁,看到上周插在細頸花瓶裏的白色玫瑰依舊盛開,心裏輕輕泛起愉悅的波瀾。她脫下外套和皮鞋,換上舒適的棉質拖鞋,然後掏出筆記本,準備整理新引進的圖書版權信息。

有人忽然遞來一杯熱咖啡,她抬起頭,看見一位年輕的同事正滿懷期待地看著自己。“聽說路克周末去你家了。”他的聲音是類似被燒焦的藍黑色。

愛麗絲做了個不易察覺的深呼吸,禮貌性地喝了幾口咖啡,再次抬頭時眼神裏的戾氣已煙消雲散。“他隻是來拿書的,我就要搬家了,許多書帶不走。”她溫和地說,眼看著麵前的同事帶著失望的神色走開,對周圍期待緋聞故事的人們聳了聳肩。

眩暈感不斷加深,自晨起時就忽隱忽現的頭疼此刻越發嚴重,波紋狀的疼痛沿著前額輻散開來。愛麗絲從抽屜裏翻出一片止痛藥,倒掉逐漸冷卻的咖啡,起身去西麵的露台抽煙。嬉鬧交談在身後漸漸淡去,繚繞在眼前的雜亂色彩慢慢消散。

二十七塊的盒裝藍莓香煙,她偏愛的牌子,藍色煙盒整齊平滑,極具設計感,盒子的紙張厚實飽滿,握在手裏有莫名的安全感。煙身裏藏著兩粒珠子,用食指擠碎後綻放出濃鬱果香,混合恬淡薄荷的氣息,在喉嚨口留下短暫的清涼,煙霧流進鼻腔時渾身一震,通透明朗的感覺。

她曾為瑞恩戒掉香煙,用甜食、運動和冥想來抗衡身體內部的疲憊感,靈感匱乏時去遠足,試圖從自然界中攝取能量,雖不順利,但到底堅持了兩年。分道揚鑣之後,她恢複到無所禁忌的狀態。趕稿到深夜,不斷和版權方洽談,和晦澀的德文長句糾纏到黎明,消耗很多咖啡和香煙。

時至今日,在死亡邊界遊**數次又平安折返的她,性情中的暴戾之氣依舊沒有散去。雖然戴上了人格麵具,不再像童年時那樣肆無忌憚,但她仍然是那個在喧囂繁雜的人群中無所適從的個體,旁人的任何言語和行為都會觸怒她,讓她充滿攻擊欲,像潘帕斯草原上凶猛盤旋的禿鷹。

漫步在天台中央,湛藍色天空裏隱隱透出灼熱日光,她微微有些出汗,低頭時聞到汗水與藍莓果味混搭的味道,掩蓋了本就很淡的玫瑰香水。褲兜開始振動,剛睡醒的明娜問她早安。愛麗絲掐掉煙,在屏幕上輸入幾個字:“你那張盜版的光碟能借給我嗎?”然後背靠牆壁蹲坐下來。

明娜那頭久久沒有回音,似乎是又陷入了睡眠。失落感油然而生,如同一朵水汽飽滿的雲覆蓋在心頭。她靜靜坐在台階上,腳上的白色拖鞋無意識地晃動。

是CD的問題,還是他本就與眾不同?她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小提琴聲忽然響起,一曲Por Una Cabeza合情合景,那是附近百貨公司為招攬顧客而舉辦的露天音樂會。悠揚樂聲連綿不絕,她在陽光和微風中眯起眼睛,腦海裏浮現的是他的聲音獨有的紫色。史法蘭中校能聞香識人,是否因為生命本身的聯結被外部化?

當李瑛踩著夏洛特·奧林匹亞紅鞋走進辦公室時,愛麗絲已經回到了座位上,正用鉛筆繪製一套精裝書的裝幀設計草圖,在勒口和飄口處注明尺寸。公司決定再版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作品全集,她需要時刻與設計師保持溝通,不斷修改方案。

李瑛是歐洲文學中心的總編,愛麗絲的頂頭上司。她在愛麗絲身邊停下腳步,低頭審視銀灰色鉛筆畫過的地方,午夜飛行係列的香水氣息緩緩飄散到書頁和設計圖上。

愛麗絲抬頭微笑,神情溫厚。“您需要熱茶嗎?”

總編沒有說話,拿起橡皮擦去了大半張草圖,示意她重新畫。

“勒口做成7厘米,你用標準規格的8厘米就會喪失精巧迷人的質感,你們從德國回來的人,做事都太死板。”

身後的同事麵麵相覷,眼中流露出怨恨,嘴上卻保持恭謹緘默。海外文憑是總編的痛點,也是她的逆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出生的她不擅長外語,無法審閱外文稿件,而源源不絕湧入公司的後輩裏卻不乏精通數門外語、能力超群的人,她感受到了威脅。

“你的設計對象是圖書,不是航天飛機或者精密鍾表,沒必要這樣墨守成規。”

“是。”愛麗絲回答。

總編露出滿意的神色,轉身欲離開,出門前不忘留下一句指令:“愛麗絲,下個月你再去趟歐洲,倫敦書展的事情需要對接。買夜間航班,速去速回,不要耽擱。”

遠赴異國出差並非光鮮的任務,個人產生的所有費用都要分攤到年終的利潤結算裏,是絕對虧本的交易,因此隻有野心勃勃、極欲表現的人才樂於奔赴他國。愛麗絲心中明了,這個節奏緊張、毫無喘息時間的任務隻能交給她。

坐在她身側的女同事夏鳶精通匈牙利語和俄語,有與生俱來的社交手腕,業績在全部門裏鶴立雞群,是總編最大的威脅,李瑛不會留機會給她。坐在身後的兩位男士,一位是公司高層空降的骨幹,曆練幾年後會晉升,總編不敢使喚;另一位性格太強,總愛指出旁人的錯漏,不討人喜歡。和所有企業一樣,狹窄的六人間裏,心思各異的人們各行其是,看似朝夕相處,實際卻如同被銀河阻隔的遙遠星係。

三年前被提拔為總編的李瑛,全權掌控著所有外文出版物的選題申報、審核與篩選,她曾經是國內某電台旗下的新聞媒體人,十五年前正式進軍出版行業,憑借精準的眼光和密集的社會人際網絡迅速站穩腳跟。

順風順水地過了許多年,她的安穩生活被雨後春筍般茁壯發展的民營圖書公司打亂,圖書高度市場化的趨勢無可挽回,國有出版社再也無法壟斷市場。同樣的資本投入和運營,民營公司以高度資本化的輪轉模式搶占了大部分外文書籍的市場,從人文小說、詩歌散文到傳記簡史、社科文獻,它們勢如破竹的入侵讓人不安。

麵對業績下滑、員工嚴重流失,李瑛沒有顯現出絲毫的慌亂和不安,每日依舊穿著從歐洲購買的精美時裝和高跟鞋穿梭於不同部門之間,她的專權甚至延伸到極其細微的決策上,所有編輯都無權自行與譯者、設計師、版權代理公司或是海外機構聯係,所有的通信文件全部需要遞交給她審核。

嚴以律己的她早晨七點半準時到達辦公室,反複強調所有編輯的中文審稿量必須達到每年兩百萬字,外文書籍需要核對原文,因此,原本的兩百萬字實際上應該算作四百萬字,一個天文數字。編輯們在這樣的高壓政權下感到窒息,紛紛辭職,她的惡名也就隨之傳開,沒有任何人會向她投去善意的眼光,而她的趾高氣揚卻有增無減。

常年混跡於職場,愛麗絲感知到自己的鋒芒氣焰被慢慢磨損,眼裏的疏離、冷酷和銳利卻很難完全掩藏起來。李瑛知道愛麗絲的脾氣,全公司也沒有其他懂德語的人,因此很少來招惹她,即便發火也會有所控製,兩人始終保持著上司與下屬之間冷淡而禮貌的關係。

淩晨一點起飛,目的地是倫敦的希思羅機場。

倫敦書展是歐洲地區最大規模的版權交易盛會之一,影響力僅次於赫赫有名的法蘭克福書展。然而出席活動、參與交易洽談的往往是具有壟斷性實力的歐洲片區書商,以及實力雄厚的跨國版權公司,其他人連分一杯羹的機會都沒有。因此愛麗絲明白,自己的旅途顛簸,無非是為總編的年終報告添幾分色彩罷了。

雲霄航空是愛麗絲最熟悉的廉航公司,每隔數月就要搭乘這裏的夜間航班去往歐洲。為了能在日益興盛的航空產業中占據市場份額,公司以巨額折扣吸引遊客,為保持利潤,大幅延長檢修時間,幾乎所有飛機都處於長時間飛行的狀態。

狹小閉塞的機艙裏,座椅和安全帶都有鬆動的跡象,耳機插孔時常失靈,拖鞋和清潔袋總是缺失。愛麗絲花了很長時間去熟悉這極端簡陋的機艙和叢林探險般的旅途,漸漸懂得在出發前備好書籍、茶包和寬鬆的球鞋,用耳機隔絕旅客的抱怨聲。

飛行延遲到淩晨兩點,漫長的等待過後,她聽見引擎的轟鳴,疲憊的機身撕開夜幕,把她帶向遙遠的陌生國度。機艙裏的廣播響個不停,讓人心煩意亂。愛麗絲知道自己對聲音的敏感程度高於常人,或許是聯覺的緣故,每當在出租車裏聽見司機播放音樂或廣播,總是要求關掉,並時常因此招致謾罵。

戴上降噪耳機,她打開手提電腦,準備趁飛行時讀一些書訊和稿件。

版權公司推送來的書訊電郵早已提前緩存,她用食指輕輕敲擊觸摸板,一封封地打開標題被加粗的電子信件,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寫下評估意見。

當初她拿著海德堡大學的社會學碩士文憑,去出版公司應聘社科類編輯的崗位,人力資源主管和總編卻覺得她更適合文學類書刊的策劃編輯,硬生生把她安排在了歐洲文學中心。

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明智的,她很快就熟悉了出版流程,業績持續走高。然而她的上司們並不知道,她並非不知道自己的文學潛質,隻是不願再陷入藝術氣息過於濃厚的崗位。複雜人格所賦予她的創造力和敏銳度,是以加深她的不穩定性為代價的。

她的手指不斷向下滑動,關於圖書的最新資訊紛紛跳入視線,如同夏季雨前缺氧荷塘裏爭相躍出水麵的鯉魚。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筆尖卻依舊在跳舞,這是她防止自己迷失在浮光聲色的書海中的策略。

《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下》

Under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勇敢的極地探險隊曆時八年完成的旅行筆記,記錄全球氣候變化的裏程碑式巨作。在阿巴拉契亞山脈與海洋交匯的地方,枯黃雪鬆、白色骨架與蒼翠的原始森林形成鮮明對比,Obus的團隊試圖弄清該地區的人們正在經曆著什麽——他們是怎樣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和以光速滅絕的樹木草植的——他們的應對策略能否對未來有所啟發?《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泰晤士報》鼎力推薦。

《查爾斯·布萊曼的睡前筆記》

Charles Brightman's Bedtime Notes

作為世界頂級的香水設計師,查爾斯·布萊曼的字典裏沒有將就。對氣味的特殊癖好搭建起他走向職業巔峰的橋梁,同時也帶給他不少麻煩。而本書將揭開布萊曼的神秘麵紗,通過他的睡前筆記,講述一個個完整而真實的故事。他的生活趣事,他的複雜性格,他的信仰和對宗教的深刻思考——包括伊斯蘭教,都將在文中被詳細闡述。

《上帝的浴袍》

The Bathrobe of God

上帝的浴袍下藏著什麽?魔幻現實主義的繼承者、後拉美文學爆炸時代的領軍人物,阿根廷文學的代表人何塞·馬裏尼奧沉寂七年後創作的首部短篇故事集。最舒適的閱讀節奏,最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最深入人心的社會共鳴。該作品入選布克國際文學獎名單,一舉摘獲紐斯塔國際文學獎。

《重讀:在巴塔哥尼亞高原上》

Reinterpretation: On the Patagonian Plateau

年輕的美國女作家瑪麗娜·奧賽決定追隨布魯斯·查特文三十年前的足跡,隻身前往南美洲那片美麗廣闊的土地——巴塔哥尼亞高原。她顛覆性的文字將帶你走進全新的文學世界,重新領略宏觀故事背景下,由一個個古怪而精彩的獨立事件拚湊出的偉大而熱烈的旅行筆記。

《聖彼得堡三部曲》

The St. Petersburg Trilogy

新生代俄羅斯長篇小說家、家喻戶曉的文壇新星安東涅夫的新銳之作,撼動整個歐洲的史詩三部曲,被總統譽為“當代的荷馬史詩”。三部作品寫盡聖彼得堡的前世今生,將涅瓦河的水引入每位讀者的心扉。

書名和簡介都完美無缺,成熟版權代理公司發來的書訊始終無可挑剔,字裏行間都散發著源源不絕的誘人氣息。她循序過濾掉不具備暢銷潛質的作品,然後開始精挑細選。

入行三年,她已熟悉規則。獎項、桂冠和勳章,在暢銷書排行榜是永恒的標準。人們瘋狂追求文學獎項,如同蜂群追尋花蜜的氣息。聲名鵲起的年輕作家絡繹不絕,頭銜是行業通用的摩爾斯電碼。

孩童的哭聲傳來,像千萬根細小的銀針刺痛她的耳膜;後座的兩個中年男子開始玩撲克牌;身邊那個體態臃腫的陌生女人陷入睡眠,發出巨大的鼾聲。耳機在此時顯得毫無作用,她感到雙側太陽穴不斷跳動,隱隱透著疼痛。

再也無法閱讀任何文字了。愛麗絲索性關掉電腦,拿出開著飛行模式的手機。

臨行之前,她把《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光碟導成了電子音頻。從明娜處借的盜版光碟依舊綿延出神秘的紫色,這說明是音頻本身的問題。愛麗絲也曾找機會試探過明娜,發現她並未察覺出任何異樣,便也不再多言。出於某種奇異的私心,她暫時不想透露這個秘密。

普羅米修斯。愛麗絲在光盤的包裝盒上找到了他的藝名,卻依舊沒能在網絡上找到有關他的信息,搜索出的隻是些關於希臘神話的零碎信息。

按下播放鍵,他的聲音從遙遠的天空深處傳來,溫柔得像夏夜灑在海麵的月光。一片淺紫色浮現在眼前,在昏暗狹窄的機艙裏顯得如此美麗荒誕。愛麗絲忽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隨即又馬上意識到,自己竟有幾分擔心,害怕這聲音會忽然失去那獨特的顏色。

他的語速適中,字正腔圓,偶爾能聽出幾分南方口音,溫潤清透的聲線讓縈繞在眼前的淺紫色時而泛出透明的光澤。有那麽一會兒,愛麗絲竟覺得自己仿佛置身薰衣草盛開的花海,配合著故事主題,倒是十分應景。

不過,這一回瓶子上倒並沒有寫著“毒藥”,所以愛麗絲就大著膽嚐了一口,那味兒倒很不錯,有點像櫻桃餅、奶油凍、菠蘿蜜、烤火雞、冰淇淋和熱騰騰的黃油麵包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再次邂逅他的聲音,她感知到身體的變化,不再是充滿戒備、清醒警覺的狀態,反倒像遇見舊友時那樣鬆弛而愉悅。合上雙眼,她靠在椅背上,緩慢地調整著呼吸。封閉已久的機艙滿是陌生人的氣息,而他的聲音就像一道隱形屏障,將她與世界暫時隔絕。疲憊感如期而至,如同漲潮時分的海浪,逐漸將她淹沒。她沒有拒絕。